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剛開年,央視爸爸就開始放了大招,重磅開播了一部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就是《如果國寶會說話》,共一百集,分為四季播出,目前播出的是第一季。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介紹了新石器時代到戰國的文物。每一集講述一件文物,用短短五分鐘時間,為文物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找到獨有的坐標。
以往提及文物,總會使人感覺深奧難懂,充滿距離感。
為了打破國人和文物之間的壁壘,為了讓文物知識變得生動鮮活,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開啟了全新的製作營銷模式。
在開播之前,《如果國寶會說話》的微博官方宣介帳號CCTV紀錄-特別呈現就曾po出「文物三連」圖片為該片造勢。
人頭壺,紅陶材質,由仰韶文化先民製作於六千至六千五百年前。人頭壺的後背伸出一根斷面呈圓形的管道,用於向壺內注水,眼睛和嘴巴構成出水口。
「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緻之製作」,是世界考古學界對龍山時代黑陶杯的盛 贊。龍山蛋殼黑陶杯的器壁非常薄,口沿處只有0.2-0.5毫米,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快輪技術的典範。
紅山C形玉龍是內蒙古翁牛特旗發現的玉器,高16.8釐米,造型簡素,玉質溫潤光潔。同時,該片還發布了相關文物的海報,文案設計頗為切合當下年輕人的閱讀習慣。跳脫、逗趣、大玩文字遊戲,但卻始終圍繞文物的外形特徵展開描述。
文物與紀錄片聯姻,並乘著網際網路的東風,從博物館裡走了出來,進入到當代年輕受眾經常接觸的視頻平臺——B站。
在這個年輕人表達欲望日趨濃烈的時代,B站開創的彈幕交互型表達方式,讓各位觀眾都能成為參與者,並且能直接看到別人的想法。
於是,《如果國寶會說話》剛登陸B站,便收穫了滿屏的彈幕,引起觀眾的討論。
不僅是開播前的宣傳海報文案吸引眼球,片中的文案也同樣打動人心,光看B站彈幕就知道這些文案融化了多少人的心。
這或許是繼《我在故宮修文物》後紀實營銷成功的又一個案例,完美貼合當代受眾求新穎、求獵奇的心理,同時又利用網際網路為自己宣傳造勢,符合當代語境下媒介傳播的方式。
《如果國寶會說話》總導演徐歡說:
與透過文字的想像不同,從一件件文物身上,我們可以觀察、觸摸、研究、體認,從而感知古代中國人以及創造者的溫度和態度,解讀多個維度的信息,重建一部基於物質遺存的中華文明史。
《如果國寶會說話》的每個五分鐘都是中華文明的索引,每件文物都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寶庫。
總體來說,雖然它不完美,但是它的製作和營銷模式值得人們思考優秀內容該通過何種方式被更多人熟知和接受這一問題。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