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在看李誕的《候場》?
一開始知道《候場》這本書,是從賈行家老師的文化參考的語音課裡面知道的。
賈行家推薦一個什麼東西,比作者本人還要真誠,他之前說剛剛上市的短篇小說集《夜晚的潛水艇》
就說「它是中國式的句子,和千古文章有血脈牽連。」
用傳統的技法來描寫今天的生活體驗,語言好,想像好,又有觀察力和同情心。
這些情真意切,又是通過語音的方式傳達出來,效果比平常書店裡面的腰封要好幾十倍。
當下就用手機切換頁面,到了購書App,搜索關鍵詞,準備下單。
到最後付款那一項,我退出了,原因和作者無關。
這是我購物的一個防禦機關,觸發它的機制就是,每當要買一件物品的時候,回想一下家裡還有多少同類沒有拆封。
書架上和電子書庫裡一排排的待讀,都沒有觸碰,怎麼可以買新書呢?
這一招,到了李誕新書這裡,機關被卸下了。
卸下之前,賈行家老師是這麼說的:
「如果說這本小說是一個不可知論者的當眾懺悔,那我們要知道一件事:真誠是要求不來的,人沒法要別人懺悔,只能自己懺悔。真正的懺悔,是一個人承認了自己的有限性,承認了自己的脆弱,在悔過自己做過的事情,藉此從心裡排除膚淺的驕傲。我說這本書坦白到了讓我們不好意思的地步,就是因為李誕好像在說:我先懺悔著,你們隨意。」
這是東北人在酒桌上的真誠方法論啊,特別難防。
這書不買不是人。
我背後買下他,真實原因很市儈,李誕知名度更高一點,和別人聊起來的時候,沒有看過李誕書籍的人,也會哦哦點頭,願意聽你聊聊裡面的細節。
他就像是一個紅過頭景點,你多少還是會擠出一些時間,在面前比個手勢打個卡,證明到此一遊。
和以往的閱讀觀看習慣一樣,我在節奏上會有些錯峰出行。
2
快書是不是要快讀?
所有人在表達這本書極其上手,幾個小時,思維隨著李誕的表達,譁啦啦就能看完。
不差看完一個專場的效果,盡興而歸,想抄金句的能抄走金句,想哲學思辨的也有助仰望星空、還有一些人名書名地名供你進階學習。
也能給普通有自信的直男更多妄想:我不僅比他博學,還比他搞笑,怎麼我還沒上臺還沒出書呢?
可以用豐儉由人,各取所需來形容了。
李誕好像曾經在廣州實習工作過一段時間,可能用的是賣早茶的方式在構建這本書的框架。
零零散散,有菜有粥有腸粉有雞腳
每一樣都裝在一個小籠子裡,蒸得熟軟可口,你可以匆匆來去,咀嚼幾口就去上班。
也可以提籠架鳥,坐一個上午,吃很重要,聊聊天傾傾竭更重要,消磨了時光,恍然得到心安。
3
每天看一集Netflix劇集
剛剛提到錯峰出行。
我在看Netflix的劇集的時候,使用的就是這個方法,Netflix的政策是一次性放出所有劇集,追劇的人把觀看節奏掌握在自己手上。
一口氣追個痛快,這也導致Netflix在自製劇在分集的時候,斷集的劇情點是和電視臺有所差別的。
每一集的長度都有差異,集和集之間的鴻溝和分界線模糊到接近沒有,就是出幾行字幕,和一個轉場的是用秒的速度來計算的。
觀眾基本上不會記得,是在哪裡被中斷了一下,
我逼自己每天只看一集,然後腦海裡去複述上一集的內容,這樣的訓練是有助我從編劇的角度去理清楚這套劇集可能會被錯過的細節。
把這種觀影節奏看作是一種訓練,訓練我在及時滿足的情況下,逼一逼,看看自己個能不能些微延時?
更深次的緣由是我還是遵循著上個世紀老人家在電視臺追劇的習慣。
如果是這樣,那就每周去看它一集好了。一年下來,能夠觀看的作品,也沒有那麼大的吞吐量。
看《後宮甄嬛傳》,就要用到一年半的時間。
肯定沒有那麼嚴格,能夠忍受一天一集的節奏,就是一個很差異化的舉動了。
《道德經》: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每天不斷,會有每天不斷的成績和記錄。
4
一天看十頁,看出來個啥?
李誕的新書《候場》
也採取了這個閱讀方式,每天看上一章,不著急看完。
好玩的是,他的段落式寫作,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了時間差。
在既定的規劃下去閱讀,反覆文字,倒回頭再看看。
我閱讀的速度可能還趕不上李誕寫這本書的速度。
這樣的方式,也接近於,本來點來的是一個快餐,但強行被人分割成了七八份,在一周之內才徹底消化乾淨。
也沒什麼不好,食品界物質極大豐富,十幾年來,大家都被「感官超載」這幾個字給俘虜。
糖分、碳水、脂肪都是超大份的。但都端到餐桌上,暗示你這餐一定要吃完,打包回去就沒有這個口感,也比較沒有排面。
5
《候場》是一本香腸書?節節都能切換
讀得慢也並不代表讀得好。
僅僅就是個人的選擇,目前這本書讀到了第五章。
如果實體書也有秒速抽離排版的功能就好了,我想智能地將書中的段落分為三種類型。
一種是白描生活,就是李誕筆下的娛樂圈每個好玩不好玩的所言所行
一種是延伸思考,剝離了故事敘述,單獨看,也可以成為一篇較嚴肅的小論文
一種是金句萃取,去掉上下文,放到哪裡都合適讓人有轉發衝動的豆腐塊。
所以這樣理解對不對?李誕這本書的文字就是香腸化寫作,切成很多段落,打亂順序,亂序播放,也有各種埠讓它們連結起來
自動組合成一套意義系統。也難怪,那麼多人覺得這本書很好讀,譁啦啦的,
這不就是刷微博、刷豆瓣嗎?
上下文不太相關,又有那麼一些聯繫,差別就是沒有標明每一段話的時間和出處,作者都是李誕。
6
《候場》像不像《俗話說》
同樣的一本書,在十幾年前一位叫東東槍的人寫了本《俗話說》,一位叫奶豬的記者洗了一本叫《我呸》
把他在各個時間段的零敲碎打的隻言片語,一段段羅列出來。
現在搭配著李誕這本《候場》
算是每一代年輕人的小名片吧。
什麼樣的名片是大?
什麼樣的名片又是小呢?
播客收聽:喜馬拉雅搜索「打個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