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濟 冬 張 靜
在今年新冠疫情大流行背景下,韓國股市出現了「東學螞蟻運動」一詞,主要指面對外國投資者大量拋售韓國股票,韓國國內個人投資者大舉買入的情形,如同1894年朝鮮王朝出現的愛國運動「東學農民運動」。「螞蟻」用來形容韓國股市中數量眾多的散戶。究竟誰是「東學螞蟻運動」的主力軍?他們怎樣投資?《環球時報》記者採訪了幾位韓國朋友。
據韓聯社報導,韓國金融監督院12月7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11月外資在韓國股市淨買入6.125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370億元),創2013年9月以來新高。從新冠疫情暴發以來,除了7月之外,外資保持淨賣出的狀態,從10月起轉向買入。實際上,僅在2020年3月1日至3月20日期間,外國人就拋售了超過10萬億韓元的韓國股票,造成韓國主要股指恐慌性暴跌。但韓國國內個人投資者則購買了其中的9萬億韓元股票,穩定了韓國股市。
40多歲的A某(女)是位設計師。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今年3月份韓國股市接近最低點時,她第一次試水成為一名「螞蟻」,很快便嘗到了甜頭。「今年以來我投資的股票平均收益達30%,」A某表示,韓國股市雖然出現反覆漲跌,但並沒有人認為會出現崩盤,因利空因素導致股價下跌反而可以看成機遇。現在她將總資產的20%投資於美元、黃金等,工資的20%投資股市。
和A某一樣,30多歲的護士B某(男)也沒有把所有的投資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投資股市近5年的他,將財產的10%用於投資股市、期貨、外匯、債券等。「雖然這些年股票市場一直在波動,年初也因為疫情出現暴跌,但基本收益率還是保持在15%左右,」 B某告訴記者。
考慮到近年來韓國樓市波動明顯,A某告訴記者,樓市對於小額投資者實則並不友好,所以相對更傾向於投資股市。對於海外市場,A某表示,韓國散戶可以通過手機交易平臺MTS、電腦交易平臺HTS、交易所等方式直接投資外國股市。特別是中國和美國股市對韓國「螞蟻」格外具有吸引力。「在我的認知中,中國股市市場潛力大卻也不乏風險」,A某說,雖然不會直接投資中國股市,她對韓國股市上與中國相關的股票有著很高的興趣。
不僅如此,韓國散戶對海外股票的投資也大幅增加,因而還出現了新詞「西學螞蟻運動」。據韓國證券信息門戶網站「SEIBro」的統計顯示,今年1月1日至9月14日,韓國個人投資者淨買入135.7億美元的海外股票。
記者的韓國公務員朋友C某,今年以來更多開始關注起醫療板塊股票。她關注股市有些年頭,除了韓國股市,她還少量買入中國的中芯國際和美國股市部分產品,她所關注的更多是與韓國企業有合作關係的外國上市公司,為自己的投資創造更多機會。
韓國資本市場研究院在今年9月發布的「韓國股市市場的長期趨勢和Covid-19」報告中,分析了個人投資者在韓國股市的表現情況及變化特點。報告稱,在個人投資者佔比高的大環境下,個人投資者老齡化正加速顯現。該報告分析了韓國不同年齡段個人股東在上市公司中的持股比重。具體來看,50歲以上的個人持股比重從2005年的44%增加至2019年的65%。與之相反,40多歲的個人持股比重同期則從35%下降至24%。30多歲個人比重從18%減少至9%。雖然疫情以來,韓國20多歲、30多歲年輕人以手機作為投資載體,在股市加大投資的人數顯著上升,但相較於50歲以上的個人投資者而言,年輕人所佔比重仍然呈較低水平,且不少年輕人是在「舉債投資」,隨時可能引爆危險。
韓國資本市場研究院分析稱,「螞蟻」比重高的韓國股市或變得更加不穩定。個人投資者交易很可能屬於「噪聲交易」,即他們並非是根據股市真實信息的一種非理性交易。個人投資者的快速老齡化,未來可能會造成韓國股市流動性下降、外國投資者影響力增加等現象。此外,金融資產積累以及機構投資者在股市中佔比和作用的增加,通常是資本市場進一步深化、成熟的主要途徑,而韓國機構投資者的投資情況目前卻相對停滯。韓媒擔心,目前的投資者結構並不利於韓國股市的有效性和穩定性,需要適時做出調整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