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活在古代,他一定是一位俠客。作為一名醫生,他將武俠小說作為自己的愛好,並始終信奉「狹路相逢勇者勝」。
他並非出身醫學世家,卻在血管外科領域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但他總說:「我很幸運。」
他曾供職於多家醫院,最終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紮根,並在這裡一手建立了血管外科。
他兩次破格晉升,太多「第一名」的獎勵證書都已落上了一層灰塵,並非他「不珍惜榮譽」,而是在他看來榮譽只代表過去。
他就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張小明。
憑文獻 完成一例從未做過的手術
做醫生幫人看病,是在做好事,是行善積德的事。
對於學醫、做醫生,張小明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北京世紀壇醫院的前身鐵道部北京鐵路總醫院。在一次夜間值班急診手術中,張小明僅憑看過的文獻,在沒人帶的情況下就完成了一例疝氣手術。雖然該術式有些過時,但卻引起了高年資醫生張勇的注意。在即將出科的時候,張勇決定由張小明主刀做一例胃大部切除,結果張小明不負眾望,順利完成。那年他 25 歲。
聽說張小明想考研究生,張勇推薦報考北京安貞醫院汪忠鎬院士的血管外科,因為汪老可謂我國血管外科的泰鬥。
從當年10月開始複習,留給張小明的時間只有不到5個月。憑藉驚人的記憶力和對於醫學的敏感,張小明成功地考上了研究生。但在首次拜訪汪老的過程中卻突遇變故,汪老由於要離開安貞,也便不再招研究生了。
當時張小明心裡一涼但他的一句話打動了汪老「您去哪我就去哪,因為我考的是您的研究生。」就這樣,張小明成為了汪老的關門弟子,並在之後與汪老一起來到了北京協和醫院西院的前身,北京郵電總醫院。
膽子大 但不是「傻大膽」
做一名外科醫生,永遠不能心存僥倖。對於患者的治療,一定要果斷,即便需要二次手術,也不要猶豫。面子不值錢。
張小明在患者身上完成的第一例血管外科手術並不是在本院完成的。
1994年,當時北京學院路醫院出現一名外傷急診患者,醫院的外科主任和院長對於大出血的血管都沒有辦法,於是來請北京郵電總醫院血管外科的專家。由於汪老不在,作為汪老的學生,同時也是唯一有資質的值班醫生,張小明挺身而出,帶上從事血管外科專用的16把器械來到北京學院路醫院。
憑藉驚人的膽識以及成竹在胸的自信,張小明用手按住出血處,逐步撤除壓迫止血的紗布,發現是股深動脈的一個分支,並不十分重要。於是張小明手起鉗落,夾緊、結紮,5分鐘下臺。
張小明的膽大是出了名的。一天夜裡,一位腹主動脈瘤患者腹部突感疼痛,瀕臨破裂。張小明不忍深夜勞煩汪老,便將患者安排了手術。
張小明並非「傻大膽」,他深知手術的複雜,但他基於自己對於學科的了解,盡數博覽近年來的學術文獻以及對於自己所掌握手術的信心,尤其是從汪老身上學到的技術功底,小心翼翼地將病變的腹主動脈換成了人造血管。
第二天汪老來查房:「昨天那個腹主動脈瘤患者呢?」張小明答道:「昨天患者疼得厲害,我把手術給做了,很順利。」汪老突然很生氣,原因很簡單,因為張小明沒有告訴他,他擔心出現風險。但對於張小明的成功的手術,心裡甚是欣然。
可以不誇張地說,在跟隨汪老一年多之後,汪老所掌握的所有手術已盡數被張小明習得。張小明雖然膽子大,但有一個病例卻深深地影響著他。
一個山西患者來做腹主動脈到雙側股動脈的搭橋。該手術對於當時的主治醫生來說並不算難,手術很順利。但術後不久發現患者後腹膜滲血,患者開始逐漸腹脹。
此時主治醫生有些猶豫,如果進去止血則需要二次手術,同時又希望患者自己能將血凝住。糾結中患者被拖了整整一周,那時患者的肚子已經漲得像一面鼓。最後沒辦法,只能行二次手術將後腹膜的血塊取出,第二天患者便排尿了,後來恢復得很好。
從這個患者身上,張小明得到兩點啟示:首先,做一名外科醫生,永遠不能心存僥倖;其次,對於患者的治療,一定要果斷,即便需要二次手術也不要猶豫,面子不值錢,患者的命才最重要。此後,張小明是這樣做的,更是這樣要求自己學生的。
殺出一條血路
沒有患者談什麼科研?科室壯大是出科研的基礎。
初到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時,這裡還沒有血管外科,張小明帶著自己的研究生李偉,兩個人掛靠在心外科開起了血管外科門診。
來到人民醫院的第一年,張小明共開展了113臺手術,第二年227臺,第三年334臺……其中不乏腫瘤包住血管這類的大手術。
很多人勸張小明,這麼複雜的手術還是少接吧,萬一出了問題對自己的名聲不好。張小明卻不這麼認為,「如果我不做,患者去找誰?況且我才36歲,就算名聲壞了,有的是機會東山再起。」
張小明對於血管外科的開創可謂是「殺出一條血路」。2010年,張小明的年手術量為1016臺。這是一位真正的用刀的「俠客」。
從2001年張小明來到北大人民醫院開創血管外科,到2010年,血管外科可以說在人民醫院立住了腳。張小明說,接下來10年要將科研做起來。「沒有患者談什麼科研?科室壯大是出科研的基礎。」張小明告訴記者,接下來的主要任務是將自己的學生培養起來,讓他們個個都能成為獨當一面的「俠客」。
開創血管外科界的第一次
外科醫生除了要有清晰的思路,更要有出眾的膽識。當然,膽識的前提要建立在有面對突發情況能力的基礎上。
在中國血管外科界,最大的手術幾乎都是張小明首先完成的。「全主動脈置換」和「肝段下腔靜脈全程顯露的布加症候群根治術」是不得不提的兩項。
起先,張小明對於全主動脈置換這樣的手術也感到非常棘手,一直不敢觸碰。直到自己掌握了足夠的知識以及經驗足夠豐富的時候,機會終於來了。
一名患者從外院轉過來,本身已做了多處支架且合併腎功能衰竭。在這樣高風險的前提下,張小明藝高人膽大,竟然成功地完成了全主動脈置換。
張小明在南方血管論壇報告該病例時,有專家提問為何要做如此複雜且高難度的手術呢?張小明回答:「這是我的老師汪忠鎬汪老,畢生的心願。我一定要替我的老師完成這個心願。同時這也是我的心願。」
更需提及的是,完成如此大手術之前,張小明剛剛做完腰椎手術。由於常年的手術、披鉛衣,張小明患有嚴重的腰間盤突出。在幫患者完成全主動脈置換後,張小明就躺在了地上,腰椎疾病復發,不得不接受了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手術。
在張小明的觀念中,外科醫生除了要有清晰的思路,更要有出眾的膽識。當然,膽識的前提要建立在有面對突發情況能力的基礎上。
外科醫生要有勇有謀
有勇無謀謂之莽夫,有謀無勇謂之懦夫。在張小明心中,一名優秀的外科醫生必須「有勇有謀」。
張小明從小就十分喜歡武俠小說,如今更是對修仙等玄幻小說興趣十足。
初三那年,張小明的父親從一個挑著擔子賣書人那裡買了一套《三國演義》。自此張小明對於武打、武俠小說便愛不釋手。從金庸古龍到修仙玄幻,張小明所信奉的那句「狹路相逢勇者勝」,在書中得以完美體現,也正是因此深深地影響著張小明做事的態度。
由於需要經常在全國各大學術會議上講課,張小明最新的講課題目是《如何做一名有勇有謀的外科醫生》。
在張小明看來,外科醫生絕不能像張飛李逵那樣有勇無謀,更不能像一些謀士書生那樣紙上談兵、有謀無勇。有勇無謀謂之莽夫,有謀無勇謂之懦夫。在張小明心中,一名優秀的外科醫生必須「有勇有謀」。
轉載需經授權並標註「來源:醫師報(DAYI2006)
(了解大會詳情,請點擊頁面下方「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