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在中國電影界被視為&34;,最不迎合觀眾的他,用自己的獨特魅力徵服觀眾。無論是專業影評人,還是普羅大眾,對於他的電影都十分買帳。
姜文是反傳統電影的先鋒者,也是法國新浪潮中國化最佳的人選。在他的電影當中,傳統電影美學徹底被顛覆,&34;的概念再一次被市場肯定。
1969年,姜文6歲,隨父親姜洪齊的部隊駐紮貴州省,住在一個鐵路沿線的小鎮裡,在小鎮上他第一次看到電影,那是他後來人生中融入血肉的摯愛。
但此時他只是一個黑瘦寡言的小男孩,他也不叫姜文,叫姜小軍,是出生時醫生隨口起的。
1963年姜文出生在河北唐山的姥姥家,他的母親叫高陽,是位音樂老師。姜文出生的時候父親被派去外地工作,不在唐山。醫生抱著新生的嬰兒問高陽:「孩子名字取了嗎?」
高陽回答:「還沒呢。」
醫生說既然他父親是當兵的,就叫「姜小軍」吧。從此姜小軍的名字伴隨了姜文整個童年。姜紅齊回來後告訴眾人,其實他的爺爺早在孫子出生前替他取好了名字,叫「姜文」。於是家裡有人喊他「姜小軍」,有人喊他「姜文」,年幼的姜文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叫什麼。
圖丨從左到右:姜文、姜歡、姜武
姜文6歲時父親所在的部隊被派去駐紮貴州省,他也隨行。他們住的小鎮上有一條怎麼看都看不到盡頭的鐵路,從北京出發的列車經過那條鐵路,穿過山川、河流、村莊,以及一望無際的田野,到達中國的西南部。
他家住在鐵路附近一棟老的像舊倉庫的房子裡,房子外面就是鎮廣場,每周放映兩場電影,姜文躺在床上,從窗戶看出去,恰好就能看見電影。那時候,取樂的方式很少,電影幾乎成了姜文唯一的娛樂,但年紀很小的他並不懂什麼叫電影,只是覺得這玩意兒還挺讓人著迷。
此時遠方的北京胡同裡正響著高亢的喇叭廣播,一群少年從軍區大院裡魚貫而出,在風裡呼啦奔跑。他們還不知道四年後會有一個叫姜文的黑瘦小子來和他們一起爬內務街五號大院裡的煙囪。
現在的姜文還在貴州的小鎮,電影是他唯一的朋友,奇異的電影世界裡充滿未知的故事和絢爛的色彩,吸引著姜文沉醉其中。他每天一個人在房間裡樂此不疲的玩著屬於自己的遊戲——把所有喜歡的電影角色都模仿出來。
姜文註定要吃電影這碗飯的,他的天賦早已經顯露,只是此刻還無人知曉。
圖丨露天電影
1973年姜文的父親又從貴州調去北京,他自然也跟著搬進了北京內務府胡同的五號大院。
北京大院真的是個很特殊的存在。後來佔據中國影視圈半壁江山的人物都是從這個大院裡走出來的。有住在北影大院的葛優,空軍大院的馬未都,外交部大院的許晴,中央話劇大院的管虎。軍委訓練總監部大院更是了不得,未來的大文學家王朔,導演葉京和「華誼兄弟」王中軍、王中磊都住在那。
那時候他們最喜歡在姜文住的五號大院裡玩兒,因為那裡有個四十多米高的大煙囪,青煙扶搖直上,這群大院少年比累了誰在煙囪頂的平衡木走的最好,就在煙囪下滿嘴京片子胡謅,身上那股子逗貧、桀驁、清高而又倔強的性情像是大院窖裡燒出的特色鮮明的磚。
但有一個人是例外的,馮褲子那時不在這個圈內,雖然後來擠進去了,但他到底沒有大院青年的底氣,顯得謙卑圓滑,很識時務。有個社會學家說:出身就是胎記,一個人即使能夠改變階級,但也無法抹去出身在骨子裡刻下的痕跡。
姜文和這群大院子弟中的小胖子英達玩的最好,他倆都在北京72中念書。英達就是後來的中國喜劇掌門人,宋丹丹的第二任丈夫。英達的爸爸叫應若誠,應若誠的爸爸叫應千裡,他和錢鍾書一起給蔣介石當過翻譯官。應千裡的爸爸叫應斂之,一生就幹了三件事:創辦《大公報》、創建輔仁大學、創辦香山孤兒院。
圖丨英達和姜文
所以英達即使在學習上散漫,但出身滿清貴族的書香世家,爸爸應若誠是戲劇大師,爺爺應千裡是12歲就去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回來的高材生,家裡對他的學習成績很是重視。英達又自幼聰明,所以他上學時成績很好。姜文那會一到考試就抱英達大腿,靠抄他的卷子糊弄過關。
高考那年,英達不負眾望進了北大,姜文落榜。英達跟姜文說:「我很希望你能上大學,要不你去學演戲,就那個中戲,考它,你準過。」
但是第一次考中戲的時候,姜文還是落榜了。因為時間緊迫他又毫無準備,要不是英達告訴他有個中央戲劇學院,他壓根不知道中戲為何物。但姜文知道自己是熱愛表演的,於是他心裡考中戲的火沒有滅,回去苦學一年,姜文又再次去應考中戲。
中戲考試那天,依舊是江達騎著自行車馱著姜文,一路從內務府胡同拐進了中戲大門。前兩場考試姜文很容易過了,到第三場關鍵的面試表演環節,其他考生紛紛朗誦「幾回回夢裡回延安」。
姜文一開口卻是契訶夫的《變色龍》,不動聲色,且幽默高級,還有淡淡的反諷意味。本來形體老師和聲樂老師都不看好他,覺得他頭大眼小,兩耳外擴,外形條件十分糟糕,即便這一首詩朗誦的很是讓人眼前一亮,但誰知道以後會不會泯然眾人。最後還是表演系主任張任裡慧眼識珠,破格錄取了他。
這裡說來,姜文又要感謝英達了。是英達在考試前找他爸應若誠給姜文開小灶,《變色龍》也是應若誠給姜文支的招,姜文因此順利進了中央戲劇學院。
圖丨姜文在中戲時的舊照
在中戲就讀期間,姜文的少年老成也是出了名的,同學都調侃他:怎麼二十歲就長了張四十歲的臉。因為長得太著急,同學還給他取了個外號叫「馬猴」。馬猴在中戲真的皮的跟猴一樣,有一次中戲表演系1980級的學生鬧騰的太厲害,被南鑼鼓巷的居民告到了街道辦事處,說他們擾民。
姜文知道後,喬裝成中年幹部,腋下夾著公文包,去隔壁胡同一家一家的敲門家訪。門一開,居民看姜文,姜文也看居民,一點都不心虛。
姜文一本正經地介紹自己是街道辦事處幹部,從公文包拿出幾張紙,讓居民把事兒寫成材料,臨走前還倍兒嚴肅地對鄰居說:「你相不相信組織?相信就別鬧了,等我們落實這事兒。」
居民們竟然都信以為真。
他不僅騙鄰居,還騙演員安振江。
平日裡下課沒事幹,英達就帶姜文去人民藝術劇院看他家老爺子演的《茶館》,後來發現看得次數多了,《茶館》的臺詞姜文居然能倒背如流。不僅如此,他還能惟妙惟肖的模仿演員的腔調,有一次姜文模仿自家老爺子,把英達都蒙住了。
他倆都喜歡北影廠的演員安振江,英達覺得姜文這麼會模仿,就攛掇他給安振江打電話,讓他當著安振江的面模仿安振江本人。
電話一接通,那頭問:「找誰呀?」
姜文回答:「找一下安振江老師。」
一會兒安振江出來接電話了,姜文在電話裡把安振江的臺詞背了一遍。
安振江說:「哎,別鬧別鬧,您哪位啊?」
姜文又把安振江的臺詞背了一遍。
安振江氣的大罵:「你他媽是中國人不是?」
姜文偶爾還要客串自己的爸爸,給弟弟姜武去開家長會。總之這個馬猴在中戲這四年,於表演這方面展現出的天賦遠超同齡人。
圖丨姜文
所以當時還在戲劇學院就讀的姜文就被《末代皇帝》的導演張建民看中,擬讓他演溥儀。結果合同都籤了,投資方又看上了陳道明,理由是姜文的長相不招人喜歡,陳道明更有觀眾緣兒。姜文氣的猴臉真的要變馬臉,他的皇帝夢還沒做呢怎麼就碎了。
誰想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984年,21歲的姜文從中戲畢業,分配到青年藝術劇院。9個月後,《末代皇后》的導演陳家林選中了他,跟他說:「要不你來我這裡,還演溥儀。」
姜文笑著了:「看來我就是當皇帝的料。」
命裡有時終須有,這皇帝的角色最後兜兜轉轉還是回到了他手裡。
為了一雪前恥,那時候姜文全身心的投入到溥儀的角色中,找資料,看紀錄片,還專門去找溥儀的弟弟溥傑請教,晚上回家跟自己弟弟姜武對戲。最終塑造了一個可恨可憐,可悲可笑的「末代皇帝」角色,一舉成名。
圖丨《末代皇后》劇照
拍完《末代皇后》,姜文緊接著去上海出演話劇《高加索灰闌記》,當時臺下就坐著著名導演謝晉。
後來姜文回到北京,有一天在吃飯,有人告訴他有個上海來的人想見他。那人就是武珍年,謝晉的副導演。他奉謝晉之命進京詢問姜文願不願意去拍《芙蓉鎮》。
謝晉能看上姜文,在當時來說是姜文天大的福氣。結果武珍年問姜文:「你看過謝晉導演的電影嗎?」
姜文很乾脆地回答:「沒有。」
武珍年又問他:「那你知道謝導最近要拍新電影嗎?」
姜文覺得這人有病,都說了沒看過謝晉的電影,還問他知不知道謝晉要拍什麼新戲。
武珍年也被氣的不輕,想他堂堂一個副導演千裡迢迢屈尊來見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子,結果人家還不待見自己。他回去就把這事添油加醋的給謝晉說了,謝晉一聽哈哈大笑,覺得姜文的脾氣很有他當年的風範,更是期待他能來演自己的戲。
謝晉連夜給姜文寫了封信,大致是說:我要拍《芙蓉鎮》,你來試試秦書田這個角色。我不是不相信你的演技,而是因為你太年輕,你先看看小說,抽空來趟上海。
姜文看人家挺有誠意,於是買了張火車票。再一次奔赴上海。這一去,他還不知道即將遇到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紅顏知己。
圖丨導演:謝晉
《芙蓉鎮》的女主角是劉曉慶。上世紀八十年代,劉曉慶在影視界的地位就相當於大紅時期的範冰冰。沒有男人不喜歡她,沒有女人不羨慕她。
姜文第一天進劇組,謝晉給劉曉慶這樣介紹他:「這是戲劇學院最優秀的學生。五分中的五分。」
姜文是典型的北方爺們,霸氣豪爽,眼裡透著桀驁。劉曉慶雖然閱人無數,看到他這款也覺得稀奇、有趣。戲裡他是樸實溫和的知識分子秦書田,戲外他是一身野氣的姜文。這種強烈的反差勾起了劉曉慶的好奇,最後倆人戲裡演患難情侶,日久生情,戲外做了真情侶。
圖 丨《芙蓉鎮》劇照
八卦的事情我就不多講了,只要知道兩人相愛過又分開,是一輩子的知己就夠了。畢竟姜文說過:「人最怕的就是,跟你八竿子打不著的人,天天琢磨你,那還不得痛苦死。」我天天琢磨他,已經很是冒犯了,再還天天琢磨他的八卦,更是無地自容。所以還是繼續說回他的事業。
姜文拍完《芙蓉鎮》,又接檔了張藝謀的《紅高粱》,這是一部真正意義上具有姜文辨識度的作品,骨子裡的桀驁、生猛、俠骨柔情都在於佔鰲身上找到了出口,他放開了演,摔碎酒碗,扛起鞏俐,於青紗帳中完美還原了莫言書中這個土匪。
圖丨《紅高粱》海報
姜文一直忙著挑戰不同角色,九十年代就在他演李蓮英的時候悄然而至,大院裡的少年也各成了自己人生中的主角。華誼兄弟出國淘金,王朔名聲鵲起,馬未都倒騰古董發了一筆,即將成為《編輯部故事》中李東寶的原型,來演他的人正是葛優。
1991年田壯壯帶著姜文去香港宣傳《大太監李蓮英》的時候,遇到了臺灣電影教母焦雄屏。
焦雄屏問姜文:「中國這麼多導演,哪個最優秀啊?」
姜文回答:「現在沒有,以後有。」
焦雄屏又問他:「誰呀?」
姜文氣吞山河地說:「我。」
那一年姜文28歲,沒導過一部電影。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