文/爸媽快來看
在教育孩子裡,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意識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們小的時候總是有著嘰嘰喳喳的話癆一面,不知道為什麼孩子一長大,他們的話變得越來越少,甚至一整天都可能會沉默寡言,在這份沉默寡言裡憂心的不僅僅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還存在著一些教育問題。
比如沉默寡言的孩子是不是有著以下幾種教育缺陷:
1) 孩子不願意跟父母多說一句話,日常溝通都是點頭、搖頭,或者直接是「嗯」、「哦」
2)讓孩子做什麼都唱反調的,比如你讓孩子寫作業、孩子要朗讀課文或者整理書包等等
3)孩子做事情口是心非,比如明明很想要一件東西偏偏嘴硬說不要,私下又想辦法去得到
……
以上種種,若我們仔細了解的話會發現種種沉默寡言的背後,有的是倔強、叛逆和糟糕的親子關係,而這些浸透的糟糕主要是源自於「信任危機」,因為孩子不信任父母了、所以才會缺少溝通甚至多說一句不如少說一句。
如果問父母的信任危機是從何時開始的?曾經聽到過這樣一個片段很有說服力:
有一天
小明跟他爸說:「我跟同學打架了」
爸爸立馬把小明揍了一頓,並且發微信告訴老師
之後
小明心裡想「以後有事再也不回家告訴我老爸了」
……
還有一個片段:
某一天
小花回家興致勃勃地對媽媽說「我以後要當兵,保護祖國」
媽媽沒好氣地說「當兵每天起得早、還在泥巴地裡訓練,你吃得了苦嗎」
從那以後
小花回家再也不跟媽媽分享新鮮事情了
……
實際上,若我們回憶自身每一段「信任危機」的親子關係,你會發現孩子們的沉默寡言,都是由父母一句又一句冰涼涼的「不理解」打碎的,當孩子說理想時回應的是打擊,當孩子說委屈時回應的又可能是打擊,那麼在一次又一次不理解和打擊裡,孩子又如何和父母交心而談呢?因為孩子跟家長的思想包括理解都不在一個層次上。
所以說,在孩子小時候是話癆、長大後是沉默寡言的變化裡,父母跟孩子之間的溝通方式起著主要性的關係影響,想要改變孩子沉默寡言的現狀就要改變當下的信任危機,也就是從親子關係的溝通方式開始改善。
如何具體改善?大家一定要抓住以下幾個「信任」小技巧:
1、和孩子聊一些輕鬆的話題
孩子之所以和父母之間的關係變得沉默寡言,還是在於彼此之間缺少了溝通的氣氛,可能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太嚴厲、也可能是孩子有自己的「小秘密」,想要獲得孩子的信任、活躍溝通氣氛,那麼家長們就一定要活躍孩子的心情,多跟孩子聊一些輕鬆的話題,比如爸爸媽媽談戀愛時是誰追的誰,聊爸爸媽媽小時候的那些調皮搗蛋,聊爺爺奶奶的一些生活囧事等等。
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溝通隔閡幾乎都在於「不說」,你不說我不說大家自然也都是不知道、也不去說出來了,想要和孩子之間建立起良好的溝通,除了要和孩子開得起玩笑之外、還要無話不談地聊的開,如果家長們還有很多不好意思或者總是忘記說的話,還可以用書信、便利貼以及小紙條的方式傳達。
總之,我們在和孩子聊一些輕鬆的話題時,是要抱著接納、理解和信任的態度去面對。
2、每周一次「吐槽大會」
和孩子聊一些輕鬆的話題,只不過是交心溝通的第一步,最關鍵、也是良好溝通的核心在於自我檢討,很多家長包括孩子在內都是自我感覺良好,實際上在他人眼裡卻是吐槽不斷,都說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一定有一個優秀的父母,而我想說的是一個優秀的父母絕對是能夠「接納反饋」。
如果家長們能夠每周開一次「吐槽大會」,你會發現家庭成員之間的吐槽滿滿,而這些吐槽也剛好是自身不足需要改進的地方,每周一次吐槽大會之所以叫做「吐槽」,就是希望能夠暢所欲言、了解自身的缺陷並加以改正,在這份自檢、接納和糾正裡也正是親子關係走動的核心靠攏。
3、吐槽就一定要「暢所欲言」
在每周一次「吐槽大會」裡家長們一定要率先做好榜樣,如果爸爸吐槽媽媽穿衣服太老土、媽媽朝著爸爸一頓臭罵,如果媽媽吐槽爸爸回家不知道幫忙做家務,爸爸對著媽媽又是一陣陣叫苦叫累,那麼孩子在這種緊張的氣氛裡就會產生一種「只說好話、不敢吐槽的心理」。
正是受這樣的氣氛影響,孩子也根本就「不敢」說出對爸爸媽媽的不滿,所以說在吐槽點裡家長們要率先做出敢於承認的度量感,也就說當各自的不滿和缺點都通通暴露在外時,你會發現大家的胸懷包括接納、聽取都有著很大階段性的提升,這也是為什麼建議家長們每周一次「吐槽大會」的最終目的。
最後的最後,良好的親子關係是需要經營、相互理解和包容的,相信有了以上的聊天經驗磨合之後,父母們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包括教育實效都有著非常可觀的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