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阿勒泰師範在紅墩的校園,與搬到城區後的沒有辦法比,但是比起當年周圍低矮、簡陋、粗獷的各族百姓們的土打牆民居,那已經算高大上了。我在關於師範紅墩時代的文章裡,看到當時的圍牆不太攢勁,牛羊隨便出入,甚至成了教室或者宿舍的不速之客。但是,我們的儒俠馬忠老師,何許人也,他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用他手中畫筆記錄了往昔歲月中的美好風光,這和紅墩照相館裡的黑白照片,可絕對是兩個領域的藝術表現形式,請各位師範新老校友細細觀賞,90師範音樂班學姐吳津荷給我推薦的一首曲子《風中的蒲公英》,請您打開音樂,邊聽邊看,記得右下方點在看,右上方點分享和轉發。這篇閱讀量怎樣,就看咱們師範新老校友的凝聚力如何了,是一次大大的檢驗!大家手指動起來!
馬忠老師1979年水彩寫生阿勒泰地區師範紅墩公社的校園。
馬忠老師1979年水彩寫生阿勒泰地區師範紅墩公社的校園。
畢業35年了,太久了,記憶早已變成了一種情懷,點點的可憶起的瑣事也都布滿了情感,凝成了畫面。而凝聚在血液裡的是我們在校園裡、課堂上汲取的知識與教育。
——阿勒泰師範85普通班 張豔菊
馬忠老師1979年水彩寫生阿勒泰地區師範紅墩公社的校園。
在殘缺不全的夯打的校園圍牆裡,在土木結構高低不平的宿舍裡,在傳統的教室裡,在細沙土的操場上,處處是原生態的模樣。我們蓬勃的青春朝氣揮灑在了那裡……
——阿勒泰師範85普通班 張豔菊
這裡是阿勒泰市區紅墩路偏南的一處風景寫生稿(1979年,未完成)。馬老師做師範學生時騎自行車去紅墩的路上畫下了它。具體位置在哪裡呢?如果你乘坐101路公交車,往紅墩方向走,倒數第三個站,生化製藥廠站下車,這裡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有個生化製藥廠,現在只剩下這個站臺名字了,廠已關閉多年。這風光,你無法想像後來會有什麼廠區的存在……
馬忠老師1979年水彩寫生阿勒泰地區師範紅墩公社的校園。
從靜謐的校園走向豐富的社會;從青澀年華走向燦爛的歲月。再度回望,那三年好像一直在春天裡……
——阿勒泰師範85普通班 張豔菊
學生宿舍從外面看,白牆木稜窗,綠樹成蔭,不過裡面是大通鋪,男生宿舍最盛大時二十個人一個宿舍,兩面兩條大通鋪,每個通鋪上睡十個人,這是午睡時壯觀的景象。感謝馬老師,他犧牲了自己的午睡,速寫留下了我們「八零後」、「九零後」所不知道的精彩。
馬老師1979年水彩寫生阿勒泰地區師範紅墩公社的校園。阿勒泰地區師範紅墩校園寫生(圖書館,大通鋪宿舍,教室,餐廳……)
拐過這個刺絲柵欄,看到那排高大的平房,那是阿勒泰地區師範紅墩時代的宿舍區,裡面是大通鋪。
在新疆我們一生都荒涼了雙眼!但人心是怎樣的豐富?——姜麗勤
曾經,明知「西北有流沙」,還是有數不清的內地人不管前程不計後果地奔赴新疆。早先有「闖關東」一詞,實際上也早已有「闖關西」之實。一個「闖」字,飽含著多少勇氣和膽量!這是釜底抽薪的斬絕和背水一戰的果敢。不管他們是為生活所迫還是懷揣夢想而來,能夠去到新疆並為建設新疆奉獻出自己力量的人都是勇敢者!死都不怕,又何懼流沙?
——姜麗勤
1978年底,校領導交給了很有藝術才能、當時還是學生的林勇剛老師一項政治任務,讓其組織和參與在校的學生排演傷痕話劇《於無聲處》。
林老師既做導演,又擔當主演。同學馬忠老師負責布景製作。馬老師白天上課,課餘時間在一個空教室畫布景,晚上支了200w的大燈泡畫。學校讓木工王師傅製作了大木框,木框上繃了粗白布,有三米高,摺疊式,最後好幾塊曲曲折折連起來,大約20米長的舞臺布景,想想也算大工程了。
《於無聲處》講述了1976年四月清明,人民群眾在天安門廣場以朗誦詩詞來悼念周恩來總理和控訴「四人幫」的倒行逆施為起因,表現了人民群眾在那個被扭曲的年代的心聲和同四人幫英勇鬥爭的精神。該劇公演了三場,轟動一時。人們聞訊奔走相告,前來觀看,劇情讓人淚目。紅墩師範家屬區和沈志華老師給師生放電影的高架放映棚。你問哪個是放映棚?就是那個高大的像「碉堡」一樣的建築啊……
1979年4月,阿勒泰地區師範(紅墩時代),辦公室前第五屆球類運動會開幕。彩旗飄飄,鑼鼓喧天,馬老師畫得太好了,畫面裡鬧騰得厲害,我都聽到了……
閆進平老師首次主持運動會,馬忠老師設計的秩序冊封面封底。
我們在師範的青春,沒有手機,沒有網遊。可是學校豐富的文化生活,讓青春更昂揚和充滿活力。田徑運動會上,風沙陪伴大家跑起來,反正不用上課了,天天在操場上灰頭土臉也樂意!夏夜、籃球場上,篝火晚會加上演講比賽;冬季、食堂的大廳裡迎新年文藝匯演;一個錄音機和幾盤磁帶就足以讓你跳到半夜的舞會;學校文藝宣傳隊還去阿勒泰市區的工廠、解放軍駐地等慰問演出……
——阿勒泰師範85普通班 段鳳娥
馬老師1979年夏日寫生阿勒泰地區師範紅墩公社的校園。
阿勒泰地區師範紅墩時代的菜地。這幅畫很有年代感,尤其是右上角的「滄桑」。
馬忠老師高中時代就很愛繪畫,據他說這個進師範之前的寫生,181團打井隊。屯墾戍邊,灌溉農田,當時打井隊的工作,也是科技含量很高的……1975年春,馬老師還是一位15歲的少年,上初三。他畫阿勒泰城最繁華的街區,此畫參加了當年秋全國少兒美術展覽。我們的山城阿勒泰是1982年通公交車的,畫中的公交車是一個渴盼新生活,渴盼家鄉發展變化的少年做的藝術處理。那手扶拖拉機是比東方紅小四輪更老的款式,那老解放卡車很威風的樣子,那吉普車在當時多麼吸引眼球。而那些騎馬的行人,肯定羨慕坐車的人吧?可是,如今,我們很多人都是那個羨慕騎馬的人……年少的時候,你總是喜歡憧憬未來,盼著發展再發展,歲月沉澱後,卻喜歡像牛羊反芻一樣,回憶走過的路,那些曾經墊過腳的石子,那些曬黑了臉龐的日光,那些淋溼了頭髮的雨絲……很多時候,我們的思緒找不到回去的路口,而馬老師的畫,為我們打開了懷念的那扇窗,真誠的感謝馬忠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