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貸機構」是啥意思,很簡單,看字面的意思,就是幫助你貸款的機構,也就是俗稱的「中介」公司。
大家不要一提到「中介」就很排斥,其實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是中介。
買房有房屋中介,買車有二手車中介,結婚還有婚姻中介,所以貸款也不例外,也有相應的中介服務。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很多的服務行業,都可以說是「中介」。
比如銀行,張三存錢到銀行,銀行再把錢貸款給李四,銀行在中間賺點「息差」油水,他也是中介。
如果你是頭一回聽說「貸款中介」,那就認真看下去,今天給你說個明明白白滴。
所謂「貸款中介」,指的就是撮合貸款方和借款人認識的中間方。也就是金融行業裡常說的「助貸業務」。
其實助貸業務,早就已經出現在每個人的生活裡,只是可能你還沒有意識到。
比如房地產中介和開發商,給銀行推送按揭客戶,這就是當前中國規模最大的助貸業務。
這可不是民間自己玩的,官方爸爸也有說法的。
互金協會關於助貸業務的具體定義文件《關於助貸機構加強業務規範和風險防控的提示》中,明確提出:
助貸機構通過自有系統進行篩選,將有貸款需求的優質客戶,推薦給銀行等資金提供方,經對方審核通過後,為借款用戶發放貸款的一種業務。
現在市場上主流的助貸業務,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純助貸,一種是聯合放貸。
所謂純助貸就是,助貸方(中介)只向資金方(放貸機構)提供貸款管客戶,不參與放貸,那利潤從哪兒來呢?就是貸款下來後,收點服務費。
而聯合放貸就有點複雜了,就是由助貸方(中介)和資金方(放貸機構)一起出錢,收入和風險呢,按雙方的出資比例以及其他約定來獲取和承擔。
今年以來,一些網貸的頭部平臺,都宣布將大力發展助貸業務;還有很多金融科技公司,也都開始相繼發力助貸業務。
看來這個助貸業務,是真的火啊。
其實這個助貸業務,也不是什麼新鮮玩意兒,早在10多年前,就有機構開始嘗試這方面的業務了。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助貸的具體業務模式,和參與機構也有了一些變化。
最早涉及助貸業務的機構,主要是電商巨頭、銀行、小貸公司,他們是最早吃螃蟹的人。
2007年,市場上開始出現針對這種小額信貸業務,銀行+小貸公司的合作模式,因為資金有限,就是銀行出錢,小貸機構出力,負責找客戶、風控什麼的。
與此同時,阿里巴巴開始和建行、工行合作,針對阿里平臺上面巨量的賣家(小微企業)開展貸款業務,就是銀行+電商的模式。
最初的助貸模式,因為受限於金融的大環境和業務局限性,並沒有大規模的推廣開來。
一直到2013年,「互金元年」的到來,助貸業務的發展,可以說找到了肥沃的土壤。
這個時候市場就熱鬧了,也由單一的小貸公司、電商公司,轉為P2P平臺、金融科技公司、貸款超市等多種類型的助貸機構。
而持牌金融機構,也都紛紛加入為助貸業務提供資金的行列。比如什麼消費金融公司、信託公司啥的。
這個時期助貸業務的模式,主要是「保證金模式」。
啥意思?就是助貸機構在提借獲客、貸前審核等助貸服務的同時,還要提供一筆不菲的保證金。就是你助貸機構推薦的客戶,如果逾期不還錢了,你們中介機構要「兜底」,從你的保證金裡面扣。
開始的時候,很多銀行以及其他資金方,很樂意這樣去做,反正助貸機構去找客戶、去審核、去風控、去催收,我就只提供錢,後期有客戶不還錢,我就從你的保證金裡面扣,真的是超級快活啊。
這個時候,銀行確實省力省心,躺著賺錢嘛。
但是,問題也馬上來了,因為你資金方不去風控,找助貸機構去做風險管理,雖然很省事,可問題是,很多助貸機構,他根本不具備兜底的能力,就是說風控的本事,很多助貸機構根本沒有。
那一旦你助貸機構的客戶,爆發大規模逾期時,就會有老闆跑路,這個時候,助貸的資產,就變成了壞帳。
因為這一模式存在巨大的潛在風險,所以監管明令禁止。
2017年下發的「141號文」,其中就有明確規定:
1、不能讓沒有擔保資質的人,來提供擔保;
2、風控自己做,不準外包給別人。
在「保證金」模式被監管叫停後,現在的助貸業務,逐漸演變為「擔保模式」。
就是助貸機構在找客戶時,只進行貸前初審,最終的風控必須由銀行來完成。(銀行就不能躺著賺錢了,必須要幹活)
同時,在貸款的過程中,助貸機構還會引進「融資性擔保公司」、「保險公司」等第三方機構,由它們為助貸機構推薦的借款用戶提供擔保。
隨著助貸業務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助貸機構開始出現,競爭也是越發的激列。在這期間,不少助貸機構紛紛倒閉,退出市場。
那助貸機構要怎樣才能健康發展呢?
這個問題,我們先從助貸業務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講起。
近來來,監管不斷要求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增加小額信貸業務比重。說白了就是,要多給小微企業、個人用戶服務,不能只服務大公司,很多小微企業以及個人,有更多的融資需求。
但是傳統金融機構,在這一領域的經驗,非常有限。比如他們會困惑:客戶在哪裡?怎麼服務他們?什麼樣的產品最合適他們?
而在小額信貸領域深耕多年的互金機構,在面對小微貸款和個人信貸業務時,那才是真正的老司機,人家真的比你銀行玩得好。
較之傳統金融機構,各大互金機構,在大數據、風控、反欺詐等技術層面,往往更加先進完善。因此,持牌金融機構,在發展小額信貸業務時,小貸公司、P2P平臺等互金機構,就成了其最佳合作夥伴。
所以,對於助貸機構而言,先進的金融科技技術、以及大量的用戶數據,才是其核心競爭力。
事實上,堅持技術創新和擴大獲客渠道,已經成了各大助貸機構的主要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