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科 |《底片》一/序

2021-02-22 陝西實驗藝術
《底片|探尋熟悉的陌生人》是中國第一本系統研究攝影家個案的專著。作者從查閱著名攝影家侯登科、胡武功所攝的底片入手,以採用底片對比、多底關聯分析等研究方法為主,輔以被研究對象的文論、日記等文本互證,試圖還原攝影作品的產生過程,剖析攝影家的思考與拍攝,追尋他們的性格與精神層面的特質。由於作者和被研究者共同參與、經歷了中國攝影界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在生活中也是私交甚好的朋友,因此,比一般研究者掌握更多的史實和細節。綜合社會情境、個人體驗、攝影實踐,以此作為解讀脈絡,為廣大對影像文化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了生動獨特的分析角度。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陳小波說:《底片》是中國圖像比較學的開山之作。

本文共3725字,閱讀大約需要12分鐘

Revisiting the Familiar Strangers

《底片 探尋熟悉的陌生人》 潘科 著,曾毅 編,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

侯登科、胡武功是中國新時期的重要攝影家,他們傾畢生精力完成了從宣傳模式向社會紀實的轉變,研究他們的作品和言行也許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借鑑。他們二人合作了二十年,彼此撞擊思想火花,共同應對外部的困境,但又視對方為挑戰者。他們成就有所不同,個性有所差別,恩恩怨怨剪不斷理還亂,分別立案恐怕會重複大量的史料,而並置在一起研究則可能讓讀者更好地感悟他們各自的特質。

胡武功1985年在某次會議上發言。(潘科 攝)

我第一次見到侯登科大約是在1980年,他拿出一疊3×5的彩色擴印樣片,很仔細地裝裱在灰色的卡紙上,我想接過來仔細看,老侯很堅定地說,「別用手摸!我拿著你看!」我就這樣虔誠地看,拍的是什麼今天已經記不得了,但是他較勁的樣子卻很清晰,緊抿著嘴唇打量著我。和胡武功相識在1981年,由朋友引薦到武功的蝸居,談著談著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那天說的什麼現在早忘了,記得清楚的是他老愛皺著眉頭,思考時習慣性地用大拇指和食指捏著上嘴唇。到了1983年,因為經常在一起參加攝影活動彼此熟悉了,談的東西也越來越深入,從攝影觀念到具體實踐,從政治傾向到周圍人事,都能敞開心扉。

侯登科1986年在陝北農村。(潘科 攝)

侯登科有一次問我欣賞藝術品看重什麼?我回答:「悲天憫人。」打那以後他就開始主動地給我看他的新作品。我把那一堆樣片挑來選去,分成三攤兒:喜歡的、說不清楚的、不喜歡的。常常是我喜歡的他一般也認同,我不喜歡的他在意料之中,我們的分歧往往在那些說不清的一類上面。漸漸地,我看出來了,他重要的作品在說不清楚的那類佔很大比重,他在不斷地琢磨照片和現實到底是個什麼關係。那個時候中國還沒有從單一的哲學禁錮中解脫出來,他掂量著說出「我覺得在人類的精神層面唯心主義比唯物主義貢獻大得多」。這在當時可是「反動」的話,我聽了很受啟發。侯登科拍片子很隨性,進入拍攝現場非常低調,被攝者沒有太把他當回事兒,這與他在全國理論會上高調挑戰截然相反。

扒車趕場關中行

1992 侯登科 攝

胡武功好像註定要成為一方諸侯,拍片子有自己的主張,言談必定突出當前重點。一大群人幹點什麼事兒,他要權衡很多方面才做安排。他一般會事先分別聊天交換意見,然後再召集起眾人將他頭腦裡經過整合的大體思路說出來,再一次得到贊同與補充之後便斬釘截鐵地強調此舉的意義和要求。他和侯登科都是屬於愛思考的類型,不同的是侯登科插科打諢發酒瘋的時候胡武功似乎還在苦思冥想。他是懷疑型的批判者,除了不懷疑自己,他懷疑一切,這種天性使他成為中國最早覺醒的叛逆者之一。胡武功的存在使中國攝影界頗有影響的「陝西群體」風生水起,他也因擁有群體的智慧與力度,在偏居一隅的西北躍上中國紀實攝影旗手之一的地位。

我和這二位彼此熟悉自不待言,但是熟悉就能貼切地解讀他們的思想與作品嗎?我不確定。因此決定寫這本書之前我必須找到有效的認識方法。

幾經思踱,我決定從研究侯登科與胡武功的底片入手,研究他們發表的作品和相關的以及不相關的底片或者印樣,從大量的比較中追尋他們拍攝時候的所思所動,結合他們的文字與參與者的講述,儘可能地還原攝影家的本真面目。這有點像跟蹤調查的警官,聯繫故舊,拜訪新知,聽他們侃侃而談,細辯蛛絲馬跡,重證據與邏輯而不憑主觀臆測。待到具體分析時,拿著放大鏡查看135的小印樣,一邊對著電腦點擊畫面局部,一邊翻閱大量能找得到的他們以及同時代人的相關文論和陳年發黃的期刊,苦苦地琢磨其中的聯繫,又有幾分考古的味道。由此這般的熬了幾個月,漸漸地理出了一些頭緒,不禁心中竊喜:原來熟悉的人竟然有那麼陌生的一面,仿佛陌生的東西卻又那樣熟悉。就像拍照也是如此,拍攝陌生人總能發現熟悉的東西,拍攝熟悉的人與物又想創造出從未見過的陌生感覺。

這樣的方法幫助我站在第三方的立場,思考分析侯登科與胡武功對於當下的意義。他們奮鬥的歲月已經隨風飄去,今天的語境和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早已不能同日而語,但他們的底片不僅屬於攝影的物質性,它還包含了一種精神。在中國,底片行將大面積終結的前夜,攝影者正在奮力地把鏡頭從政治宣傳轉向關注日常生活,侯登科、胡武功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們在禁錮繁多、資訊匱乏的環境裡,憑著敏銳的心智,捕捉人性的豐富。並把思考書寫出來,和影像一起呼喚自覺意識,因此開啟了一個新的階段。侯登科、胡武功雖然在國際範圍並非此類觀察的創新者,但是他們的影像卻獨到地探索了中國人文主義的視覺表達,見證了時代的變遷,為迎接影像民主化奠定了心理基礎。

我在數量可觀的底片中,找出本人當時曾在場的那些鏡頭,鉤沉出他們拍攝時的狀態,思量以往並沒有留意的啟迪;也注意發現我從不知道拍攝經過的作品,從連續或剪斷的底片中,根據畫面的涵蓋範圍復原拍攝的真實過程,推測侯登科的思考與行動路徑,傾聽胡武功一段一段的陳述,梳理出他們用心血與汗水贏得的真知灼見。每當這樣的時候,我心裡就湧動著一種幸福感:為他們頑強地堅守攝影而感動,為他們能在那個時代拍出如此精湛的作品而驕傲。

侯登科、胡武功從青年到中年一直以攝影作為體驗人生的渠道,積攢了豐富的閱歷。特別是侯登科謝世之後,好友們披露了他的日記與書信,讀來仿佛捧著一顆熾熱的心,跳動著對於民間的溫情,對蒼生的悲憫和對人生的深刻思考。結合這些實證,使影像愈發顯得厚重有力,耐人尋味。

在一位傑出的攝影家身上,工作方法不再是單純的技術和技能的問題,價值取向也不再是一個沒有著落的虛擲,它們是鮮活的,不斷增長也會不斷喪失,因此它是和傑出的攝影家生命同構同在的東西,缺失了其中任何一個方面的研究都會給借鑑者造成誤導。實事求是地分析工作方法和價值取向,是研究個案的必經途徑。本人有幸和侯登科、胡武功相熟相知,如果不將這些貢獻出來,我會後悔的。動物都能把經驗融入基因編碼遺傳給後代,何況人類?!

至於拙作能否達到我的意願,恭請各位看官評判!

潘 科 

2012-9-30

這是談論攝影藝術細節的書,它帶著我們回到八、九十年代的中國情景。這也是一部剖析藝術大義、人類存在、人性與自我喚醒的書。它根本上是一部記憶之書……通過兩名攝影師的不同心靈之路發現社會與內心兩相映照的坎坷歷程。
反諷的是,照亮攝影蹤跡的迥光反照中的悲慘現實,以致我們重啟昨日的記憶時竟以為是隔世的。我們需要一種超越文化差異的汙痕濁跡重新辨認,貧困的八、九十年代與揭竿而起的精神創造,反襯眼下社會與藝術的驕奢及無病呻吟。兩位攝影師的當年作品因著人性探討或許永遠不會成為中國攝影史的主流,這是中國文化傳統及社會結構使然……它再次使少數聖者成為路上遺骨和同行者的一般祭奠,但最少給予希望者以必死的覺悟。每當颳起西北風時,我們便知冬天就要來了,體會到西北風帶來的「刺骨」感受。潘科新書《底片》讓我們更加深刻細緻地了解到西北攝影的「刺骨」,正如西北風決定中國氣候的走向一樣,西北攝影也會對中國攝影的未來產生一定的影響。潘科曾經為他的胡兄弟和侯兄弟保管了多年的秘密。他保管他們的思想、行走、竊竊私語以及酒後的紅臉,還有底片……在陝西兄弟們一起奔命如蟻的幽暗之處,藏著無盡的喜悅和疼痛。有多少人眼巴巴地等著這些謎團被揭開的那天吶。潘科試圖解開底片背後那些或喜悅或疼痛的謎團。可他那兩個老兄弟啊,有時候像頑石一樣不可理喻,於是,潘科說出來的可能仍然是冰山一角。不想說此書為中國攝影史填補了多大的窟窿這樣的俗話,但單就資料整理和研究方式而言,這本書堪稱對中國紀實攝影回顧的良心之作。作者使用了大量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在解構了某些「神話」的同時也真誠還原了中國式紀實攝影「被紀實」的最初生態,使我們在那一代攝影家的自我剖析中弄明白中國紀實攝影來自何處,從而去展望它將去向何方。

1953年生於遼寧,當過兵,做過工,之後職業為記者,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是攝影界「陝西群體」的重要成員之一,1986年攝影作品《出徵》引發了中國新聞攝影觀念大討論,1988年作為主要策劃者、組織者之一,發起了新時期標誌性的文化事件——《艱巨歷程》攝影展,2008年創辦影像學術叢刊《照&相》並出任主編。

相關焦點

  • 潘 科 |《底片》二 | 照片很可疑/無意識的群拍/影像的擂臺
    作者從查閱著名攝影家侯登科、胡武功所攝的底片入手,以採用底片對比、多底關聯分析等研究方法為主,輔以被研究對象的文論、日記等文本互證,試圖還原攝影作品的產生過程,剖析攝影家的思考與拍攝,追尋他們的性格與精神層面的特質。由於作者和被研究者共同參與、經歷了中國攝影界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在生活中也是私交甚好的朋友,因此,比一般研究者掌握更多的史實和細節。
  • 潘 科 |《底片》三 | 合作與較量/分析的回歸
    後來有機會接觸侯登科沒有發表的底片,發現他有拍到比較完整的收割機的整體氣氛,遂又拿來比較。仍然將這兩張底片文件植入Photoshop軟體中疊加起來去觀察各自的影像結構(圖2)。很明顯,侯登科在左右移動觀察中不斷地按下快門,一位成熟的攝影師是不會像根木樁子一樣不動地方拍攝的。
  • 潘 朵 拉
    ···愛是彩色糖衣包愛是魔法潘朵拉···愛的潘朵拉就是讓幸福發芽客服QQ:794435780阜新官方微信:fxanbb62017年8月份拍攝檔期開放預訂預訂通道23522223318070巧克力天空店西山路6號銀通國際公寓C座一門
  • 【震撼】用A4紙那麼大的底片拍攝紐西蘭|靜美紐西蘭(5)
    長樂兄在《靜美紐西蘭》序中寫道:風光攝影,講求畫質,相機的畫幅(即底片)越大,成像質量越好。
  • 過期底片筆記
    首先,過期底片因乳劑衰退的原因,常常無法和新鮮底片相較。但有些保存尚好的底片仍然可以在過期三十年之後準確曝光並顯影得出滿意結果。然而這種期望下的失敗率也是很高的。於是朋友問,是什麼讓你覺得過期底片,或說無法捉摸控制的結果迷人且難以捨棄?
  • 底片的整理與保存
    同時,也會失去整理底片的奇幻樂趣。今天我們要討論兩個內容,一個是底片要怎麼整理,另一個是底片要怎麼保存。底片的整理非常重要,因為大部分相機沒有在底片上記錄時間的功能,所以底片一旦弄亂了,要再搞清楚哪卷是什麼時候拍的就會很吃力,特別對於一次要衝10卷,20卷甚至更多的朋友而言,底片整理講究記錄時間
  • 混跡潘家園的底片收藏家,用30萬張底片復原一個時代
    冊子裡裝滿排列整齊的膠捲底片,它們被置於泛黃的紙層中,外面覆有一層透明薄膜。冊子中,4張底片為一組,每頁4組,共計16張,整個冊子加起來足有上百張底片。通過後期掃描,我將這些底片轉為數字版照片,得出溫馨的家庭照片。
  • 老照片、老底片翻拍
    上一篇:《老照片掃描》一.
  • 活動回顧 |「老底片復活記」底片翻拍&校色體驗活動
    7月31日晚上,第一次「老底片復活記」底片翻拍&校色體驗Workshop中,X-SPACE講師史文斌為大家介紹了如何通過富士數位相機構建一個「底片/照片翻拍系統」。「底片翻拍的原理其實與膠片時代的底片放大機有著相同的光學原理。都是將底片透過光源進行感光,只不過在數碼時代我們使用相機來作為「感光材料」。」
  • 自製底片翻拍器 ——忽然
    近來想把以前拍的底片進行數位化保存,看到網店有底片翻拍器,最便宜的也要二百多元,自帶一組近攝鏡片,但是無法調整拍攝距離。
  • 藝術|底片的「真相」:啟發與揭發
    幾個青年在河邊放鬆享受午間休息,而一股濃煙正從曼哈頓下城遇襲的世貿中心升起。攝影:託馬斯·赫普克© Thomas Hoepker/Magnum Photos底片印樣被比作攝影師的速寫本、手稿,它們常常被封存、上繳而秘不示人。
  • 如何更好地保存底片?
    這其中又分為兩部分,其一是底片的保存,其二是底片數據的保存。大家注意,這是兩個概念,前者是為了讓底片減緩褪色,而後者則是讓我們可看到永遠不會褪色的圖像。,而那個年代的彩色底片如果保存不好很多都褪色了。黑白膠捲的水洗非常重要,因為無酸環境是保證底片長期保存的重要條件,而黑白膠捲定影液主要就是酸性的,如果沒有充分水洗殘留,會嚴重影響底片。如果遇到比較潮溼的環境,殘留的酸很快就會發黃。
  • 學貓叫 -- 小潘潘和小峰峰,平貓系列一
    《學貓叫》是今年流行的網絡神曲,由小峰峰填詞、譜曲,小潘潘和小峰峰共同演唱,發行於2018年4月20日。
  • 蘭陵縣一攝影店照相底片另收費
    「通過攝影店給孩子拍攝照片,結果沒有入冊的底片,攝影店要收5元一張的費用才給我。這不明顯是霸王條款嗎?」近日,家住蘭陵的陳女士撥打晚報熱線,反映自己遇到的煩心事。據陳女士介紹,5月份,她帶著孩子到縣城蘭陵路附近小區內一攝影店拍攝了周歲照。
  • 消費者為底片與影樓發生糾紛
    拍攝婚紗照是眾多新人用於紀念留住美好瞬間的一段回憶,但由於拍攝婚紗藝術照而引發的底片歸屬爭議也是一類投訴焦點問題消費者認為交了錢,照片和底片都應該屬於自己,影樓則認為消費者可加洗、多印,但底片不能給消費者,這是他們的藝術創作,底片應由影樓保存。為此,寶安區消委會提醒廣大消費者,如果想要保留底片應該提前與影樓約定底片的歸屬,以避免發生此類糾紛。
  • 世界上顆粒最幼滑的底片
    *©本文圖文版權屬於 LETSFILM 作者 老明撇開正片不談,Kodak Ektar幾乎可以說是柯達底片的榮光(至少以目前還能入手的柯達底片來說),以至於柯達已經是引以為傲得宣稱它為世界之最了。說起來,第一次拍Kodak Ektar 100時還真的不太習慣,因為這支底片實在很不底片。底片會有的顆粒感在Kodak Ektar 100的成像上不太明顯,一些用戶印象中,底片色調淡雅清新的風格在它身上也不太能看到,反差更是大得違背許多人對底片的印象。這些特色:幼滑,鮮豔,反差大,銳利,都讓它的成像更有數碼照片的感覺。
  • Thanks 潘潘
    Hi,潘潘,我是認真的,我可能屬於那種慢熱型的選手,有點呆呆笨笨的; 我也是奔著結婚去的,我是樸實想接地氣的生活,我相信自己沒有花花腸子我不是那樣的人我目前手裡的面試,我真的莫名的緊張但也有興奮,我真的真的很重視這份面試的工作,但你也給了我面試這份工作莫大的勇氣和動力,在家裡,我真的就是握著拳頭👊,嘴裡說潘潘我會加油的!
  • 小潘潘演唱《學貓叫》 臺下周一圍的表情太苦澀
    網易娛樂2月19日報導 2月19日,央視2019元宵晚會開播,其中網紅小潘潘也登上了央視舞臺,和孫濤、賈旭明一同表演小品,在節目中,小潘潘帶來了她的熱門曲目《學貓叫》,在她演唱「喵喵喵」時,鏡頭給到了臺下觀眾,演員周一圍卻被拍到一臉苦澀的表情
  • 媒介即訊息:數字攝影和底片攝影
    Digital攝影的「底片」與「數字」之爭已是陳詞濫調。討論這個問題一定會得出如下結論:故事和情節是電影中最重要的東西,遠比「底片」和「數字」這一關於媒介的討論重要得多。 然而,運用馬歇爾·麥克盧漢的理論,我認為媒介即訊息。電影的呈現方式,通過他們選擇的媒介,是與電影的情節或故事不可分割地聯繫在一起的,而選擇的媒介也影響著觀眾如何在潛意識層面上解讀電影。
  • 底片的魅力何在?4個底片攝影師,帶你用他的視角看這個世界!
    近年來復古當道,掀起一波底片攝影風潮。然而,底片的魅力到底在哪,有哪些是數位相機所無法取代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