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結構性牛市給公募行業整體帶來了極佳的發展機遇,但強者恆強、馬太效應等關鍵詞也貫穿於這一年的行業討論中。頭部公司縱橫捭闔,開疆拓土,佔據的市場份額持續提升,中小基金公司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不過,也有一些奮楫中遊的公募基金公司,從自身優勢出發,蓄勢發力,今年成功躋身「千億俱樂部」。這些公司是如何突圍的?
突圍
12月18日,由泓德基金副總經理鄔傳雁管理的泓德卓遠混合型基金宣告「一日售罄」。公開信息顯示,該基金設置了雙重規模上限,即募集總規模50億元、單個投資者認購上限10萬元,但仍擋不住資金的追捧。渠道人士透露,當日認購總規模達140億元左右,為年末的基金髮行再添一抹亮色。
爆款背後,體現是公司通過長期業績積累獲得的投資者的認可。統計數據顯示,鄔傳雁所管理的泓德遠見回報自2015年成立以來回報超過200%,今年以來回報接近70%。成立於2019年的泓德豐澤單位淨值也站上了「2元」。除了他以外,泓德旗下基金經理王克玉、秦毅今年發行的新基金均實現超募並進行比例配售。
數據來源:Wind數據,截至2020.12.21
Wind統計顯示,截至12月21日,泓德基金的非貨幣資產管理規模已經突破千億元,其中權益資產管理規模從年初的237億元躍升至年末的860億元,增幅超過3.5倍。
無獨有偶,作為全國首家「私轉公」基金公司,鵬揚基金在2020年也駛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截至12月21日,鵬揚基金年內已經成立17隻新基金,管理總規模超過1200億元。依傍公司的固收投資優勢發展起來的「固收+」業務風生水起,截至三季度末,鵬揚旗下「固收+」產品存量規模已排名行業第7。
老牌基金公司銀河基金,今年5月也成功躋身「千億俱樂部」。
憑藉著近三年的積累蓄勢,銀河基金今年在電商渠道實現了實質性的突破。據悉,銀河基金的電商銷售規模比去年年初增長近7倍。而近兩年回報達186%的「網紅基金」銀河創新成長也憑藉著出色的業績和話題性,三季度末規模超過170億元。
憑藉著主動權益、固收+以及特色產品,泓德、鵬揚、銀河這三家基金公司各類資產管理規模均突破1000億元大關,成功躋身中型基金公司行列,而這只是個開始。
考驗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44家基金公司管理規模超過1000億元,合計管理規模達16萬億元,佔全行業的86%。
也就是說,對於中型基金公司而言,千億規模僅是通往頭部公司的「入門標準」。
展望未來,如何才能在公募大時代佔據一席之地併力爭上遊,對公司掌門人的眼光和應對提出了更高的考驗。
以主動權益投資見長的泓德基金,已經堅定了在權益投資、價值投資這條路上走下去的決心。
泓德基金總經理王德曉表示,回顧過往,有一個感受是深刻的:資本市場的每一次興衰不盡相同,但它向著更貼近經濟基本面方向演進的道路卻異常清晰。「2016年以來,價值投資者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最具實戰意義的體現就在於:市場在經歷了幾次慘烈的下跌之後,真正的價值投資者皆賺取了滿意的回報,這或將成為中國資本市場下一個十年的開篇。而這個開篇,也讓在價值投資這條路上上下求索了數十年的我們倍受鼓舞。」
固收優勢突出的鵬揚基金,也找準了自己的方向。
「我們的目標是,圍繞我們在固定收益方面的核心能力布局,建立鵬揚在債券投資方面專業、穩健的形象和口碑,同時逐步提升股票方向的主動管理能力,不斷拓寬產品線,譬如引入CTA策略、主動量化策略等。」鵬揚基金總經理楊愛斌告訴記者。
在國企的環境中憑藉著市場化改革艱難「破局」的銀河基金,也將「深化改革,堅持市場化導向,樹立長遠戰略並通過精細化管理來落實」作為發展道路上的燈塔。
銀河基金董事長劉立達在公司成立18周年專訪中表示,未來幾年要力爭兼顧權益類基金的投資業績和規模,同時要出現一些收入頗為豐厚的核心骨幹,公司資源進一步向優秀人才傾斜,渠道方面要進一步大力加強,包括電商和直銷,要增加統籌性和規劃性,形成一個統一的體系設計,然後一步一步推進落實。精細化管理要一以貫之,在蓄勢的基礎上實現突破。
編輯:黃淑慧
(原標題:千億規模只是公募頂流「入場券」?這些中型公司是如何突圍的……)
(責任編輯:鍾齊鳴_NF5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