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故事之所以在民間頗受歡迎,其根源還是大家對三國各位英雄名將的推崇,正所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眾多三國粉心中,也有自己各自認可的頂級武將,有人認同呂布的勇武,有人崇拜關羽的忠義,有人欣賞趙雲的完美,同樣也有人喜歡張飛、張遼、馬超、許褚,總之,大家的角度不同,認可的頂級將領自然各異。但如果要評出魏蜀吳三國的各自「戰神代表」的話,估計爭議不會太大,因為所謂的戰神,除了自身勇武出眾之外,更要有讓人信服的功績,通俗點說,一勇之夫再怎麼厲害,如果沒有統御大規模軍隊取得光輝勝利的履歷,也很難配得上「戰神」的資格。那麼,誰才能有資格,成為魏蜀吳各自的三大名將呢?接下來,老樂給出自己的選擇,權當拋磚引玉之用,與各位交流探討。
首先說一個公認的戰神,那就是蜀漢的關羽了。即使沒有《三國演義》的包裝渲染,關羽的勇武在當時也是公認的,否則的話,在小說問世之前的宋元時代,關老爺也不會被屢屢加封,最後成為武聖人了。所以說,關羽的戰績,是一千多年來公認的出色,論個人能力,他在萬馬軍中刺顏良的戰果,是整個三國時期武將殺敵記錄中,影響最大的。餘者要麼就是斬殺的敵將身份不夠,比如陳武雖然親手斃敵不少,但多是蟊賊草寇;而死於疆場的敵將,身份地位夠高的,卻很難找到真正完成最後一擊的人,比如黃忠定軍山斬夏侯淵,孫堅斬華雄,這都是亂軍之中,某個將士所為,並非黃忠與孫堅親自動的手。
由此可見,唯有關羽刺顏良,是當時在史書上最精確的記載,顏良也算得上是被殺敵將中,勇武和地位都足夠頂級的「倒黴蛋」。而有這樣一個成績做依據,只能證明關羽的個人威武,他的軍事天賦,還要從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來證明。在關公兵鋒直指洛陽之時,他的影響力和威懾力已經堪比一方諸侯,劉備的蜀漢勢力,也正是在那時達到了巔峰,逼得曹操和孫權兩方,不得不聯手研究對策。可以說,當年的孫劉聯盟,目標是曹操,可孫曹聯盟,目標竟然只是劉備手下的關羽,僅憑這點,就足以證明關老爺在當時的威名,這是蜀漢其他武將,永遠達不到的高度。所以,說關羽是蜀漢戰神的代表,並不算誇張吧?
但是,關羽能代表的也就僅僅是蜀漢,因為在全天下的名將之中,關羽也未必是最出色的,否則的話,也不會有最終敗走麥城的悽慘結局。那麼,另外兩國的頭號名將,應該是誰呢?還是以關羽為參照,就可以尋找出線索來,因為從直觀的效果來看,關羽敗給了東吳,那麼代表東吳擊敗關羽的,又不是某一個人,因為整個戰勝關羽的戰略計劃中,呂蒙是謀劃者,也是執行者,陸遜則是麻痺關羽的關鍵人物,馬忠等本不出名的將領,更是直接動手的幸運撿漏者……這樣看來,誰才是真正的擊敗戰神的人物?應該說,很難找到一個標準答案,這也是戰神之所以是戰神的原因,如果可以被某一個人輕易打敗,就不配作戰神了。更不用說曹魏方面,也有樂進、文聘等人,可以在一兩場戰鬥中,打敗關羽,這都是所謂的勝敗兵家常事,無礙大局,那麼,該怎樣選擇,打敗關羽的戰神人選呢?
老樂認為,直接交鋒記錄中找不到合適的人,那就要結合間接的戰例對比,這樣綜合評判後,東吳的甘寧是最理想的人,因為甘寧不光有勇武的戰例,更有出色的戰略眼光,證明他的軍事天賦,那就是他也曾提出過類似於隆中對的兩分天下之計,這些層面,都證明了甘寧在戰術和戰略方面,都不遜於關羽,更重要的是,二人還有一次直接對話,那就是關羽瀨的由來,因為關羽要強襲渡水,攻取宜陽,甘寧卻公開表態,只要自己一咳嗽,關羽就不敢動了。果然,在甘寧率兵駐守要地之後,關羽立刻停止了攻擊,直接安營紮寨,他紮營的地方,就被稱為「關羽瀨」。關於此事,老樂在前文中已有詳細的分析,結論就是,關羽還是挺忌憚甘寧的,這一點,在東吳其他武將中,也是找不到第二位的,因此,甘寧可以成為東吳的頭號武將。
有了關羽和甘寧兩大名將,曹魏方面就更好找了,此人自然是張遼張文遠,論戰績,只率八百人,威震逍遙津,止小兒夜啼,是張遼一生的巔峰之作,論個人武力,關羽認為張遼不在自己之下,並與他私交甚篤,以關羽高傲的性格,如果張遼沒有真本事,是不可能跟他成為朋友的,而孫權更是在被張遼打怕了之後,對甘寧提出了高度表揚,說曹魏有張文遠,自己有甘興霸。如此相互佐證,相輔相成,張遼、甘寧本來就是比肩的名將,就連被後世公認為第一武將,五代十國時期的李存孝,在史書中,也被比喻為張遼、甘寧一樣的猛人。所以說,他們二人與關羽,相映成趣,被稱為三國時期,代表魏蜀吳的三大頂級戰神,並不算誇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