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周前,阿里巴巴菜鳥網絡的李敏負責包機事宜,親自接收了日本捐贈的12.5萬套防護服。提貨交接,出口申報,他和同事們星夜兼程,將物資送到國內急需醫療物資的二十多家「抗疫」一線醫院。
三周後,他們又在忙著運輸送往日本的物資。
5輛長16.5米的廂式貨車昨晚從天貓超市菜鳥浙江嘉興倉連夜出發,前往上海,車上裝的是100萬隻口罩。
過去一個月,來自日本的防疫物資經常通過上海松江海關抵達中國。而這次不同,100萬隻口罩要從中國去往日本。
今天下午,當這批物資在上海報關的時候,馬雲公益基金會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通過微博發布了一個消息:「出發,100萬隻口罩今天去往日本,希望能夠幫助到有需要的人!這不僅僅是阿里巴巴的心意,也是許許多多中國人的心意,希望日本好起來,希望中國好起來!20天前,還是這裡,日本各地緊急為中國籌集的12.5萬套防護服從這裡送往湖北武漢、黃岡、宜昌、鄂州,浙江杭州、溫州、寧波,以及河南鄭州、南陽、信陽,遼寧大連,海南三亞……解防疫一線燃眉之急……感謝,感動,感恩!守望,相攜,相助!青山一道,同擔風雨。再大的風雨,這次我們一起面對!」
這100萬隻口罩,是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和馬雲公益基金會多方緊急籌措來的,抵達日本後,將交由日本一般社團法人日本醫療國際化機構名譽理事長二階俊博,並通過他轉交相應急需部門。
當初來自日本的物資上,附著《唐大和上東徵傳》裡的偈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此刻,正在去往日本的中國包裝箱上則貼著:「青山一道,同擔風雨。」
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詩中寫道: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在中國醫療物資最為緊缺的階段,二階俊博曾牽頭從日本各方找到12.42萬套防護服,表示願意無償捐贈給中國。
最終,10萬套防護服通過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捐贈給了急需的醫院,2.42萬套由阿里巴巴集團採購。一場火線運送隨即展開。
當時,李敏和同事們在24小時之內敲定所有細節,安排包機連夜送往上海,深夜出發,凌晨抵達,國內物流無縫接力。72小時不到,已經有醫院籤收了物資。
現在,地理的方向不同,相似的故事再度發生。
中國疫情發生以來,日本政府和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助之手,捐贈了多批口罩、防護服等醫療物資。如今,日本正進入疫情防控關鍵期。
「這幾天日本疫情吃緊,已經有900多例確診患者,我們最需要防護服的時候,他們二話不說送來了,現在應該我們幫助他們了!」一個包括菜鳥、天貓超市、天貓國際等多方人員在內工作小組迅速成立,同樣是24小時之內,物資裝車出發。
「能夠參與這兩次意義重大的醫療物資運送,我們感覺很自豪。」李敏說。
在回贈日本100萬隻口罩的消息發出後,馬雲也更新了自己的微博:
這條微博獲得了
網友們的點讚
青山一道,同擔風雨。此時,100萬隻口罩已經在等待明天凌晨飛往日本的CK253航班。
延伸閱讀:
日本捐贈物資上的刷屏詩句多出自華人創意,背後有更深層次的文化認同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又刷屏……連日來,日本援助中國抗疫物資上的古詩詞火了。就此話題,記者採訪到《人民中國》雜誌社總編輯、日本文化研究專家王眾一。他一直致力於研究國際傳播、大眾文化、翻譯學實踐與理論等,對中日文化交流史有較多關注,近年嘗試以漢俳形式漢譯日本俳句、川柳,並從事漢俳創作。
刷屏詩句多出自華人創意
「在疫情中接到來自異國的問候,大家都覺得很溫暖,特別是用中國傳統詩句的形式,讓我們覺得格外暖心。」長期從事對日報導與交流工作的王眾一注意到,這幾天自己的朋友圈也被這些優美感人的詩句刷屏了,「但很多人只看到了箱子上的詩句,並沒有細究詩句的來源。」
事實上,隨著這些圖片的廣泛傳播,已經有媒體調查發現,這些詩詞文案幾乎都是中國人想出來的。比如,「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出現在NPO法人仁心會聯合日本湖北總商會等四家機構的捐贈箱上。NPO法人仁心會是一家在日華人公益組織,「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句詩,則是由一位在日本讀博的留學生提議使用的。
在日本舞鶴市馳援大連的物資上,每個箱子外面都貼了一句詩:「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此詩出自王昌齡的《送柴侍御》,據《京都新聞》報導,建議挑選這兩句詩的,是在舞鶴市政府工作、來自大連的國際交流員曲振波。
「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在日本富山縣給遼寧省的馳援物資上,貼有這首中文小詩。它是由富山縣經貿聯絡官孫肖原創的。孫肖在接受環球網採訪時透露,為了創作這首小詩,她還在微信上請教了兩位高中時期同樣愛好文學的閨蜜,儘管現在三人分散在日本、紐西蘭和英國三地,但大家一起想了很多方案,最終敲定了現在的版本,「我們都在中國出生長大,接受教育,後來學習不同的語種,定居海外。沒想到,代表中國文化的詩句今日以這種方式回到祖國,文化的傳播軌跡非常神奇。」
當然,這些承載著友誼和祝福的詩句,無論出自何人之筆,都同樣體現了日本援助機構的一份真情和用心。王眾一認為,這也是中日民間友好交流的體現,「現在中日交流非常密切,日本有孔子學院,也有很多中國人在日本留學、工作,活躍在日本社會的方方面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這次援助武漢的行動,是中日互動合作的結果,我們應該引以為豪。」
「投之以熊貓,報我以口罩」
日本援助詩句之所以在中國引起反響,除了文字的優美,也源於背後更深層次的文化認同。
「日本文化深受中華文明的巨大影響,所以他們選擇了一種能夠打動我們心弦的方式給我們鼓勁。」王眾一認為,當一方有難時,外界除了物質上的援助,精神支持也是能使人深受鼓舞的,「這是一種情感力量,是兩國民間友好的文化體現,也是命運共同體的體現。它提醒我們,今後在文化交流上,要多做這種努力,付出真情實感,才能真正共情。」用對方熟悉的文化形式去打動對方,王眾一就曾策划過這樣的現象級報導案例。2016年熊本發生地震時,《人民中國》策劃了一幅「熊貓給熊本熊送竹筍」的原創漫畫,體現來自中國的慰問。儘管當時中日關係還處在低潮,但兩隻憨態可掬的動物走到一起的形象,超越了中日關係中現實的隔閡,萌化了許多讀者。地震發生第二天推出的這個動漫形象,也引發了網絡上大量的模仿,有在日華人媒體報導時,用中文和日文分別寫道:「大家都是『熊』,大家都是『生命』。」
「投之以熊貓,報我以口罩。」王眾一笑稱,這可能就是文化的力量,「我們應該有足夠的文化自信,去開展這種文化交流。」「可以看到,當時兩國人民用漢字、漢詩做文化交流是沒有障礙的」,王眾一強調,這幾年傳統文化熱正在中國興起,「應該看到像《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都火了,中國年輕人學詩詞學傳統文化的風潮越來越盛行。」
來源:綜合錢江晚報、網友評論、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