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27億美元建海底隧道,無奈的雞肋,因施工時間太長

2020-12-25 一壺春秋

中國人常講這樣一句話: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是地,想做成功事情,就要抓住大勢,這就是機遇。如果做事情拖拖拉拉,錯過了最好的時機,再好的牌也會打糊了,自詡聰明的日本人就辦了這樣一件事。

這件事就是青函隧道的建設,耗資27億美元,耗時23年。

大家都知道,日本是個島國,由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國四個大的島嶼以及周邊若干小島組成。北海道是日本第二大島,地廣人稀,人口只有東京的一半,在寸土寸金的日本,這裡發展潛力巨大。

本州島,是日本最大的島嶼,擁有日本三大都市圈,即東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和名古屋都市圈,這裡人口密度極高,是世界上唯一擁有1億人口的海島。

如何促進北海道與本州島的平衡發展,發揮彼此優勢呢?日本人也是大費腦筋。在反覆論證之下,他們終於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做出了一項重大決定:建設青函海底隧道,連通本州與北海道。

青函海底隧道一邊是本州的青森,一邊是北海道的函館。

青森是本州島最北端縣廳所在地,市內的鐵路青森站是奧羽本線和東北本線終點站,亦是東北自動車道、國道4號及國道7號的終點站。

函館是北海道島西南部的濱海城市,有"日本的香港"之稱,每年都會迎來眾多的中國遊客,從函館山眺望到的都市夜景號稱世界第一。函館港,港內水深,是天然良港,北海道的門戶。

以前的時候,青森與函館隔著津輕海峽相望,海峽風大浪高,除了飛機,人流、物流均靠渡輪,非常不方便。建設青函隧道,將極大緩解交通壓力,這是民用方面的考慮。

另一方面,還有更深層次的打算。日本的北方四島的歸屬問題,二戰後一直懸而未決,一旦發生情況,津輕海峽被封鎖,北海道將成為孤島,守無可守,退無可退。而有了青函隧道的保障,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於是,反覆論證之下,1964年,青函海底隧道動工。這條大動脈由3條隧道組成,主隧道全長53.9公裡,其中海底部分23.3公裡,陸上部分本州一側為13.55公裡,北海道一側為17公裡,南起青森縣今別町濱名,北至北海道知內町湯裡。

當時的預算全部費用為8億3千萬美元。但是,施工難度超出了人們想像,幹到半截也不能停下來,當然日本也不差錢,預算反覆追加。在付出了27億美元,33名工人喪生,1300人傷殘的代價後,1988年,青函隧道正式通車,成為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創造了吉尼斯紀錄。隧道最大水深140米,最小覆蓋層厚100米。當年高倉健主演的電影《海峽》,就是描寫修建這個隧道的故事。

1988年3月13日清晨,首班電氣化列車滿載乘客從青森站和函館站相對發出,從此結束了日本本州與北海道之間只靠海上運輸的歷史,整個通車時間僅用了30分鐘。當時使用的ED79型電力機車,專門用於牽引津輕海峽線的旅客列車和貨物列車。

隧道通車,本該是萬眾歡騰吧,但是,決策部門卻樂不起來。因為在60年代決策之初,鐵路是老大,鐵路運輸佔據大半壁江山,然而到了23年後的1988年,航空運輸已經成功取代了鐵路的核心位置。

另外,隨著形勢的發展,北海道也失去了當初的戰略價值,所以,花巨資建設的青函隧道,並沒達到當初的目的。無可奈何成為「雞肋」。

相關焦點

  • 上建跨海大橋,下通海底隧道!
    海底隧道開鑿的方法有多種類型,不過通常採用以下4種方法:鑽爆法、沉管法、掘進機法、盾構法。與陸地隧道相比,海底隧道具有技術要求高、投資大、周期長、風險大的特點。建造海底隧道需要突破兩大技術難題:一是確保施工期間海水不侵入;二是抗禦海水對結構物的腐蝕。
  • [分享]海底隧道方案資料下載
    一、工程概況 1、工程地理位置    3、工程建設規模 項目全長 8.695 km,其中海底隧道長廈門翔安海底隧道是我國大陸第一條海底隧道,隧道最深在海平面下約70m,工程總投資約36億元人民幣。它是一座兼具公路和城市道路雙重功能的隧道。翔安隧道不僅是我國內地第一條海底隧道,也是第一條由國內專家自行設計的海底隧道,隧道採用鑽爆法施工,按雙向6車道設計,行車速度為80km/h。 目
  • 海底隧道施工有多難?
    按照設計方案,全線新建橋梁33座、隧道17座,其中長3.1公裡的西堠門公鐵大橋主跨長度1488米,建成後將是世界上同類項目中跨度最大的公鐵合建橋梁;全長16.18公裡的金塘海底隧道,建成後將成為世界最長海底高鐵隧道。兩項關鍵控制性工程計劃2021年6月啟動主體工程建設,力爭「十四五」期間全線貫通。
  • [分享]青島市膠州灣海底隧道資料下載
    一、海底隧道介紹 1、海底隧道概念及國內海底隧道的修建背景 (1)概念:在解決跨海峽、海灣等的交通問題時,為不妨礙船舶通航而建在海底之下供行人及車輛通行的地下建築物
  • 兩個內地豪門到香港建海底隧道,一個賺到上百億,另外一個卻巨虧
    不過榮智健的如意算盤卻最終沒有成功,東區海底隧道總計投資高達5.65億美元,折合港幣50多億,這比當年紅磡海底隧道投資多了十幾倍。東區海底隧道還是第一條鐵路跟公路雙使用的海底隧道。1986年建成通車之後,由於位置偏僻,加上收費較貴,所以車流量一直不多,很多香港人依然寧願去紅磡海底隧道排車龍,也不願意兜一大圈去走東區海底隧道,建成之後東區海底隧道年年都在虧錢,搞得榮智健也非常無奈。
  • 世界最長公路海底隧道正式開工,創造五個世界第一!
    膠州灣第二隧道採用雙向六車道主線隧道加中間服務隧道布置方式,主線隧道長15.89公裡,將超過挪威已建成的Ryfylke隧道(14.3公裡)成為世界第一長公路海底隧道。項目建設預計開挖土石方量超過800萬立方米,超過日本青函海底隧道(520萬立方米)和英法海峽隧道(480萬立方米),建成後將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海底隧道工程。人類讓天塹變通途的一個「大膽嘗試」,就是穿海建造隧道。確切來講,世界範圍內海底隧道的建設始於上世紀的 40 年代——1942 年,日本在關門海峽修建了第一條海底隧道。
  • 日本人懵了:中國將花3000億建大工程,不搞別的就為打破我的記錄
    相信很多人應該都知道,中國在近幾十年的發展中,各方面的技術都在飛快的發展,而這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中國的基建技術,中國的基建水平可以說是從零到一,有著非常大的突破,毫不誇張的說,中國的基建實力現在就是世界第一。
  • 金塘海底隧道施工有多難?專家:開挖每一米都有世界級難題
    項目總工期為6年,其中金塘海底隧道、西堠門公鐵合建橋是兩個世界級的工程,技術難度大、施工工期長,是甬舟鐵路項目關鍵控制性工程。記者了解到,甬舟鐵路金塘海底隧道第一階段開工,而甬舟高速複線(也有海底隧道)到2022年6月第二階段開工。這裡給大家科普一下,高鐵隧道與公路隧道是分開的。
  • 關閉兩周後,香港紅磡海底隧道終於重開
    11月27日凌晨5時,有香港交通「大動脈」之稱的紅磡海底隧道在關閉近兩周後重開。早前該海底隧道因屢遭破壞縱火,自11月14日起關閉。
  • [分享]日本隧道與地下工程資料下載
    內容簡介 為吸取日本隧遺與地下工程防水先進技術與經驗.誇年1月3日至3月17日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隧道與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考察團赴日考察,在這狀考察中,我 1考察了七個正在施工的璉道與地下工程現場, 及已建成交付使用的世界最長的青函海底隧道。
  • 英法海底隧道上半年經營虧損
    中新網巴黎7月25日消息:經營英法海底隧道的歐洲隧道公司24日宣布,該公司今年上半年的經營由去年同期的淨贏利5.57億法國法郎(約合8500萬歐元)轉為淨虧損7.29億法郎(約合1.11億歐元)。
  • 國家宣布將投資2600億,建奇蹟工程,日本驚嘆:我們怎麼比?
    導語:國家宣布將投資2600億,建奇蹟工程,日本驚嘆:我們怎麼比?眾所周知,中國這幾年的發展是飛速的,不管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已經達到世界強國的水平。得到世界各國的認可,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是越來越大。
  • 膠州灣第二隧道正式開建
    這條「海底巨龍」的到來,必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為青島強勢崛起諸多全新增長極!「雙海底隧道」時代到來    1942年,日本在關門海峽修建了第一條海底隧道。此後近80年裡,全世界範圍內已建成和計劃建設的海底隧道有 20多條。    在經過多年的反覆論證後,膠州灣隧道在2007年8月份正式開工建設,成為我國第一批開建的海底公路隧道之一。
  • 香港島是四面環海,為何不建大橋聯通外界,而是靠建海底隧道呢?
    香港島至少住了幾十萬人,那麼這些人平時怎麼出門呢?還有香港其他地方的人怎麼去香港島購物跟工作呢?答案就是靠著海底隧道。香港總計有三條海底隧道,分別是1972年建成是紅磡海底隧道,還有就是1986年建成的香港東區海底隧道,最後一條就是1997年建成的西區海底隧道。這三條海底隧道分別從3個方向聯通了九龍跟香港島。這讓香港島可以跟對岸繁華的九龍連接到一起。
  • 目擊建(個)元高速尼格隧道施工現場
    「洞內巖溫最高88.8℃、平均70℃,洞內氣溫最高56.4℃、平均42℃,洞內水溫最高63.4℃、平均49℃……」這是建(個)元高速尼格隧道溫度統計表上的一串數字,更是建設者面對的實實在在的困難。經過兩年奮戰,全長近3400米的隧道即將雙向貫通。近日,記者走進施工現場,實地探訪建設情況。    乘車進入尼格隧道右線,邁出車門,一陣陣熱浪撲面而來。
  • 北京在建最長三車道公路隧道開始施工 預計2023年貫通
    北京在建最長三車道公路隧道開始施工 預計2023年貫通 2020-12-18 10:15:00
  • 全世界最厲害的6條海底隧道,4條在我們國家
    導語:全世界最厲害的六條海底隧道,我們國家佔四條最近幾年,我們國家在國際上多了一個新外號,叫做「基建狂魔」,因為最近我們國家的基礎建設勢頭實在是太火了,連通了全國的高鐵線路,前段時間剛剛通車的港珠澳大橋,每一項建設都都是工程量超大,難度超高,設計超複雜的超級工程,這些工程的完美收工
  • 青島日報聚焦 |膠州灣第二隧道:青島「十四五」超級工程
    建設規模刷新「世界紀錄」,主線隧道長15.89公裡,將成為世界第一長海底公路隧道蛟龍潛匿隱蒼波,撼搖霹靂震山河。這條「海底巨龍」的到來,必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為青島的強勢崛起帶來更多全新增長極!「雙海底隧道」時代到來人類讓天塹變通途的一個「大膽嘗試」,就是穿海建造隧道。確切來講,世界範圍內海底隧道的建設始於上世紀40年代——1942年,日本在關門海峽修建了第一條海底隧道。此後的近80年裡,全世界範圍內已建成和計劃建設的海底隧道有20多條。
  • 兩臺「巨無霸」完成使命,汕頭海灣隧道進入內部施工階段
    故事的開頭是超級工程與超級技術的相遇貫通隧道得靠盾構機在地底向前開掘挺進汕頭海灣隧道是國內第一條地處八度地震帶、穿越海底複雜地質的超大直徑盾構隧道,施工難度極大,被稱為「世界級超級工程」。這兩臺「巨無霸」同臺競技先後從南岸圍堰始發下穿汕頭海灣向北掘進今年5月17日,東線隧道率先貫通。8月7日,西線隧道盾構機抵達北岸華僑公園接收井指定位置。這標誌著汕頭海灣隧道盾構施工段實現全線勝利貫通。
  • 國內最高地溫隧道——建(個)元高速公路尼格隧道實現雙幅貫通
    尼格隧道6月22日0時18分,建(個)元高速公路尼格隧道右幅完成最後的掘進任務順利貫通,至此,這條被業界認定地質情況最為複雜的隧道,攻克了國內高速公路隧道最高地溫88.8℃難關,實現了雙幅貫通,現場參建人員歡呼雀躍,激動地擁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