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東日本大地震已經過去三年了。日本檢察廳稱,至今還在搜索震災失蹤者,並仍然需要對遇難者身份進行確認。在災難面前,日本人淡定的應對模式,或許值得我們學習。
本文刊發於2011年4月1日《新周刊》第344期。
文/丁曉潔
面面俱到的準備工作和對細節的重視,使得日本人在受災的時候,心理自然趨向平穩。與其說是日本人的性格善於自我安慰,不如說是良好的社會措施賦予了他們面對災難時的安全感。
日本人似乎特別喜歡為自己應援。
大地震後,活躍在Twitter上的日本漫畫家和藝人,以最快速度發出了精神應援的呼聲。
3月11日,樂壇天后濱崎步連續14小時不停在Twitter發布了143條留言,鼓勵民眾不要焦慮和恐慌:「在自然面前,我們人類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就算我拼命地retweet這也只是渺小的力量。大家也認為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吧,但是,我的一點力量跟大家的力量結合起來,會變成怎樣呢?不被絕望打倒而放棄,讓希望鼓起心中的勇氣,這就是我們。」
3月12日,《灌籃高手》的作家井上雄彥在Twitter上發布了40多張以「Smile」為主題的手繪漫畫,希望以元氣滿滿的溫暖笑容來治癒災難中的日本人心。隨後音樂人菅野洋子連夜趕製了歌曲《你要活著,你要平安》,並親自演唱:「一起活下去,世界與你在一起。」
3月13日,講談社漫畫周刊morning在官網上刊登了旗下漫畫家創作的應援漫畫,紛紛傳達了「請活下去」、「一定沒事的」的信念,《20世紀少年》作者浦澤直樹以三代日本人的群像,喊出了「加油!日本家族!」的心聲。
3月14日,《機動戰士高達》的機械設計師大河原邦男,繪製了一幅雙手揮舞日本國旗的高達插圖:「感謝參與重建救援的人們,感謝自衛隊。日本加油,日本加油。」
3月15日,漫畫《七龍珠》的作者鳥山明在《周刊少年JUMP》官網上發布了孫悟空和阿拉蕾的壁紙並提供下載,壁紙上寫著:「各位災民們,這次真的很嚴重啊,不過大家絕對不要被打敗,請加油!」
同一天,日本演員渡邊謙與劇作家小山薰堂開設了支援地震的公益網站「kizuna(羈絆)3·11」,並以朗誦宮澤賢治名詩《不畏風雨》的視頻作為第一彈企劃。渡邊謙說:「現在,在這個國家裡,最寶貴的財富就是『羈絆』,我想可不可以讓大家之間的羈絆更深呢?」
3月17日,繪本天后高木直子在Twitter上發布了寫著「日本!FIGHT」和「Thanks a lot」的插畫。用作品中的一貫語氣,高木說:「晚上漆黑一片,感覺有一些怕怕的。雖然這樣,但希望一個人住的各位也都要加油。」
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曾經說過:「日本人是非語言化的民族」。大地震後,日本人安慰自己的話語,出現得最多的也就是一句——「請加油」——沒有任何「哀痛」和「悲切」的字眼。
日本人為什麼這麼淡定?
地震三天後,旅日學者毛丹青回想起這場災難中的日本人,用來總結的一個詞是:淡定。
「鎮定有序地排著隊,公共場合也很遵守紀律。連美國人都說,日本文化裡好像沒有『掠奪』這兩個字。相比海地和智利地震後搶奪或是打架的烏煙瘴氣,在日本幾乎沒有一起這樣的事件發生。」
日本人為什麼這麼淡定?在外界紛紛就此展開對日本人國民性和民族精神探討的時候,16年前就曾經歷過阪神大地震的毛丹青卻說,更重要的原因在於訓練有素。「日本人的鎮靜淡定,和他們的緊急救援措施有直接關係。由於地理環境的特殊,日本受到的災難騷擾遠遠超過其他國家,他們早早就針對地震爆發準備了一系列很強的預案,這些工作使得地震到來的時候,市民顯得很平靜。」
讓毛丹青印象深刻的準備方案有兩個:一是公寓樓下的井蓋,這些井蓋以1米左右的距離排列成行,地震後救援人員把蓋子打開,在井蓋與井蓋之間豎上木板,就變成了公共廁所;二是公園裡的石凳,每條長凳上都有一塊木板,木板下的石頭正中留有一條坑,地震後的晚上如果很寒冷,人們就可以把凳子劈掉,在石頭坑裡燃燒木頭用以取暖。
毛丹青的同事大津教授,專攻緊急救援,他告訴毛丹青:「日本日光燈的使用量佔據世界前位,跟歐美喜歡溫柔的燈泡發黃的光不一樣。這是因為日本災難多,人受災時對白晝強光容易產生依賴,所以震災避難所全部使用日光燈,夜間也開著。白晝光在人受難時其實是一種希望。」
面面俱到的準備工作和對細節的重視,使得日本人在受災的時候,心理自然趨向平穩。與其說是日本人的性格善於自我安慰,不如說是良好的社會措施賦予了他們面對災難時的安全感。
1995年阪神地震中的日本人還不曾感受到這樣的安全感。那一年日本甚至還沒有能夠測量7級以上地震的儀器,無論是預警部門還是救援部門都措手不及,物質救援與心理救援也都沒跟上。阪神地震後,日媒紛紛開始反思日本安全神話的破滅,1996年,政府迅速出臺了一部《被災者生活支援法》,如今幾乎每戶日本人家都有一張災難時避難場所地圖,裡面標明了一旦發生洪水、颱風、山崩、海嘯時的避難場所。每年的9月1日,日本都會舉行針對地震的防災演習,不僅是專業救援隊的救援演習,也包括市民的避難演習,市民防震演習也細分了種類:學校有專門面對中小學生的演習,公司有專門面對上班族的演習,社區有專門面對老年人的演習,公寓管理公司有面對全樓住戶的演習。
一年一次的針對性演習,訓練人們在地震到來時如何避難,地震結束後又如何遵從避難指示去往安全的地方。這種訓練對於真正遭受到地震的日本人,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心理影響。
「對於這次地震中日本人的表現,我們用國民性來看待是個誤解,好像他們這個民族很強似的,其實並不是這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在技術層面上和我們經歷的不一樣,才導致了這樣一個結果。」毛丹青說,但他承認日本人對於災難確實有著強烈的戒備意識,「我估計日後災難題材的電視劇和暢銷書會出來更多,尤其是過去沒有注意到的海嘯和核電站題材,可能會前所未有地受到關注。」
電視是如何安慰人心的?
一旦察覺到了地震,日本人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打開電視。
1995年的阪神地震,電視臺在三分鐘之內就播出了震情畫面,發生時間、地點都報導得很清楚,電視屏幕右下角打出一行文字:「不必擔心海嘯。」今年3月11日的東北部地震,日本即時地震信息系統更是發揮了前所未有的功效——地震震波到達的前30秒,就已經透過電視、電臺及手機發出了避難警告,打出了一個完美的時間差。
地震後續報導中,日本電視臺採取了「72小時報導手法」:前三天每個電視臺都停放了商業廣告,非常緊迫地報導每一個和地震有關的消息,72小時一過,商業電視臺立即恢復了常規番組的播出,日劇和動漫也不受影響繼續播出——這是由一個規律所決定的:地震發生後的72小時是人的生命線,超過72小時人存活的機率就很低了。但在常規節目播出時,所有商業臺都把電視畫面切割成幾個部分,增開了四個地震信息欄:最上欄流水般走過一行字,左右兩欄都有豎行字,最下欄又是一行橫字,內容包括地震即時消息、避難所情況、交通運行情況。
不僅僅是技術手段,日本電視臺還特別注重營造災難新聞氣氛,以此穩定人心。
為什麼我們看不到電視上有日本人在哭?不煽情是有意而為之。阪神地震時期日本電視臺還慣用渲染性報導手法,日本人的慌亂在屏幕上盡顯無遺,但在16年後,電視臺對地震分析的技術含量遠遠超過了它的社會含量,它們更傾向於從精確技術化的角度來闡述地震,有意識地避開了在災難當中無益於集團行救的煽情成分。毛丹青舉了一個例子:「我在大學教媒體學,我的學生有成為播音員的,他告訴我,通常播音員一分鐘要念400字左右,但是碰到地震大災難時,他們會把一分鐘的字數降低到350字左右。」不管前方記者有多麼緊急的消息傳達過來,主播們被要求表現得很鎮定,用很緩慢的語調給觀眾們營造一種安定感。
絕對不製造超級英雄,這是電視臺安慰民眾的另一種手段。「當救援部隊進入災區的時候,電視上並沒有表現出很亢奮的情緒,你甚至可以看到他們是磨磨唧唧、按部就班、慢慢來的感覺。」毛丹青說,這和中國的同類報導是截然不同的,「在汶川地震的時候,觀眾會看到我們誕生了很多英雄,有人雙手鮮血淋漓地去挖磚頭、拼了命要救人,這種勇氣在日本的集團營救中是看不到的。」
電視臺絕對遵從了日本人的集團主義思想,救援隊為了遵從高效率高精確的守則,也控制住了他們在現場所應該表現的衝動式行為。日本有一本名為《世界日本人笑話集》的暢銷書,作者早坂隆曾在書中調侃過日本人的這種根深蒂固集團主義心理:當豪華客船開始沉沒,為了讓乘客們儘快跳海逃生,船長便對美國人說「如果跳下去,你就是英雄」,對英國人說「如果跳下去,你就是紳士」,對德國人說「跳下去是這艘船的規定」,對義大利人說「跳下去會討女人喜歡的」,對法國人說「請別跳下去」……而對日本人說的則是:「大家都跳下去了喲!」
正是這種集團主義的心理,使得地震後普通日本民眾讓世界見識到了他們處變不驚的一面,他們自覺地發揮了「隱形」和「消音」的民族特性,即便在災難中也要克制情緒、維持著慣有的秩序。這正是新渡戶稻造在《武士道》中所描述過的:「一方面,勇的鍛鍊要求銘記著一聲不吭的忍耐;另一方面,禮的教導則要求我們不要因流露自己的悲哀或痛苦而傷害他人的快樂或寧靜。這兩者結合起來便產生禁欲主義的稟性,終於形成表面上的禁欲主義的國民性格。」
治癒系是個什麼系?
近十年來,在日本最經久不衰的一個派別是:治癒系,也稱愈療系。
翻開各類流行雜誌,這三個字隨處可見:治癒系美女、治癒系色彩、治癒系食物、治癒系溫泉旅館……所謂治癒系,泛指的是沒有殺傷力、能夠撫慰人心靈的種種事物。此次地震後,被網友廣泛轉發的一條《「KIZUNA」 - Prayer for Japan》應援短片,正是「治癒音樂之父」坂本龍一和藝術家Valerio Berruti共同創作的作品。
禁欲主義的國民性格,註定了日本人天然的隱忍和壓抑。臺灣作家蒼井夏樹認為這正是治癒系常盛的原因:「工作過勞的日本人,常常讓我覺得很心疼,在東京街頭或者地鐵站,有時候會發現一些醉醺醺的上班族,索性在路邊呼呼大睡,想必工作真是太操勞了。於是,各種舒緩減壓的療愈商機應運而生,撫慰心靈的產業也非常蓬勃。」
日本媒體曾發表過一份「治癒系商品排行榜」,把「泡溫泉」、「按摩服務」、「一個人吃飯的公園」、「野菜風潮」、「夏天的大海」都歸類到其中。關於「治癒系女星」和「治癒系男星」的評選年年都有,「森女」和「草食男」則是治癒系最新衍生品,集英文庫曾邀請「森女系」代表人物蒼井優拍攝限量版封面、朗讀文學名著,又邀請新生代「草食男」岡田將生擔任代言人。治癒系影視作品也大受好評,最具標誌意義日劇是倉本聰的《溫柔時刻》和《風中花園》,而治癒系電影《always三丁目的夕陽》和《入殮師》都曾在日本《旬報》排行榜上高居榜首。文學作品也不在少數,從吉本芭娜娜的《廚房》到江國香織的《溫柔的黃昏》,再到以《一個人的好天氣》勇奪芥川獎的青山七惠,將治癒系小說推到了最高點。
地震後的日本,讓網友大呼「治癒系」的故事是以下這些:奧特曼現身Twitter,這個圓谷株式打造的官方帳號,不停為日本人民加油打氣;匿名人士以「魯邦三世」的名義,先向和歌山市捐助現金100萬日元;「2ch」論壇上的宅男們選擇用顏文字方式來解釋福島核電站爆炸情況……而仙臺一家休業餐館的門牌上,老闆貼著一張治癒感十足的便利條:「臨時休業。才不是因為害怕地震呢!」
最治癒系的一句口號,來自大停電之夜的日本網友留言:「太暗了,星星前所未見的美麗。仙臺的諸位,請抬起頭。」
末日文化中的心理危機建設
與治癒系同時盛行的,是截然相反的末日文化。
2009年7月,日本富士電視臺曾播出過一部名為《東京地震8.0》的深夜動畫,在此次仙臺大地震後,它被稱為是動漫作品中的「保羅」。動畫從女主角「每日每日都是一成不變,這樣的世界,還不如徹底崩壞掉吧」的抱怨開始,隨後海溝型大地震向日本襲來,彩虹橋坍塌,東京鐵塔倒下,一瞬間原本繁華熱鬧的東京不復存在。《東京地震8.0》中的科幻元素極為弱化,而是轉為用普通平凡的震後生活,企圖給予「人在災難面前很渺小,平凡的日常生活值得珍惜」的啟示,並加以「如何防災,如何避難」的地震普及知識。播出後的兩年中,《東京地震8.0》已經超越了動畫層面的意義,上升為各地防災宣傳活動的教材,電視臺還特別製作了總集篇,在日本各地免費巡迴公映,上一次公映時間是2011年1月16日,距仙臺地震還不到兩個月。
另一部著名動漫《新世紀福音戰士》則在本次地震後完全被「三次元化」了。地震後,由於11座核電站被關閉,東京電力公司宣布實施輪流停電計劃。效仿在《新世紀福音戰士》中出現過的類似場景,秋葉原的宅男們發起了「屋島作戰」省電行動,製作了一份在網上廣為流傳的「NEVR」通知書:「自下午6時起電力將出現顯著不足。請將城市中的霓虹燈、遊戲中心以及柏青哥等店中的機器全部關閉電源。東京電力的需要量高峰將出現在下午6時到7時左右。請在上述時間內儘量避免電力使用。您晚吃一會飯的時間可能會救助一條寶貴的生命。還望大家盡力配合。」
日本的末日文化並非是近兩年興起的,作為一個多災多難的島國,居安思危的心理使得日本人長期身處於一種危機狀態,他們的災難教育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發達的。
1973年出版的科幻預言小說《日本沉沒》,不僅以400萬冊的銷售記錄榮登當年暢銷書榜首,更在1974年和2006年兩度改編成電影。在小松左京的故事設定中,日本列島將在10個月內全部沉入大海,接著是紛沓而來的地震、海嘯、火山噴發,全日本民眾都陷入了即將迎來世界末日的恐慌中。沒有好萊塢式英雄拯救世界的奇蹟發生,最終日本如預言一般沉入了大海。面對滅頂之災,小松左京藉故事中的首相之口說出了他的日本人論:「最好的辦法就是什麼都不做,和所愛的人,和這個國家,生死與共。能有這種見識,大概就是日本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關鍵所在吧。」
2006年,日本「SF御三家」之一的筒井康隆拍攝了《日本以外全部沉沒》,設定了完全相反的場景:2011年,以美國為首的世界各個國家相繼沉沒,只有日本人倖存下來,日本因此成為世界霸主。簡陋粗糙的上世紀50年代B級片效果,全片充滿了惡搞與黑色幽默,但在影片的結尾,筒井康隆同樣傳達了日本人的末日觀:狂歡之後的日本難逃一劫,面臨即將沉沒的命運,人們靜靜等待世界末日的來臨。
類似的例子舉不勝舉,楳圖一雄的《漂流教室》,一群小學生穿越到了毀滅前一刻的地球;川口開治的《太陽默示錄》,東京沒入水中,日本列島一劈為二;井上智德的《核爆默示錄》,2036年的東京遭受了嚴重的核輻射汙染,恐怖的變種生物開始出現……
比起預言世界末日,描述日本末日的作品更能引起日本人的興趣。在這些作品中,他們一致地傳達了「沒有奇蹟」的日本滅亡論,企圖以此進行災難教育,傳達「活在當下」和「一期一會」的末日觀。再沒有哪個國家的人,能像日本人這樣時刻抱著去死的覺悟,這是他們超常的憂患意識,也是他們自身的預警系統。
末日文化中的災難教育對日本人來說,是一種安慰性的心理建設,也是他們的逆境生存哲學。正如《日本沉沒》的導演通口真嗣曾說的那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每經歷一次地震和戰爭災難,特別是大災大難,日本的面目就煥然一新,從而就大踏步地前進一步。」
--
【關注我們】
微博:@新周刊
微信:new-weekly
☆查看購買方式:回復「訂閱」
☆查看往期消息:點擊右上角→【查看官方帳號】→【查看歷史消息】
☆分享文章:點擊右上角→【發送給朋友】or【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