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規模只是公募頂流"入場券"?這些中型公司是如何突圍的

2020-12-25 網易新聞

2020年,結構性牛市給公募行業整體帶來了極佳的發展機遇,但強者恆強、馬太效應等關鍵詞也貫穿於這一年的行業討論中。頭部公司縱橫捭闔,開疆拓土,佔據的市場份額持續提升,中小基金公司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不過,也有一些奮楫中遊的公募基金公司,從自身優勢出發,蓄勢發力,今年成功躋身「千億俱樂部」。這些公司是如何突圍的?

突圍

12月18日,由泓德基金副總經理鄔傳雁管理的泓德卓遠混合型基金宣告「一日售罄」。公開信息顯示,該基金設置了雙重規模上限,即募集總規模50億元、單個投資者認購上限10萬元,但仍擋不住資金的追捧。渠道人士透露,當日認購總規模達140億元左右,為年末的基金髮行再添一抹亮色。

爆款背後,體現是公司通過長期業績積累獲得的投資者的認可。統計數據顯示,鄔傳雁所管理的泓德遠見回報自2015年成立以來回報超過200%,今年以來回報接近70%。成立於2019年的泓德豐澤單位淨值也站上了「2元」。除了他以外,泓德旗下基金經理王克玉、秦毅今年發行的新基金均實現超募並進行比例配售。

數據來源:Wind數據,截至2020.12.21

Wind統計顯示,截至12月21日,泓德基金的非貨幣資產管理規模已經突破千億元,其中權益資產管理規模從年初的237億元躍升至年末的860億元,增幅超過3.5倍。

無獨有偶,作為全國首家「私轉公」基金公司,鵬揚基金在2020年也駛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截至12月21日,鵬揚基金年內已經成立17隻新基金,管理總規模超過1200億元。依傍公司的固收投資優勢發展起來的「固收+」業務風生水起,截至三季度末,鵬揚旗下「固收+」產品存量規模已排名行業第7。

老牌基金公司銀河基金,今年5月也成功躋身「千億俱樂部」。

憑藉著近三年的積累蓄勢,銀河基金今年在電商渠道實現了實質性的突破。據悉,銀河基金的電商銷售規模比去年年初增長近7倍。而近兩年回報達186%的「網紅基金」銀河創新成長也憑藉著出色的業績和話題性,三季度末規模超過170億元。

憑藉著主動權益、固收+以及特色產品,泓德、鵬揚、銀河這三家基金公司各類資產管理規模均突破1000億元大關,成功躋身中型基金公司行列,而這只是個開始。

考驗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44家基金公司管理規模超過1000億元,合計管理規模達16萬億元,佔全行業的86%。

也就是說,對於中型基金公司而言,千億規模僅是通往頭部公司的「入門標準」。

展望未來,如何才能在公募大時代佔據一席之地併力爭上遊,對公司掌門人的眼光和應對提出了更高的考驗。

以主動權益投資見長的泓德基金,已經堅定了在權益投資、價值投資這條路上走下去的決心。

泓德基金總經理王德曉表示,回顧過往,有一個感受是深刻的:資本市場的每一次興衰不盡相同,但它向著更貼近經濟基本面方向演進的道路卻異常清晰。「2016年以來,價值投資者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最具實戰意義的體現就在於:市場在經歷了幾次慘烈的下跌之後,真正的價值投資者皆賺取了滿意的回報,這或將成為中國資本市場下一個十年的開篇。而這個開篇,也讓在價值投資這條路上上下求索了數十年的我們倍受鼓舞。」

固收優勢突出的鵬揚基金,也找準了自己的方向。

「我們的目標是,圍繞我們在固定收益方面的核心能力布局,建立鵬揚在債券投資方面專業、穩健的形象和口碑,同時逐步提升股票方向的主動管理能力,不斷拓寬產品線,譬如引入CTA策略、主動量化策略等。」鵬揚基金總經理楊愛斌告訴記者。

在國企的環境中憑藉著市場化改革艱難「破局」的銀河基金,也將「深化改革,堅持市場化導向,樹立長遠戰略並通過精細化管理來落實」作為發展道路上的燈塔。

銀河基金董事長劉立達在公司成立18周年專訪中表示,未來幾年要力爭兼顧權益類基金的投資業績和規模,同時要出現一些收入頗為豐厚的核心骨幹,公司資源進一步向優秀人才傾斜,渠道方面要進一步大力加強,包括電商和直銷,要增加統籌性和規劃性,形成一個統一的體系設計,然後一步一步推進落實。精細化管理要一以貫之,在蓄勢的基礎上實現突破。

編輯:黃淑慧

(原標題:千億規模只是公募頂流「入場券」?這些中型公司是如何突圍的……)

(責任編輯:鍾齊鳴_NF5619)

相關焦點

  • 公募基金2020年一季度規模排行榜出爐!
    來源:東方財富網01、公募基金(非貨幣)規模大幅增長截止2020年4月22日發稿,公募基金2020年一季度規模數據出爐。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全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達144家,管理基金總數6380隻,管理規模超16萬億。
  • 基金公司大打「年終規模戰」!
    公募衝刺「年終規模戰」   但記者走訪時發現,今年的基金公司「年終規模戰」和往年有些許不同。   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市場部總監表示,現在絕大多數基金公司都會在年底做最後努力,因為每年基金公司KPI考核周期都是到12月31日,時點規模是管理團隊業績
  • 公募基金規模大躍進 基金經理們如何回應靈魂拷問?
    對基金管理人來說,更多靈魂拷問接踵而至:究竟該不該跟隨市場擴大規模?規模與投資者利益如何平衡?規模的擴張是否增加了管理難度?這帶來哪些難題?又該如何解決?《財經》記者近期深度訪談十位以上百億級基金經理,還原基金經理們的心路歷程,解開規模這道題。
  • 公募基金規模大躍進,基金經理們如何回應靈魂拷問?
    對基金管理人來說,更多靈魂拷問接踵而至:究竟該不該跟隨市場擴大規模?規模與投資者利益如何平衡?規模的擴張是否增加了管理難度?這帶來哪些難題?又該如何解決?《財經》記者近期深度訪談十位以上百億級基金經理,還原基金經理們的心路歷程,解開規模這道題。
  • 公募基金大時代 「傳承與突圍」 華夏基金總經理李一梅:將客戶的小...
    12月10日,由金融界主辦的第五屆智能金融國際論壇暨2020金融界領航年度盛典在京召開,百位金融業大咖齊聚一堂,就金融行業的數位化轉型發展、金融科技在財富管理領域的應用、公募基金大時代、養老金融的未來等話題進行深入務實的探討交流。 華夏基金總經理李一梅女士在基金平行論壇發表了《公募基金大時代 :傳承與突圍》的主題演講。
  • 333位公募高管變動史上最高!七成以上基金公司高管進出,公募大年更...
    在他的帶領下,廣發基金在業績和規模上都達到了新的高度。不過,雖然離開了基金行業,但林傳輝卻依然停留在「廣發系」。在重返證券公司任職後,證券基金業界對其在券商業的發展也有了新的期待。離開公募業的,不僅僅是林傳輝。2020年9月5日,工銀瑞信基金髮布公告稱,郭特華女士因個人原因辭任董事長。作為基金行業從業時間最長的基金公司女性掌門人。
  • 公募基金規模增3萬億元 百億元級爆款基金多達40隻
    在當前「百年未遇之大變局」和「內外雙循環」宏觀經濟背景下,公募基金新發市場正在推動權益類基金大發展,強化頭部基金公司「強者恆強」的格局,驅動公募產品結構多樣化發展進程。驅動3萬億元新發基金背後的力量和邏輯是什麼?基金行業未來將面臨怎樣的突破與挑戰?
  • 冰與火之歌:3萬億新紀錄即將誕生 這些公司卻顆粒無收
    「公募基金管理規範,長期業績向好,今年吸引來了大量居民儲蓄資金,這是長期趨勢。同時,爆款基金頻頻出現,也使得一些基金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實現了大幅增長。」17家公司「顆粒無收」但楊德龍也說到,今年的基金髮行市場分化嚴重,在爆款基金頻現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基金髮行失敗的現象,個別公司甚至「顆粒無收」。
  • 冰與火之歌:3萬億新紀錄即將誕生,這些公司卻顆粒無收
    「公募基金管理規範,長期業績向好,今年吸引來了大量居民儲蓄資金,這是長期趨勢。同時,爆款基金頻頻出現,也使得一些基金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實現了大幅增長。」17家公司「顆粒無收」但楊德龍也說到,今年的基金髮行市場分化嚴重,在爆款基金頻現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基金髮行失敗的現象,個別公司甚至「顆粒無收」。
  • 規模與投資能力相匹配 部分公募基金控規模保業績
    來源:中國證券報原標題 部分公募基金控規模保業績□本報記者 張煥昀 今年以來,公募基金產品募集規模迭創新高。與此同時,也有不少基金產品選擇通過暫停大額申購或者暫停申購的方式來控制規模。分析人士表示,除一些特殊情況之外,主動型的基金產品選擇控制規模,主要是為了維持現有持有人的利益。主動控制規模今年以來,在A股市場震蕩上行的同時,公募基金的募集市場也同樣吸引眼球。
  • 千億級公司增至10家
    而在前述千億級金融租賃公司之下,4家資產規模偏小的金租公司去年人均創利數據頗為驚人。而三家公司的資產規模分別只有162.5億元、502.4億元和226.9億元。   千億級金租公司增至十家   此前多年疾步前行,金融租賃行業在2019年放慢了資產規模的擴張速度。數據顯示,前述50家公司去年末總資產為2.67萬億元,較年初增長9.5%。
  • 公募管理規模重返17萬億,債基三連降
    8月26日晚,中國基金業協會發布7月份公募基金市場數據,129家機構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淨值合計17.69萬億元。其中,權益類基金吸金能力強勁,規模繼續上升,達4.97萬億元。混合型基金規模增長5402.1億元,環比增幅超20%。
  • 博時資本陳喆:公募REITs潛在規模超萬億 三大挑戰待解
    此次試點的底層資產主要是基礎設施不動產所有權和特許經營權(交通設施等),這些在中國都是有期限的,與海外永續REITs不同,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資產的估值和定價。底層資產質量把控也有待在實操中進一步檢驗,目前國內包括基礎設施在內的資產收益率參差不齊,整體水平較低,公募REITs產品的回報率和規模化存在不確定性。
  • 爆款基金首日募集規模超千億 牛市衝鋒號已吹響?
    作者| 郭一鳴 編輯:趙佳怡 昨日(2月18日),某基金髮行的第二隻公募產品再度刷新當前的爆款紀錄。據市場消息,該基金在開售15分鐘後申購金額就突破60億首募上限,開售一小時募集規模已超200億元,最終首日募集規模超過千億。千億是一個什麼水平?首先它創造了基金募集規模的歷史新高;其次,今年1月份新成立了86隻公募基金,其發行規模總量達到1665.63億元,已經是比較高的了,而2月份這一隻基金就達到了千億,強勢以及火爆可想而知。
  • 金融租賃行業千億級公司增至10家
    券商中國記者還獲悉,光大金融租賃總資產規模已於日前成功突破1000億元,促使國內千億級金融租賃公司增至十家。其中,華夏金融租賃已於去年底突破千億,工銀租賃、國銀租賃、交銀租賃則繼續以超過2500億元的資產規模位居行業龍頭位置。
  • 規模巨大的「網紅基金」,普通人還能不能買?
    截至2020年12月31日,他所管理的基金資產規模達到1255億元,突破千億,還被戲稱為「千億頂流」。基金帶給投資者越豐厚的回報,買的人就越多。那麼問題來了:規模巨大的「網紅基金」,普通基民現在到底還能不能買?小巴今天就從規模的角度,來跟大家來聊聊基金的選擇。
  • 迷你」基金公司成牛市看客 加速「空殼化
    公募產品數量現已超過7000隻,但一些被遺忘的小公司,卻被渠道、投資者等排除眼外,其中不乏老牌基金。  時代周報記者 寧鵬 發自上海  在爆款頻出,業績與規模齊飛的2020年,一些小型基金公司卻只是看了個寂寞,依然掙扎在投研乏力,迷你基金扎堆,運營入不敷出的困境之中。
  • 工行資產託管規模近20萬億 累計託管公募基金規模達3萬億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黃蕾 1月11日,記者從工行方面了解到,截至2020年末,工行資產託管業務規模近20萬億元,其中累計託管公募基金近1200隻,託管規模達3萬億元。據工行方面介紹,工行開辦資產託管業務已有20多年,目前為國內最大的託管銀行。
  • 公募MOM產品「呼之欲出」 多家基金公司摩拳擦掌
    從行業了解到,目前公募MOM正呼之欲出,各家公司都在積極等待批文。還有一位基金公司產品人士表示,公募MOM為行業打開了新的發展空間,此類產品未來有較大發展潛力,目前行業內也不少其他基金公司對此有興趣。MOM正呼之欲出,不少基金公司也在積極跟渠道溝通,做好準備工作。
  • 工行資產託管規模近20萬億 累計託管公募基金規模達3萬億 - 經濟...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黃蕾 1月11日,記者從工行方面了解到,截至2020年末,工行資產託管業務規模近20萬億元,其中累計託管公募基金近1200隻,託管規模達3萬億元。據工行方面介紹,工行開辦資產託管業務已有20多年,目前為國內最大的託管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