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及疫情應對、過億(佔總數六成以上)郵寄及提前投票、計票緩慢及現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陣營不斷就選舉程序發起投訴等種種原因,選舉結果未能在大選當日公布。
當地時間11月7日,多家美媒宣布拜登當選新任美國總統,現任總統川普卻不承認敗選。
人們普遍擔心,美國政壇和社會的混亂恐怕要且持續一陣子。
此時,美加媒體紛紛報導,許多美國人有意移民北方鄰國加拿大。
這,是真的麼?
文 | 陶短房 旅加學者
編輯 | 蒲海燕 瞭望智庫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認真考慮「往北搬家」
雖然「大選當天美國用戶對『如何移民加拿大』的搜索量至少增長700%」是個「網傳」,但「美國人對移民加拿大興趣大增」可不是小道消息或移民律師的「軟文」,而是正規權威媒體——加拿大廣播公司(CBC)的報導。
11月3日,CBC記者庫裡(Brooklyn Currie)發表長篇專題報導,稱為數眾多擔心此次大選後遺症的美國人「正開始認真考慮永久移居加拿大」。
2020年3月18日,加拿大多倫多皮爾遜國際機場,加拿大公共衛生署工作人員向入境旅客派發防範新冠肺炎的宣傳單。圖|人民視覺
報導援引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市移民律師科恩(Lee Cohen)的話,此次大選凸顯了當前美國社會正日益陷入尖銳的族群對立,社會和政治生態日趨「二元分化」,令越來越多美國人開始對生存狀況和前景感到「憂慮和恐懼」。這位律師認為,如果川普連任,想移民加拿大的美國人會更多;即便川普敗選,如果糾纏不休,或雖勉強認輸但社會對立依舊,也仍然會有很多美國人認真考慮「往北搬家」。
一位自稱摩爾那(Molnar)的非洲裔美國人表示,認真考慮移民加拿大的美國人,主要是「有色人種、崇尚自由主義的人,以及感到在當今美國社會被孤立和排擠的人」。在社會尖銳二元對立的情況下「認為在美國待下去,未來會充滿不確定性」,還不如索性一走了之。
科恩稱,上次接到這麼多美國公民的移民諮詢,還是2000年小布希(George Walker Bush)第一次當選前後。但那一次,大多數這類諮詢都只是一個電話問個簡單程序,然後再無下文,這一次「感覺很多人都是來真的」。
雖然,有些諮詢者(如摩爾那)表示,如果拜登當選「可能會先靜觀一下」,但普遍表示「辦移民不會停」「如果族群對立和社會混亂的狀況得不到改善,誰是總統我們都會走」。而科恩則表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論下屆美國總統是誰,都不可能讓積弊已深的美國一下還原到讓這些打算離開者放心的地步。
加拿大每年約有3%的新移民來自美國,近幾年數字一直穩定在11000人上下。2019年,美國次於印度、中國、菲律賓、奈及利亞,列加拿大移民來源國第五位,移民總數為10800人。同期加拿大接納外國移民總人數為341180人(加拿大聯邦移民部CIC)。
2
「往北逃」,由來已久
18世紀末,北美獨立戰爭時期,位於今天美國境內的北美十三州發動了旨在驅逐英國殖民勢力、建立統一美利堅合眾國的戰爭。1783年,戰爭以美國勝利告終。
英國人走了,但已成為美國的十三州上仍居住著成千上萬的親英派白人(即「保王黨」,loyalists)。加美邊境美方一側,還有許多戰爭中與英軍結盟的印第安部落, 他們遭到新生美國的另眼相看、排擠,甚至虐殺。
美國底特律和加拿大溫莎的美加邊境隔河相望。圖|視覺中國
於是,人們開始了第一次「往北逃」。
人們紛紛收拾行李、扶老攜幼、背井離鄉,遷居到仍然在英國版圖中的「魁北克」——即1763年英國人從法國人手中奪取的「新法蘭西」。
大批(據說僅美國建國後的一批就在10萬以上)說英語移民的到來徹底改變了「魁北克」的人口結構。殖民當局將「魁北克」劃分為說英語的「上加拿大」,和說法語的「下加拿大」。
美國一心想將加拿大一口吞下,導致1812年第二次獨立戰爭爆發。這場戰爭以英國-加拿大聯軍的勝利和美國的失敗告終(英加聯軍曾偷襲並攻佔美國首都華盛頓,將總統府付之一炬後揚長而去,美國人不得不用白灰把被火燻黑的總統府粉刷一遍,「白宮」即由此得名),從此美加邊境便迎來了長達200多年的和平。
這次戰爭再次導致大量親英派美國人逃亡並定居加拿大。
1876年,加拿大聯邦成立,上下加拿大分別成為加拿大最大的英語省份安大略省,和最大的法語省份魁北克省。可以說,如果沒有這次關鍵性的美國親英派集體移民,今天的加拿大很可能是個以法語為主的國家,絕不會是現在的面貌。
第二次美國移民潮,是黑奴帶來的。
據史料記載,1783年美國和英國籤訂和平條約時,曾因為兩個「細枝末節問題」久拖不決:
一個是「賠償保王黨在戰爭中的財產損失」,這是英方對美方的要求;
另一個則是「交回戰爭中逃亡到英軍中的黑奴,還給其美國主人」,這是美方對英方的要求。
最終這兩個要求都不了了之。
但這一逸聞折射出一個殘酷的事實——北美獨立戰爭可並非單純的「爭取自由和解放的反殖民戰爭」,至少對黑奴和印第安人而言完全不是如此。當時,英國已醞釀廢除奴隸制(1807年3月25日正式廢除),而美國在獨立時卻完全沒有這樣的意識。
黑奴問題在美國獨立後的最初半個多世紀,成為美國社會最突出的矛盾。
北方廢奴州和部分南方自由派白人,最初希望用贖買方式,並將黑奴送回非洲獨立建國(因此出現了回非洲美國黑奴在美國保護下建立的「獨立國家」賴比瑞亞)。發現「此路不通」後,部分激進廢奴主義者就通過所謂「地下鐵路」(Underground Railroad),將南方蓄奴州黑奴偷偷解救到北方廢奴州。
但在聯邦層面,美國奴隸制仍然合法。南方奴隸主只要能拿出「合法憑證」,並當場抓住逃到北方的黑奴,仍有權將他帶回去繼續奴役。
而此時的上加拿大,早在1793年就通過了《限制奴隸製法》(1793 Act to Limit Slavery),並明文規定「任何踏上上加拿大土地的被奴役者即獲自由」。
第二次獨立戰爭中,一些加拿大黑人參加了戰爭,他們中有來自牙買加等加勒比殖民地的,也有個別來自美國的。
戰爭結束後,一些美國南方籍軍官的黑奴僕役,回到美國南方後,偷偷告訴黑人同伴「加拿大軍隊裡有穿著紅色衣服(軍服)的黑人」,這讓黑奴產生了逃亡加拿大獲得「徹底自由」的信念。
許多「地下鐵路」組織者也意識到這一點,自1830年尤其1850年美國通過《逃亡奴隸法》(Fugitive Slave Act)後,開始更多地將加拿大作為「地下鐵路」的終點,他們中的代表人物包括塔布曼(Harriet Tubman)、斯蒂爾(William Still)和洛根(Jermain Loguen)等。
在「地下鐵路」運動中,加拿大(主要是今天的安大略和魁北克省)被稱為「天堂」(heaven)、「應許之地」(the Promised Land),而逃亡加拿大的行動則被稱作「水葫蘆」(The drinking gourd),這是北鬥七星所在大熊星座(Big Dipper Constellation)的俗稱,意思是「向北走就能獲得自由」。
據統計,至南北戰爭結束美國奴隸制,「地下鐵路」幫助至少3萬-4萬黑奴進入加拿大,僅1850-1860年就有1.5萬-2萬人。在今天安大略省的尼亞加拉瀑布城、巴克斯頓、查塔姆、歐文桑德、溫莎、桑維奇、漢密爾頓、布蘭特福德、倫敦、多倫多、奧克維爾,都建立了強大的原美國黑人社區,並一直延續至今。
在南北戰爭前,一些美國奴隸主也曾組織「賞金獵人(Bounty Hunter)」進入加拿大追捕黑奴,將他們秘密帶回美國。這種骯髒勾當因為「約瑟夫事件」而曝光:當時「賞金獵人」試圖在查塔姆捕捉逃亡黑人約瑟夫·亞歷山大(Joseph Alexander),換取100美元賞金,結果被當地黑人社區和本地其他居民發現,人們包圍「賞金獵人」所居住的旅館(Royal Exchange Hotel),將他們驅逐出城。「約瑟夫事件」後,「賞金獵人」不得不收斂。
第三次歷史上的美國人大規模北逃,是二戰之後的事。
二戰後美國不斷發動對外戰爭,並在1975年之前一直實行義務兵役制。為逃避兵役登記,大批反戰美國青年移民甚至偷渡並滯留在加拿大,並獲得加拿大政府的「無保留庇護」。「兵役問題」一度成為美加關係中最大的障礙。
1975年,時任美國總統福特迫于越戰中強大的反戰壓力,發布第4360號總統公告(Proclamation 4360),廢除義務兵役制度,此後躲避兵役登記的「北逃者」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人數不多,但影響巨大的反戰美國逃兵。
據統計,因反對越戰而逃到加拿大的美國逃兵、逃避服兵役者多達5萬-12萬(口徑不同),因反對伊拉克戰爭逃到加拿大的美國逃兵約200人。
2006年,加拿大聯邦保守黨哈珀(Stephen Harper)內閣上臺,以「美國已不存在義務兵役制」為由,宣布拒絕接納美國逃兵,並將分批遣返滯留在加拿大的全部美國逃兵。
2008年7月,第一名被遣返的美國逃兵朗(Robin Long)被遣返,隨即判刑15個月,引發加拿大社會強烈不滿;2012年3月,唯一的女逃兵裡維拉(Kimberly Rivera)被遣返並送上軍事法庭,導致更廣泛的加拿大社會抗議,遣返不得不暫時擱置。
2015年,聯邦保守黨敗選,聯邦自由黨的特魯多(Justin Trudeau)內閣上臺,因「毫無保留接納美國逃兵」的政策最初是其父、前加拿大聯邦總理皮埃爾·特魯多(Pierre Trudeau)所提倡,遣返逃加美國逃兵問題再度不了了之。
正所謂「一行徵雁向南飛,兩隻烤鴨往北走」,美國人一有風吹草動便往加拿大走,是有悠久歷史傳統的。
3
想走的與不想走的理由
有意移民加拿大的美國人「為什麼想走」?
日前,蓋洛普民調列舉了五大理由:
——免費全民醫保
在美國,不論是否實行「歐巴馬醫改」,醫療費用都是普通家庭巨大的壓力,加拿大醫保雖然被揶揄「效率低下」,但好歹是真不要錢的;
——工作時間更短
加拿大全職工作者每周平均工作40小時,而美國則是47小時,且美國的加班比加拿大多得多;
——休假
在加拿大,帶薪假日是法定的,而鮮為外人所知的是,美國並沒有法定帶薪假日,帶薪與否要看僱主心情;
——帶薪產假
加拿大帶薪產假高達35-61周,加拿大就業保險(EI)對新爸爸、新媽媽十分慷慨,而美國只有12周產假,且是無薪的;
——對移民更歡迎
加拿大是世界上對移民接納度最高的國家,並沒有那麼多讓人反感的「大熔爐」要新「客人」去忍受。
此外,儘管蓋洛普民調未提及但許多調查者都格外強調的,是美國與加拿大都是英語國家——儘管美加英語其實差異很大且互相鄙夷,加拿大覺得美國英語口音「粗鄙」,而美國人則嘲笑一些加拿大詞彙「上不得臺面」,比如「廁所」,美國人習慣叫「洗手間」(toilet),而加拿大人卻叫著土得掉渣的「茅廁」(washroom)。
不想走的理由也一目了然:
——免費全民醫保
有多少美國人羨慕就有多少美國人憎惡,「醫療」在美國和加拿大人相互吐槽中,和「去危險地方旅遊」並列「吐槽梗第一」;
——收入
加拿大高薪崗位少,即便是高薪崗位,薪水也比美國同行低,更要命的是,稅卻比美國高得多;
——高稅收高物價
沒辦法,高福利的必然伴生品;
——對美國人並不那麼友善
和許多中國人想像的不同,加拿大人並不那麼喜歡美國人,尤其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更甚。為防止美國人「浪進來」(加拿大對美關閉了邊境),許多邊界附近的加拿大人甚至開著自家越野車、遊艇、小飛機去巡邏和抓捕,扮演一回「洋版朝陽群眾」,美國牌照的汽車在加拿大被「花」更是家常便飯。
有人指出,因為上述「不想走的理由」,美國移居加拿大的人以富豪、邊緣職業者和退休老人居多——而這偏偏又是加拿大人所不太滿意的。
那麼怎麼去加拿大?
前面提到的黑人摩爾那打算尋求政治庇護,這在當今幾乎是行不通的;至少到11月21日加美邊境因疫情被關閉(大概率還會延長),不論「過境、然後滯留」或乾脆偷渡,目前都很困難。
最現實的途徑,是所謂「快速移民通道」(Express Entry),包括聯邦技術工人計劃(FSWP)、聯邦技術交易計劃(FSTP)和加拿大工作經驗計劃(CEC)。由於美國申請者在「北美學習工作經驗」和「語言」兩個其它國家移民的最大關卡面前暢通無阻,這是美國人移民加拿大性價比最高的通道。
2017-2019年之間,美國「快速移民通道」申請者佔比,從7%升至12%——但他們中85%是無法取得在美移民合法身份的非美國人,預計今年起這一情況會發生顯著變化。
不過,得趁早了:即便是「快速移民通道」,從申請到批准至少也要6個月。
庫叔福利
庫叔的贈書活動一直都在!機械工業出版社為庫叔提供25本《創新者的課堂》贈予熱心讀者。顛覆式創新之父克裡斯坦森的教育新解:打破標準化工廠式教育,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教育。請大家在文章下評論,點讚最高的前3名(數量超過50)將得到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