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動物,自有其不一樣特徵,在文學的天空裡,它們大多承載了某種品質或者精神。比如,牛可以象徵忠厚勤勞,狗能夠寓意忠誠堅定,蛙有時化身為眼光短淺,還有,蜜蜂無私,蒼鷹勇敢,螞蟻團結,大雁深情,羔羊會跪乳,鴿子熱愛和平,等等。
作文中,不管是記敘文,還是議論文,可以用用動物素材,好處多:語言更清新些,內容能豐實點,記人寫事更委婉曲折,論述說理也生動形象,字數也不愁不夠了。動物素材用得好,文章的格調也會大不同。
當然,我們不能太依賴其常規意義,還要學會挖掘動物身上可能蘊含著的新意,我們來看幾個不是那麼常規的。
蟬蛻形成的過程,就是一個新生命誕生的過程。蟬的幼蟲從土裡爬出來,尋找到合適的樹,然後從蟬蛹裡慢慢地往外掙,一個小時後,它便羽化成蟬,而樹上,就留下了一個晶瑩剔透的空殼——蟬蛻。蟬蛻是一味中藥。這像極了一個母親孕育孩子或者看著孩子遠行的過程,也像一個美麗的傳說。
寫寬容、無私、捨得、學會放下、坦然、智慧等話題時,記得試用這個在夏天的陽光下泰然自若的蟬蛻。
在弱肉強食的大草原上,食草動物隨時要面臨著來自周圍的的威脅,清瘦的羚羊卻常能獅口逃生,跑過豹子。為了存活,他們時刻保持著警惕性。據說,羚羊晚上睡覺時,會把角掛在樹上,腳不著地,以此來躲避禍患,「羚羊掛角,無跡可尋」。
寫善於利用自身的優勢、優勝劣汰、努力奔跑、憂患意識、智慧等論題的作文時,可以想想這聰明可愛的羚羊。
杜鵑,小名「布穀鳥」,它身上的故事有點複雜。杜鵑們自己不築巢,雌杜鵑在產卵前會去尋找適合生產的鳥巢,最好巢裡已經有了卵,而且卵的顏色和自己的相近,有時候,她們會把別人的卵扔掉來蒙蔽宿主。小杜鵑被孵化出來後,有時也把人家的卵或者幼鳥推出去,獨享疼愛,長大後,翩翩然飛走。杜鵑每年產卵十枚左右,一次一枚,一般產在不同的巢裡,所以杜鵑存活率相對較高。這種行為叫「巢寄生」。
想想,它有沒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適用話題:以怨報德、公平、合作。
螟蛉是一種害蟲,它會吃掉水稻、高粱等植物的葉子,對農作物危害極大。有一種寄生蜂叫蜾蠃(guǒ luǒ),它喜歡把螟蛉捉回家,在它們身體裡產卵,螟蛉把卵孵化出來後,就直接成了它們的食物。《詩經》中有「螟蛉有子,蜾蠃負之」的句子。
它們倆可以作為作文裡的反面典型,來為為他人作嫁衣裳、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忘恩負義等內容服務。
一頭鯨死去了,會優雅地沉落海底,這個現象有個很詩意的名字,叫「鯨落」。鯨的死亡,會讓海裡的上百種生物有了生存的土壤,並且會形成一套維持很多年的生態系統。一篇葉聖陶杯特等獎作文《巨鯨落,萬物生》就是以鯨為創作主體的。
鯨的故事很能震撼人心,如果說「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是靜謐的美,那它就是悲壯的美,適用於很多話題,奉獻,小與大,教育,潤物細無聲。
動物身上有這些寓意,與它們自己有關,也體現了人類的智慧。所以,我們可以拓寬思維,想想,還有什麼動物可以寫進作文,而且可以寫出些新意。
此時,你的眼前是否出現了「沙漠之舟」駱駝、能工巧匠燕子、成群結隊的麻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