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九時用茶
來源:知乎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300066/answer/21002284
香港三大填詞人裡面,用韻各有特色,不過林夕無疑是用得最好的一個。林夕用韻真可以說是用得出神入化,雖然還是明顯可以看出他比較偏好oi(愛)這個韻,但縱觀他二十多年的填詞生涯裡面,對不同韻腳的使用都非常均勻,而且能在最合理的地方換韻,對假韻的運用也十分合理。而最重要的是,林夕在所有能夠用入聲韻的地方,都會最大限度使用入聲韻。對於入聲韻的使用,無論從數量還是比例上,林夕應該都是香港詞壇裡面最高的一個。這個敏感度在香港詞壇裡面,是絕無僅有的。而且如果對粵語填詞沒有十年以上的經驗,恐怕也不可能有這個觸覺。陳奕迅的《一絲不掛》:
分手時內疚的你一轉臉
為日後不想有什麼牽連
當我工作睡覺禱告娛樂那麼刻意過好每天
誰料你見鬆綁了又願見面
誰當初想擺脫被圍繞左右
過後誰人被遙控於世界盡頭
勒到呼吸困難才知變扯線木偶
這根線其實說到底 誰拿捏在手
不聚不散 只等你給另一對手擒獲
那時青絲 不會用上餘生來量度
但我拖著軀殼 發現沿途尋找的快樂
仍繫於你肩膊 或是其實在等我舍割
然後斷線風箏會直飛天國
這些年望你緊抱他出現
還憑何擔心再互相糾纏
給我找個伴侶找到留下你的足印也可發展
全為你背影逼我步步向前
如一根絲牽引著拾荒之路
結在喉嚨內痕癢得似有還無
為你安心我在微笑中想吐未吐
只想你和伴侶要好才頑強病好
一直不覺 捆綁我的未可扣緊承諾
滿頭青絲 想到白了仍懶得脫落
被你牽動思覺 最後誰願纏繞到天國
然後撕裂軀殼 欲斷難斷在 不甘心去舍割
難道愛本身可愛在於束縛
無奈你我牽過手 沒繩索
首先這是一首典型的三段式流行曲,六個小段裡面,林夕一個用了四個韻,分別是「in」、「au」、「ok」和「ou」,其中兩段間奏部分分別用了不同的韻腳,這種粵語流行曲裡面最標準和韻腳使用法,非常工整。
其中第一句,「分手時內疚的你一轉臉」的「臉」字,是「im」韻,就是說這個韻和後面的「in」韻是不一樣的。不同於漢語裡的前鼻音後鼻音,「im」和「in」在口語裡面是能夠非常明顯聽得出差異的,但在演唱這歌時,一般人基本聽不出這是兩個不同的韻,這種技巧稱為押假韻。這是粵語填詞詞一個非常重要的技巧,因為有很多非粵語區生活的朋友想學填粵語詞,大多都會拿著一本韻書來對照,因此他們完全不會使用假韻。
最後在副歌部分,林夕清一色用了「ok」這個入聲韻。由於現代國語入聲系統已經消失,所以很多北方的朋友可能很難體會到——由於入聲發音的漢字相對比較少,而且粵語9個聲調(口語為10-11個)裡面,是沒有「陽平入」這一調的,因此流行曲裡面,能夠用入聲來押韻的機會很少。而像《一絲不掛》裡面,對同一個「入聲韻」連續使用這麼長,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不是一流的填詞人,一般不會這麼冒險選擇用這個韻。
而用韻方面,wyman的問題是,他實在太喜歡用「aa」這個韻了。
閱覽他近三年以來的作品,在對於這個問題已經有所收斂,而且已經大幅減產的這三年裡面,他居然還有:
《苦瓜》、《未日》、《除下吊帶前》、《春去也》、《另眼相看》、《荒漠甘泉》、《情人甲》、《正氣歌》、《髒話阿七》、《爛命鴛鴦》
這10首歌用了「aa」這個韻,而且大部分是作主韻。需知阿Y近三年表發的作品也就40首左右,而"aa」佔了幾乎四分之一。
本來喜歡用哪個韻腳只是個人偏好,沒必要追究太多。但問題是,wyman在使用「aa」時,經常使用「吧」、「嗎」這兩個字來結尾(而且粵語裡面這兩個字都有好幾個聲調,可以用在所有的音調上,而不受粵語特有的音階問題所限制)。我曾和朋友討論過,這樣的押韻方式到底算不算是取巧,甚至算不算是押韻?
作為生活在這個前英殖民地,號稱全球最自由城市的香港,兩個偉文的理所當然都屬於自由派份子,這從他們的專欄和所參與的社會運動都能夠輕易體現出來。雖然信佛的林夕,比較困難去標註他的政治坐標,不過從觀感來講,林夕應該會相對靠左一點,而黃偉文靠右。但是,在詞作方面,呈現出來的卻是完全不一樣的境況。
經歷過羅大佑音樂工廠的林夕,從其職業生涯的早期到近期,一直都有很多表達其政治立場的作品。比如那首被唱爛了的《皇后大道東》,還有《飛車》,《首都》這些肯定就不需要刻意翻閱資料都能立場條件反射出來的歌詞。97後,相當一段時間這類詞作沉寂了下來,但依然能找到如黃耀明的《四大皆空》、伍樂城的《只談風月》、陳奕迅的《六月飛霜》、梁漢文的《使徒行傳》,而今年新鮮出爐,麥浚龍的《逆蒼生》以及黃耀明的《太平山下》 ,甚至有回歸當年音樂工廠那種赤裸的趨勢。
但黃偉文卻極少極少會直接或者間接會在歌詞裡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甚至連隱喻也難覓。除了出道第一年和軟硬天師合寫的《中國製造》以外,真的完全想不出wyman寫過哪些政治性歌詞。
在哲學上,wyman對自由的思辨也明顯比林夕來得少。Y更喜歡從人的命運、物質的意義、社會的剪影這些角度入題,比較少去解構,更多是對生命的讚美和鼓勵,推送正能量,當然也有不少反諷。從這個角度來講,其實wyman比林夕更適合北上發展。當然,與國內那些假大空有著本質的區別,wyman的勵志歌都寫得非常真摯動人,能使人從中獲得真正的營養。
而林夕的哲學思辨則要複雜得多,他對自由有很多維度的思考,對欲望也有很多不同層次的討論,他經常會將自己某一個階段的結論推倒重來,解構再解構。但是,也可能是因為林夕能隨時切換他自己的世界觀,因此他在不同的文化圈都能玩得開。他既能寫出《太平山下》這種根本進不了大陸的歌,也能寫出收到朝廷喜愛的《北京歡迎你》。
另一方面,香港三大詞人——林夕、黃偉文、周耀輝,作為眾多周知的三個同性戀者,同性戀題材在他們的詞作也表現出非常明顯的差異。
周耀輝在達明一派時代一直都有非常經典的《忘記他是她》,前幾年他寫給麥浚龍的《酷兒》也清晰地表達了他自己的立場。
而wyman更不用說,他筆下的同性戀題材一直以來都是香港同性戀群體的重要精神支柱,比如:
何韻詩《露絲瑪莉》
何韻詩《再見露絲瑪莉》
何韻詩《勞斯萊斯》
何韻詩《汽水樽裡的咖啡》
何韻詩《願我可以學會放低你》
何韻詩《光明會》
何韻詩《紅屋頂》Crossover容祖兒《黃色大門》
側田《命硬》
薛凱琪《男孩像你》
C AllStar《少數》
甚至可以說,wyman關於同性戀題材的歌就是他最具政治性的作品,他對自由的吶喊基本上都在這一類歌裡面體現。
而林夕,另一個著名的同性戀者,在這個題材上接近禁筆。像他寫給張國榮的《我》也是非常蜻蜓點水的作品,甚至如果單從文字,根本就沒有那個意思。聯想到他曾經在《志雲飯局》上說的那句「真話很重要,但也要顧及別人感受」,不知道是否他想得太多,反而導致其在這個問題上的保守。
(PS:香港流行曲的MTV的內容很多都是和歌詞毫不相關的,所以完全不需要憑此去猜度歌詞的意思。可能會有朋友看得懂我這句話)
黃偉文和林夕填詞方面有哪些同與不同?(下)
敬請期待
*經原著九時用茶授權轉載
因版權限制,請移步到蝦米音樂收聽九時用茶的作品
你已獲知科學的藝能增築途徑
歡迎加入UPCHORD®️音樂人養成計劃
掃描二維碼深入了解我們☟
您的每一次轉發和點讚
都會為弦姐的晚餐添加一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