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的容重、雜質、水分、不完善粒以及黴變粒指標是衡量玉米質量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指標,具有廣泛代表性和權威性。,根據GB 1353-2018 玉米質量標準要求,為大家講解下玉米收購、儲存、運輸、加工和銷售過程中檢測的指標。
1.玉米容重
(1)玉米容重作為定等的標準,代替了過去的出糧率,是反映玉米籽粒的飽滿程度,容重就是一升玉米的重量,容重越大質量越好,表示空癟的玉米少。以東北玉米為例,由於玉米生長環境不同,遼寧、吉林比黑龍江、內蒙的玉米容重高,說明了玉米容重存在地域性的差異。
(2)玉米容重等級:
一等玉米容重:≥720g/L
二等玉米容重:≥690g/L
三等玉米容重:≥660g/L
四等玉米容重:≥630g/L
五等玉米容重:≥600g/L
等外玉米容重:<600g/L
2. 玉米水分
玉米在儲存過程中,環境條件時刻影響著糧食籽粒的生理變化,如水分過高時,糧食容易發熱黴變,進而導致品質劣變。東北地區玉米收穫時水分在28%-38%之間,大多數是採用烘乾塔烘乾的方式快速降低到14.5%水分,容易造成籽粒空癟、容重偏低的情況。也有一部分採用晾乾方式,晾乾的玉米籽粒飽滿,容重高。華北玉米收穫時水分較低,幾乎全部採用自然晾乾方式進行降水。
3. 玉米雜質
東北玉米大多數都是採用烘乾塔烘乾,裝箱時也會進行除塵、篩選、去玉米皮,所以雜質較少,在0.5-1%之間,按照標準要求玉米雜質含量應當≤1%。
4. 玉米不完善粒
(1)玉米不完善粒指的是有缺陷或收到損傷有使用價值的玉米粒,包括蟲蝕粒、病斑粒、破損粒、生芽、生黴粒,熱損傷粒東北玉米在烘乾過程中,水分快速的下降,同時還有一些機械的操作,先烘乾、然後倉儲、篩選、裝箱、出庫等環節,會導致破碎粒增加。
(2)玉米不完善粒含量:
一等玉米:≤4%
二等玉米:≤6%
三等玉米:≤8%
四等玉米:≤10%
五等玉米:≤15%
5. 玉米黴變粒
收割後玉米保管儲存不善,極容易出現玉米生黴現象。儲存環境和儲藏技術的限制,無法嚴格按照標準進行儲存和通風,導致黴變粒的增多,按照標準要求玉米黴變粒的含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