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戰爭之慘烈、悲壯,不是一言兩語可道清,應被所有國人銘記。而《八佰》展現的就是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
我抱著勿忘國恥,吾輩自強的心態想去重溫這段歷史,但我發現這部電影真的僅僅只能當做藝術創作來看。
給高分,不甘心;給低分,又不好意思辜負他們這麼多人的努力。
這就是我看完電影的感受。
優點是杜淳、李晨、魏晨、俞灝明、鄭愷、歐豪等青年演員,用他們脫胎換骨般整容式的演技讓我忘了他們本來的模樣。(以前我從不認為他們有演技)
電影讓我忘記了他們的容顏和代表作,記住的只有「四行孤軍」和他們的那句「來生再見」。
杜淳飾謝晉元
裡程飾齊家銘
魏晨飾朱勝忠
俞灝明飾上官志標
歐豪飾端午
缺點是虎頭蛇尾和人物標籤化,不尊重歷史,創作團隊展示出了他們不諳世事的天真,就好像是撰寫一部英雄主義的小說。
歷史中的《八佰》:「我們為中國而生,死不足惜。」 何其悲壯、何其偉大。
我想直面真實的歷史:
七七事變爆發後全面抗戰開始,日本侵略軍呈現從北向南進攻的態勢,中國軍隊在北方的防守比較薄弱,如果按南北方向進行抵抗,對中國軍隊就非常不利。
為了改變形勢,將日軍的攻勢改為由東向西,密布的水系與高山更有利於中國軍隊的布防,同時可爭取時間掩護沿海地區的民族工業、學校、政府機構內遷,在這種指導思想下,國民黨政府決定在上海主動發起一場會戰。
1937年8月13日開始,國軍先後投入近80萬兵力,日軍先後投入近30萬兵力,戰況異常殘酷慘烈,老蔣的精銳幾乎投入了一大半,在數量上遠遠超過了日軍,但國軍在兵員素質、武器裝備、戰術使用、情報偵察等各方面都與日軍存在很大的差距,又沒有做到協同作戰,所以往往是一個團投入戰鬥,一天時間就傷亡過半,國軍最精銳的所謂「德械師」教導總隊、36師、87師、88師及稅警總團也幾乎損失殆盡,空軍也基本打光。為了能順利撤退,保存長期作戰的火種,國民政府下令國軍第88師留守抵抗,拖住日軍,以保證其他部隊順利撤離。
蔣介石日記
同時,國民政府還希望能通過88師與日軍的浴血奮戰,得到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支持,藉助國際力量調停中日戰爭。(當然這都是單方面的幻想,事實證明西方列強根本就不會關心中國人民的悲苦遭遇)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當時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國際會議召開在即,這也就意味著88師必須與日軍周旋到大會開幕的那一天。
88師師長孫元良(逃跑將軍)在接到命令後,認為88師留守頑抗,只是為了促進政治影響。那麼,與其讓整個師做炮灰,不如集中兵力,據點為守,這樣只需要留下一個營就可以了。
所以,在得到上級同意後,孫元良留下了一支由452人組成的加強營,而負責指揮作戰的就是副團長中校謝晉元。
謝晉元
隨後,謝晉元一行人經過篩選,把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作為了據點(四行倉庫背靠蘇州河,與英美租界一河之隔,是一幢高25米、寬64米的六層方形鋼筋混凝土建築,淞滬會戰中曾作為88師師部,裡面存儲著大量彈藥、食品和救護用品)。10月26日晚上,88師524團謝晉元中校奉命率領一營堅守四行倉庫,當時中國軍隊已經開始撤退,四行倉庫已成為「孤島」,但謝副團長與官兵們毫無畏懼,抱著「此地即是我們埋骨之處」的決心,像一枚釘子牢牢的扎在上海市區最後一塊陣地上。
為了麻痺敵人,謝晉元對452位國軍戰士們要求,若是外人問起有多少守軍,一定要說有800人之多。而這正是影片片名《八佰》的由來,它指的正是「八百壯士」。
但事實是這是一支僅有452人組成的孤軍,大部分還是新兵,多為湖北保安團的團員——年輕,也缺乏作戰經驗。
就這樣的四百多人,要面對瘋狂湧上的日軍,大家心裡都明白:此去,就是赴死。
不難想像,他們面對的幾乎是一場必敗之戰,沒有後援,以少敵多。
他們更像是為了政治意義而準備好的犧牲品。
10月27日,日軍對四行倉庫發起首次進攻,因為顧忌河對面的租界,日軍沒有使用重火力,只使用輕型火炮對倉庫及外圍陣地的中國軍隊狂轟濫炸,沒有給中國軍隊造成太大的損失。下午,日軍再次發起衝鋒,倉庫裡和外圍陣地的中國軍人立刻發起反擊,戰鬥持續了兩個多小時,日軍撂下一片屍體後佔領外圍陣地。
28日,日軍加大了進攻力度,戰鬥激烈,一夥日軍衝到了大樓一層牆根下,準備用炸藥炸開一層的圍牆打開突破口。樓上中國軍隊中一名叫陳樹生的勇士身上捆著手榴彈,拉響導火索從六樓跳進日軍當中,與樓下的鬼子同歸於盡。
英雄的壯舉深深的感動了租界內觀戰的市民,他們自發為八百壯士舉行募捐,捐贈了大批的食品和藥品。當晚,女童子軍楊慧敏越過租界為四行倉庫內的守軍送去一面青天白日旗,但這面旗幟比較小,上海商會又派人送去一面大旗幟,同時還送去了很多慰問品。
29日一早,人們看見四行倉庫樓頂升起了國旗,無不歡欣鼓舞,「中華民族萬歲」、「中國不會亡」的口號此起彼伏。
四行倉庫戰鬥持續了四天四夜,蔣介石原本指望的國際調停也落了空。中日連日戰爭,給對岸的公共租界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在四行倉庫東南角方向,聳立著兩個巨大的煤氣罐,一旦日軍炮火偏離、煤氣罐被炸起火,將殃及租界民眾安危,半個上海也將不保。公共租界當局通過外交途徑照會中國政府,要求政府從人道立場下令孤軍撤退。很快,10月31日,蔣介石便下達了撤軍令。
他下令倉庫守軍撤離,並委派上海市代市長俞鴻鈞和警備司令楊虎與英國租界當局達成協議,同意中國軍隊經租界撤退,回歸在上海西面的第88師建制。
雖無法接受,但軍令如山,謝晉元只得顧全大局、執行命令。
日軍假意同意中國軍隊撤離,但隨後立刻給租界方施加壓力,要求解除中國軍隊的武裝並扣押中國軍人,否則日軍就會開進租界追擊中國軍隊。
所以當中國軍隊撤退進入租界後,英方即提出解除武裝的要求,謝晉元據理力爭無果,被迫交出了武器,隨後中國軍人被送到難民營關押起來,成了不是戰俘的「難民」。英租界背信棄義扣押中國軍人時間長達四年。
八百壯士撤退進入租界
進入租界的中國軍人
謝晉元團長的遭遇更加令人唏噓,在難民營裡,謝晉元堅持隊伍訓練,時刻夢想再次走上戰場報效國家。由於不能回歸大部隊,「八百壯士」在謝晉元的領導下,在艱苦的環境裡,他們上午進行操練,下午則進行學習,再加上他們紀律非常嚴明,因此他們的行徑讓國民的抗日士氣一度高漲,這讓日本人和汪偽政府對他們恨之入骨,最終決定掉謝晉元。
幾次,謝晉元憑著警惕性都躲過了日本人的暗殺,然而誰也沒想到,日本人已經收買了隊伍裡的幾個敗類,1941年4月24日,謝團長被四個敗類刺殺身亡,年僅36歲。歷史往往就是如此驚詫,這四個刺殺謝晉元的士兵也曾經是八百壯士中的一員,但是,從英雄到敗類的轉變,僅僅是幾年時間。
謝晉元去世後,上海全城哀悼,國民政府為了順應民心,追贈其為陸軍步兵少將。
但是,「八百壯士」的命運依然波折。就在謝晉元去世半年後,日本由於偷襲美國珍珠港,並向英美等中立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佔領租界,被英美等國駐守的公共租界也成了他們的管轄範圍,而一直被軟禁的「八百壯士」也落入日寇魔爪。
由於日本人對「八百壯士」非常憤恨,所以在接管後,對他們百般折磨,並且還將他們分散看管。
但是不管條件如何惡劣,「八百壯士」依然團結一心,不忘操練,隨時準備與日本人作殊死博鬥。他們寧死不屈的精神讓日本人又恨又怕,最終卑劣的日本人將他們全部分散,輸送到不同的地方做苦役,有些人還被送到南太平洋做苦力,遭受了巨大的苦難,許多人被日軍折磨致死。
這才是那段慘痛殘酷的歷史。
儘管四行倉庫戰鬥規模不算太大,但它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在中國軍隊撤出上海、日軍飛揚跋扈的至暗時刻,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升起國旗的舉動,已經極大的鼓舞了國人的抗戰鬥志,向世界表明了中國抗戰到底的決心,這才是四行倉庫戰鬥的深遠意義。
中國不曾忘記他們。
2014年,八百壯士被國家民政部列入抗日英雄群體名錄,謝晉元被追授烈士稱號,這才是對抗日英烈最高的褒揚和最好的紀念。
中國人民也不應該忘記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