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桃李春風一杯寄幽思的酒
中國的節日多,每個節日都對應固定的主題,並配上一杯各具特色的情緒酒。所以說,中國人的節日酒指數常常爆棚。
三月三的上巳節剛過,那個節日雖然已不再風靡,但絕對是個鮮活雅致的節日。因為,上巳節植入了水主題,而喝酒呢,要傍在水邊玩遊戲,賦詩作畫好不快活。
曾專門寫過上巳節的隨筆,忽然想到,上巳節為啥未能盛行流行?大概與文人改變節日屬性有關。本來特別大眾的,卻成為一小撮文人的酒令節日,自然而然被大眾所拋棄。
馬上就來的清明節,在這點上則是萬幸的。
它原本意義就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錯後春分十五天,按陽曆計算,一般在4月5日左右。這天的主題和節氣關聯明顯。
陽春三月,風和日麗,桃花初綻,綠草青青。正是郊遊的好日子。自己陶醉大自然的美好裡,也要記得與祖輩逝者們共享。
在民間又把清明節叫踏青節、祭祖節、掃墓節、鬼節等。它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十月初一的寒衣節,並稱為中國三大著名「鬼節」。
最初的節日習慣應當是自發而簡約的,無非踏青、掃墓、祭典先人。當然了,要帶上幾許貫通陰陽兩界的神酒,祭過後,可以現場喝掉。無酒不禮,有酒也不為歡,而是去酒裡尋寄託。動情處,和先人匯報匯報幽思冥想。
清明節只是平凡的節令,選擇它全因它沾了節令的光,甚至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它遠不如早它一二天的寒食節名氣大。
但清明節並沒式微,而且後勁十足,名氣越聚越旺,超過還合併了寒食節,成為中國最著名的五六大節日之一。原因在哪裡?拋開許多不確定因素,借鑑上巳節的興衰,原因在於,這個節日不與小眾獨舞,頗具大眾情懷,很接地氣,始終如一地接地氣。
不誇張地說,清明節如同三月裡的桃花春風,種進了中國人的基因裡。
前邊提及的寒食節,想必讀者們都知它的出處。對了,就是春秋時代晉文公下令確定的。他的忠義下屬介子推寧死不仕,最終葬身在晉文公那把「善意」的大火下。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在失事的當天含淚詔告天下,這天禁止舉火,只能吃寒食。
習慣成自然,這個寒食日,被弄成了寒食節。
雖然明令禁了煙火,又規定了只準吃寒食,但寒食節並未禁酒。唐代宋之問《途中寒食》云:「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韋應物嘆道:「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或許三月寒意未消,喝點小酒可以補充熱量暖暖身子。或許全憑小酒溝通神靈。或許,一切一切的幽思全在酒裡。
寒食節就這樣走進人間煙火。
由於它在清明節前的一或二日,清明節不可避免地步寒食節的後塵,形容亦步亦趨吧,恐怕一點不為過。又由於,這兩個節都是含悲帶淚所幽思日子,性質歸一,互相滲透,極為相似。可以設想,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清明節與寒食節混為一談。
諸多史載裡,三月又叫「寒食三月」。寒食節裡吃寒食的習俗,也感染進清明節,諸多的史載裡,清明節裡「寒食」的字眼,也到處飄飛。
唐朝的韓翃寫了首《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同時代的孟雲卿也寫過一首《寒食》:「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有時候,缺乏考史功力的讀者,分不清哪是載「寒食」,哪是寫「清明」,欲辨兩節好睏惑。
好在,寒食節與清明節最終合併了。至於什麼時代合併的,誰合的誰,眾說不一。不少資料裡宣稱,合併是從唐玄宗開元年間開始的,寒食節併到清明節裡了,亦或清明節吞併了寒食節。估且認之吧,從此以後節日的目錄裡,很少提及寒食節,最多是一帶而過。當然也有將兩者混為一談的,「清明」裡邊吃「寒食」嘛,「寒食」國裡過「清明」。
若要解析原因,主要是兩個節日既貼近又重複,並在一起不失明智之舉。沒過三天,又去幽思,感情動物大活人有點傷不起。
清明節做大了,後人們全身心地研究它的歷史,理出來的脈絡只是大概,並不特別明晰。
可能是先秦以前缺乏這方面專載,只概括式地概論,大都泛泛而談。到了漢代,「古無墓祭之禮,漢承秦有園陵」,開始了實質性的祭神祭祖活動。
魏晉時興「寒食三月作醴酪」習俗,醴酪是用大麥、粳米及杏仁磨製成,類似今天的豆腐。
唐朝盛行寒食上墳掃墓,並納了官方的「五禮」。加之寒食節的併入,清明節得以站到新起點。這從史上吟清明最美的詩多在唐朝,也可以佐證。
該「小杜」出場了,請不厭其煩地聽好:「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此詩的高就高在通俗易懂,貌似順口打油,其實文字意境唯美,文學造詣特高。
不用解讀了吧?任何添枝加葉地解讀,都是對杜牧的「調戲」。這裡不會解讀,但提議,吟誦《清明》詩,請端杯濁酒,閉起雙眼,拉長聲調。那種無限幽思,誰這麼讀誰知道。
唐代趙嘏寫過一首《贈皇甫垣》:「養由弓箭已無功,牢落生涯事事同。相勸一杯寒食酒,幾多辛苦到春風。」
這首詩,雖沒有「小杜」的那首火,但悠悠離別情,點到了腰眼上,讀起來不禁滿目蒼茫,情緒律動。快去桃李春風中,淘一杯清明寒食酒,一切一切的不如意,都隨風而逝。
清明節來了,喝杯清香型的高度白酒,未必非要去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