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獲悉,6月1日,自3月中旬暫停開放的荷蘭梵谷博物館已重新開放,原定於2月20日至5月24日展出的「在畫中:描繪藝術家」展延期至8月30日。「在畫中:描繪藝術家」以梵谷的自畫像為主線,共展出了從1850年到1920年的77件作品,其中53件來自法國、美國、英國和瑞典等國,從多個方面探索並聚焦梵谷自畫像的作用、意義和影響。這也是梵谷博物館首次把展覽的主題放在這位藝術家的肖像畫類型及影響上。
據悉,梵谷博物館重新開放後,博物館仍將繼續線上開放
。開放當天,梵谷的曾侄孫威廉·梵谷(梵谷弟弟提奧的曾孫)親自到場迎接第一批觀眾。
梵谷 《自畫像》(1887年)
受新冠疫情影響,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谷博物館於今年3月13日宣布閉館。6月1日起,閉館兩個多月的梵谷博物館重新對外開放,開放當天,梵谷的曾侄孫威廉·梵谷(梵·高弟弟提奧的曾孫)親自到場迎接第一批觀眾。據悉,博物館開放後將採取衛生和安全措施,僅限於網絡購票,同時將限制同一時段參觀人數,在整個參觀過程中保持1.5米的安全距離,有感染症狀的觀眾不得入館參觀。而在此前開幕三周即遭閉館的,原定於展至5月24日的「在畫中:描繪藝術家」(In the Picture: Portraying the Artist)展將延期至8月30日。
6月1日的梵谷博物館 圖片來自新華社
梵谷的曾侄孫威廉·梵谷親自到場迎接第一批觀眾 圖片來自新華社
梵谷博物館重新開放後迎來的第一批觀眾
「在畫中:描繪藝術家」以梵谷的自畫像為主線,共展出了從1850年到1920年的77件作品,其中53件來自法國、美國、英國和瑞典等國,從多個方面探索梵谷自畫像的作用和意義。這也是梵谷博物館首次把展覽的主題放在這位藝術家的肖像類型上。
梵谷 《自畫像》(1889年) 挪威奧斯陸國家博物館
展覽匯集了許多名家和新面孔,除了從英國倫敦科陶德畫廊(Courtauld Gallery)借展的著名的《扎著耳朵的自畫像》(1889年),另一幅重要的梵谷自畫像——《自畫像》(1889年)也在展陳之列。據博物館中資料介紹,這件作品是從挪威奧斯陸國家博物館借展來的,多年來,這幅畫的真實性一直受到質疑,但最近對這幅畫進行的詳細研究得出結論,這幅畫確實是梵谷在1889年精神病發作後的幾天裡畫的。除了文森特·梵谷的畫作,展覽還展出了包括愛德華·蒙克、特蕾莎·施瓦茨、古斯塔夫·庫爾貝、約翰·辛格·薩金特和弗朗西斯·培根等藝術家的作品,其中還有不少於13位女性藝術家的肖像。此外展覽還展示了許多受到梵谷自畫像啟發的現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以及後人獻給這位藝術家的幾部電影。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 《地獄自畫像》(self portrait in Hell) 1903年
古斯塔夫·庫爾貝 《抽菸鬥的人》 1846年
約翰·辛格·薩金特 《卡羅爾·杜蘭》 1879年
保拉·莫德松-貝克爾 《戴琥珀項鍊的自畫像》 約1905年
海倫·謝夫貝克 《自畫像,黑色背景》 1915年
米娜·卡爾森-布裡德伯格 《自畫像》 1889年
特蕾莎·施瓦茨 《調色板下的自畫像》 1888年
在19世紀的進程中,肖像作為一種藝術類別變得越來越受歡迎。越來越多的人對藝術作品背後的人產生了興趣。自畫像、互相創作的藝術家肖像和工作室肖像在當時很流行,並且經常被繪製。畫家創作自畫像是為了練習、實驗或展示自己的身份。他們還會為彼此畫像,通常是作為友誼的象徵。藝術家的肖像為畫家塑造自己的公眾形象提供了絕佳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在其中表達自己對藝術和生活方式的看法。
弗雷德裡克·巴西爾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瓦》 1867年
亨利·德·土魯斯·羅特列克 《埃米爾·伯納德》 1885年 泰特美術館 亞瑟·傑弗裡斯1961年遺贈
尤金·德拉克羅瓦 《自畫像》 約1840年
此次展覽深入探討了梵谷的藝術選擇,揭示出一幅肖像背後的內容往往比觀者最初看到的要深刻很多。據梵谷博物館資料介紹,展覽的緣由追溯到2018年,梵谷博物館從倫敦科陶德畫廊(Courtauld Gallery)借展了一幅梵谷的《扎著耳朵的自畫像》(1889年)。這幅梵谷的代表作,畫中他的頭纏著繃帶,展現了一個脆弱而又堅強的藝術家:他很痛苦,但仍然繼續作畫。這件作品為人們提供了對藝術家身份、形象、自我反省和痛苦的洞察,而這些主題在展出的其它作品中也扮演了中心角色。
梵谷 《扎著耳朵的自畫像》(1889年) 倫敦科陶德畫廊
弗朗西斯·培根 《向梵谷致敬》 1960年
全世界的人都認識文森特·梵谷——那個長著紅鬍子、表情緊張的人。後人對這位藝術家的印象主要是由他的自畫像塑造的。而梵谷自畫像對他之後的幾代人也產生了重大影響,無數視覺藝術家都受到梵谷的啟發,承認梵谷自畫像對他們自己版本的自畫像的影響。展覽中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兩幅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這兩幅畫中,培根暗指梵谷的形象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受苦的藝術家。在此次展覽中,還展出了許多關於梵谷生平的電影,包括1956年的《渴望生活》(Lust for life)和2018年的《永恆之門》(At eternal 's Gate)。在這類獻給梵谷的影片中,演員的出場往往也是直接基於他的自畫像。
梵谷 《戴著灰色氈帽的自畫像》 1887年
除了「在畫中:描繪藝術家」展之外,梵谷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擁有梵谷畫作收藏最多的博物館,其中不乏世界名作,包括《吃土豆的人》、《杏花》、《向日葵》、《臥室》、《黃房子》、《豐收》等。
梵谷 《吃土豆的人》 1885年4月—5月 布面油畫 82釐米x114釐米
根據《The Art newspaper》此前報導,重新開放後的梵谷博物館每天將限流700人,作為荷蘭最受歡迎的博物館之一,梵谷博物館正常7月份的客流量高達9000人每天。該博物館原定於今年夏季舉辦的展覽「梵谷書信精選」已將檔期改為秋天舉辦,展期為10月9日至2021年1月10日。展覽延期引發的連鎖反應是原定的秋季檔於10月到明年1月舉辦的克利姆特展覽也將相應推遲。「由於目前的安全措施,門票不多。但在一個幾乎空無一人的博物館裡,觀眾也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梵谷。」
重新開放後的梵谷博物館常設展廳現場 圖片來自新華社
(本文圖文綜合編譯自荷蘭梵谷博物館官網、新華社)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