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片的魅力何在?4個底片攝影師,帶你用他的視角看這個世界!

2021-03-04 霍有範兒

近年來復古當道,掀起一波底片攝影風潮。然而,底片的魅力到底在哪,有哪些是數位相機所無法取代的部分?今天要介紹的四位底片攝影師,各自具有不同的攝影理念,有擅長人像捕捉的日本攝影師,不喜歡對焦的英國攝影師,他們又是用什麼角度去觀看和記錄這個世界的?

# 刻意的不對焦,色彩更飽和真實

Mark borthwick

出生於倫敦,後來搬到紐約生活,Mark borthwick追尋自由、自然的攝影風格,除了問世於時尚圈,更在攝影產業佔有一席之地。年輕時期沉迷於地下俱樂部,熱愛龐克音樂,當時的年輕人嚮往著亮眼、妖嬌的裝扮與妝容樣貌,喜愛成群尋歡作樂。

當時Mark borthwick在某機緣下,開始替樂團表演者化妝,更當起了攝影師,也因為這份工作,讓他結交許多音樂圈的朋友。後來,他開始在指標性雜誌當攝影師,一腳踏進時尚圈,爾後和時裝設計師結婚,在紐約開啟新的生活。 

他的攝影風格重視自然光,喜愛使用粉色、紫色的背景,善於捕捉一些片段但美好的瞬間,像是孩子打鬧的瞬間、特殊的動物表情動作,水窪反射、大樹林蔭的畫面等等。

他喜歡簡單自在的工作模式,不特別需要造型與化妝師,一且講求自然。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他有時候會採取「特意不讓鏡頭對焦」的方式,產生一種朦朧又具備濃厚色彩的風格,完美呈現最自然且獨具個人特色的作品。對他來說,自然光就是最美麗的光線來源,也能呈現景物最真實的樣貌。

# 人像攝影是最捉摸不定的

Hideaki Hamada

來自日本的Hideaki Hamada,由於自身對於攝影的興趣,從高中開始摸索,現在已是一位專業的底片攝影師。對他來說,底片機的魅力在於當你按下快門後,沒辦法立刻知道這張照片拍得如何,同樣的,攝影者會擔心這個作品是否有拍成功、看起來無技巧?因此,你會全心全意的掛念著那捲底片,也就凸顯了拍攝底片的樂趣。

他也坦言,是從兒子出生後,才對於拍攝的作品有著更深切的觀察。「小孩的行為總是令人難以掌控與捉摸」,因此捕捉他們動作的瞬間就更顯有趣且多變,還能凸顯他們的生活樣貌。他在拍攝時會保持旁觀者的客觀態度,不站離太遠或太近,僅是靜靜在一旁紀錄。

因為拍攝人像總是有趣、充滿驚奇,透過觀景窗看的世界,才是最真實的反映。

#攝影反映社會,呈現最真實樣貌 

Jerry

這位來自臺灣的大學生Jerry 洪立愷,小小年紀已經擁有2.7萬多的追蹤人數。以「小人物大城市」為創作標籤,更邀請大家一同分享日常生活的真實樣貌,這個hashtage至今已累積一千多張相片,為數不小。

他的作品大多記錄著社會上的樣貌,喜歡以第三者的角度,觀察並記錄這個世界,不單是捕捉對生命的感動,更保存了一些不曾被注意的角落。身上的底片機是他阿公留下來的,對他來說,底片機也好、數位相機也罷,它們僅是傳遞的媒介,捕捉美好瞬間才是攝影的重點。

不單是攝影,他也從事一些平面的設計。「攝影牽涉的層面很廣,能做為社會的借鏡,也能從中看到許多未曾注意卻著實在發生著的片段」是他一直依循的信念。

#詭譎風格更富故事性

Ulia

崇尚詭譎、科幻風格的Uila,善用底片講述故事,帶有著平實卻又令人流連的作品,充滿濃厚情感。她喜愛藉由照片來闡述一個一個劇情與故事,更留有想像空間,讓讀者能編想一個一個的故事。

她的作品場景常常在漫畫和現實中交錯,再透過音樂營造緊張且緊湊的氛圍,讓一系列的影像成為一篇篇故事。「起初是想快點看到拍攝成果,但又因為不想浪費任何一張底片,才開始使用連續性的畫面,連著播放後便成為一篇一篇故事。」 

她尤其喜歡取景於廢墟,因為這些和科幻電影場景有異曲同工之妙,似乎與世隔絕,感覺時間停留在前一個人離開的瞬間。再說,無論是生鏽的器具、斑駁的斷垣殘壁,都是歷經歲月的痕跡,似乎有著說不完的故事。

為什麼一定要符合大眾美感,有著價值才值得被保存,無論是廢墟也好、古蹟也罷,這些都是文化的保存,也都有留下來好好愛護的權利。

相關焦點

  • 混跡潘家園的底片收藏家,用30萬張底片復原一個時代
    冊子裡裝滿排列整齊的膠捲底片,它們被置於泛黃的紙層中,外面覆有一層透明薄膜。冊子中,4張底片為一組,每頁4組,共計16張,整個冊子加起來足有上百張底片。通過後期掃描,我將這些底片轉為數字版照片,得出溫馨的家庭照片。
  • 藝術|底片的「真相」:啟發與揭發
    它展現了攝影師的工作方式,包括觀察視角、運動路徑以及編輯手法,這是我所謂的底片的啟發。而另一方面,底片由於在一定程度上再現了時間流,有時,尤其從沒有被選中的圖片中反倒可以洞察圖像生產和傳播的意圖,我稱之為底片的揭發性質。由此,似乎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攝影師對底片的審慎態度。
  • 媒介即訊息:數字攝影和底片攝影
    如果你在摸魚的時候看這個文章,那麼已經為你準備好了文本。如果你並不需要經歷苦逼社畜生活,那就拖到最後享受完整的視頻吧。原創作者/頻道:In Depth Cine原標題: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Film Vs. Digital攝影的「底片」與「數字」之爭已是陳詞濫調。
  • 專訪最長底片金氏世界紀錄創造者:拍下北京二環全景照(組圖)
    記者專訪阿根廷攝影師埃斯特萬·帕斯特裡諾原標題:專訪最長底片金氏世界紀錄創造者——拍下北京二環全景照的阿根廷攝影師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宇):相信不少朋友都聽到過這樣的說法:從北京向下挖一個穿過地心的隧道,盡頭的出口就是布宜諾斯艾利斯。雖然這個說法並不完全準確,但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確是距離中國北京最遠的首都之一。
  • 底片的整理與保存
    底片要裝在底片袋裡,一般你送出去衝洗也會給你底片袋,但是如果你不是和店家說好了,一般都要自己換袋方便整理。好的底片袋也不貴,一般1.5-2塊一張的樣子。為了方便整理,底片袋還可以集合在底片盒裡,所以一般我們要使用帶孔的底片袋,用來方便把底片整理到底片盒裡。
  • 過期底片筆記
    首先,過期底片因乳劑衰退的原因,常常無法和新鮮底片相較。但有些保存尚好的底片仍然可以在過期三十年之後準確曝光並顯影得出滿意結果。然而這種期望下的失敗率也是很高的。於是朋友問,是什麼讓你覺得過期底片,或說無法捉摸控制的結果迷人且難以捨棄?
  • 攝影大師和他們最負盛名的底片
    1961年加入了LIFE 雜誌,並最終成為LIFE 最具特色的攝影師之一。洛恩加德11歲的時,他的父親買回一臺相機,他就此被攝影迷住。從在衛生間衝出第一個膠片,到成為高中校報的攝影師。1950年代中期,他畢業於哈佛大學,其後開始為LIFE 雜誌拍照,並作為該雜誌的圖片編輯與眾多報導攝影師合作。20世紀80年代,他開始一個拍攝計劃:揭示整個攝影世界。
  • 哪種底片掃描儀好用?教你如何挑選掃描儀...
    你知道第一部數位相機是何時發明的嗎?1975年發明的,可是直到2003 年左右,數位相機才開始市面普及,而用智慧型手機照相的大量普及還是近十年內的事,換言之,目前家裡絕大多數的老照片仍是用底片拍攝,然後送到照相館衝印出來的。無論是家裡帶著珍貴回憶的舊底片或幻燈片,還是近年拍照的新底片,都需要透過掃描轉成數位檔,才方便瀏覽欣賞、分享給親朋好友、或其他應用。
  • 閣樓上,母親留下了三萬張底片
    這個時候,阿西婭才在閣樓上發現了這3萬多張底片和未衝洗的相片——還有日記,它們事無巨細地記載了母親跌宕起伏的一生。瑪莎生於1942年,拍照是她用來記錄生活旅程的方式,她從18歲開始拍照,一直拍到自己死前一年。
  • 今天是值得祝賀的一天:幾十年前老黑白底片 用手機處理成照片
    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真的就是冥冥註定:今天,我卻神奇地把幾十年前的老式黑白底片,僅僅使用手機,就成功的製作成照片……在幾十年前,還沒有彩色照片的時候,所有的照片,包括證件照、結婚照,都是黑白的……>記得那個時候,農村是沒有照相機的,因為當時的照相機很大很大,拍照的時候,還需要攝影師用三腳架把相機擺放支撐好,再用一塊大大的一面是紅色、一面是黑色的布,把相機蓋上,攝影師把頭伸進去,裝上那種很厚的底片後才鑽出來,手裡拿著一根長長的線路快門,一邊喊著:看這裡,一、二三……一邊用手「噗嗤」的一聲,捏下相機的開關。
  • 世界上顆粒最幼滑的底片
    (至少以目前還能入手的柯達底片來說),以至於柯達已經是引以為傲得宣稱它為世界之最了。說起來,第一次拍Kodak Ektar 100時還真的不太習慣,因為這支底片實在很不底片。底片會有的顆粒感在Kodak Ektar 100的成像上不太明顯,一些用戶印象中,底片色調淡雅清新的風格在它身上也不太能看到,反差更是大得違背許多人對底片的印象。這些特色:幼滑,鮮豔,反差大,銳利,都讓它的成像更有數碼照片的感覺。
  • 用時間對抗時間 | 故宮文物修復影像底片專場·十竹齋線上拍
    ——義大利攝影家 Frederick Sommer十竹齋本期線上拍推出「故宮文物修復影像底片專場」,包括一套共十四片紀實攝影底片,題材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故宮文物修復的紀錄。透過攝影師手中的鏡頭,本組照片忠實且生動地還原了故宮老一輩文物修復家對中國文化保護的付出與貢獻,文化價值巨大。
  • 薇薇安邁爾 Vivian Maier攝影集(珍貴底片資料)
    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1926年2月1日- 2009年4月21日),美國業餘街頭攝影師, 出生在紐約,在法國長大,後回到美國。2007年,芝加哥當地歷史學家約翰·馬魯夫發現了她的大量底片並開始整理,此後她的作品登上美國以至義大利、阿根廷和英國等地的報紙。2009年4月21日病逝於芝加哥。2010年,薇薇安的作品開始在芝加哥進行展出,成為攝影圈中熱議的人物,並被認可為美國當代最重要的街頭攝影師之一。
  • 虹膜 日本的底片衝印水準為何遠高於中國?
    惟日本人秉著一貫的敬業精神,不論衝印量多少,藥水該換就咬咬牙換了,不惜血本的作風下,保護住了衝印品質。侯導的拍攝習慣,在哪一地拍攝的東西就在哪一地衝洗,比照大九湖的底片在北京衝、臺北的底片在中影衝,在京都與姬路拍攝的部分也就在當地衝印,比照毛片之下,日本的衝印品質著實太讓人驚豔了,畫質與色彩都遠遠高出兩岸衝印廠好幾階水準。
  • 潘 科 |《底片》一/序
    (潘科 攝)我第一次見到侯登科大約是在1980年,他拿出一疊3×5的彩色擴印樣片,很仔細地裝裱在灰色的卡紙上,我想接過來仔細看,老侯很堅定地說,「別用手摸!我拿著你看!」我就這樣虔誠地看,拍的是什麼今天已經記不得了,但是他較勁的樣子卻很清晰,緊抿著嘴唇打量著我。和胡武功相識在1981年,由朋友引薦到武功的蝸居,談著談著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 永遠記住今天:幾十年的前老黑白底片,終於變成了照片!
    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真的就是冥冥註定:今天,我卻神奇的把幾十年前的老式黑白底片,僅僅使用手機,就成功的製作成照片……
  • LOMO放大招了:可拋棄式底片相機,讓你拍出意想不到的傳統照片!
    >利用經典的黑白底片展現你的攝影美學!這臺相機裝載了 Lady Grey ISO 400 黑白底片,按下快門即可拍攝出具有微粒與濃鬱黑白調的照片。雖然此款沒有濾片,但同樣有內置閃光燈,讓你可隨時隨地無懼低光環境,體驗黑白攝影的魅力。
  • 攝影公司用市民拍攝底片練習PS?回應:前員工個人行為,會追究
    近日,信陽市的餘女士向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投訴,稱她於2019年12月份參加了信陽市影之美如詩畫古風攝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信陽影如畫)「原價999元套餐 50元秒殺」的活動,由於疫情的原因,推遲到2020年4月份才拍攝,選好底片後,信陽影如畫的工作人員告知她會將底片刪除,但是過一段時間後,她通過的信陽影如畫一名員工發現,信陽影如畫還留有部分本該刪除的底片。
  • 潘 科 |《底片》三 | 合作與較量/分析的回歸
    一直到2001年首屆平遙攝影節,「陝西群體」的老朋友司蘇實(注3)和於德水(注4)從中斡旋,由司蘇實出面邀請胡、侯一起赴平遙參加活動。於德水親自開車,載著兩位老友共奔平遙古城,然後又在太行山轉悠拍片。車上侯登科無心拍片,高聲自嘲道:「我要創作!我要創作!」其實他已經有十年不用這個詞兒了。時值九月天高氣爽,兩位攝影鬥士重新攜手。回到作品,這兩幅豎畫面的麥客走鐮圖其實原本都是橫畫幅(圖4)。
  • 如何更好地保存底片?
    這其中又分為兩部分,其一是底片的保存,其二是底片數據的保存。大家注意,這是兩個概念,前者是為了讓底片減緩褪色,而後者則是讓我們可看到永遠不會褪色的圖像。我們家裡不可能達到博物館級別的保存條件,所以彩色底片總有一天會褪色,要保證我們能看到的色彩,就只有好好保存數碼件了。只要這個數碼件在,就可以不斷打出不褪色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