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9 11: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在浙江省浦江縣上山考古遺址公園,一粒已炭化的「萬年米」,是約1萬年前世界稻作文化在這裡起源的實物見證。「萬年上山、世界稻源」,上山既是「萬年浙江」之源,亦是人類文明起步階段的重要例證。
記者獲悉,近日 「上山文化」遺址聯盟發布宣言,19處「上山文化」遺址將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據了解,「上山文化」遺址迄今發現共19處,主要分布於錢塘江及支流的上遊地區,靈江上遊也有發現,遺址包括:浦江上山遺址、 嵊州小黃山遺址、龍遊青碓遺址、 龍遊荷花山遺址、龍遊下庫遺址、金華青陽山遺址、金華山下周遺址、 武義大公山遺址、永康湖西遺址、永康廟山遺址、永康蓭山遺址、永康長城裡遺址、永康長田遺址、永康太婆山遺址、義烏橋頭遺址、東陽老鷹山遺址、仙居下湯遺址、臨海峙山頭遺址、金華三潭山遺址。
2006年11月,浦江上山遺址命名「上山文化」;同年,嵊州小黃山遺址獲評2005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嵊州小黃山遺址,位於曹娥江流域嵊州市甘霖鎮上杜山村,坐落在相對高度約為10米的古臺地上,海拔約32米。
2005年元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專題考古調查時,確認小黃山遺址為新石器時代較早階段遺存。2005 年3月至2007年1月經考古發掘,發掘面積3200多平方米,發現壕溝、房基、灰坑、墓葬等一大批遺蹟,出土陶器、石器2000多件。
小黃山遺址文化堆積厚1~3米,堆積的主體為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遺存。依據小黃山遺址文化堆積的疊壓關係和出土器物形態學比較研究,初步分早中晚三期。
小黃山遺址文化堆積厚1~3米,堆積的主體為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遺存,不同區域,堆積情況不盡相同。依據疊壓關係和文化面貌,可分三期,其中一期遺存內涵屬於上山文化。
石磨石、石磨盤是出土數量最多的石器。打制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等。磨製石器斧、錛居多,石斧截面橢圓形,通體磨製,殘損嚴重。小型石錛數量不少。穿孔石器及帶槽石球頗具特色。
小黃山遺址遺蹟豐富,發現多條壕溝相互打破,而壕溝狀遺蹟內的寬窄不一、深淺不同的槽狀遺蹟,為其他遺址所未見。
小黃山遺址面積實測10萬多平方米,是目前長江中下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早中期規模最大的聚落遺址。
2013年3月,小黃山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聞多看點
當班小布:季建明
越牛新聞記者 錢天怡
資料:浦江發布、《嵊縣儾》、浙江新聞客戶端、金華新聞客戶端
紹興市新聞傳媒中心編發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紹興這個地方,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