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語大會》到《經典詠流傳》,央視綜藝為何連創高分奇蹟?

2021-02-21 影視口碑榜

影視口碑榜(微信ID:yingshikoubei):2018年大年初一便被央視綜藝《經典詠流傳》刷屏。這部主打為中國古詩詞譜曲並在當代廣為傳唱的節目,一經上映便迅速火爆螢屏,豆瓣評分達到了8.9分。

加上去年的《國家寶藏》、《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等大火的節目,近年來,央視綜藝獨樹一幟地深耕文化類綜藝節目,接連創造高分奇蹟,打造出了屬於自己的品牌節目,在喧囂的中國綜藝市場上像一股清流。

深耕文化類綜藝節目,獨樹一幟打造優秀原創綜藝

自從以《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省級衛視推出的競技類綜藝節目大火開始,央視綜藝節目明顯地沒有跟上這一波綜藝節目的發展趨勢。

但是從《中國成語大會》開始,央視綜藝獨樹一幟地深耕文化類綜藝節目,打造出屬於自己特色的綜藝節目發展之路。那麼,央視這些綜藝節目有哪些與眾不同的特點呢?

一是立足傳統優秀文化,節目原創、突出文化性。《歌手》、《奔跑吧》等當下大火的綜藝節目無一不是立足於競技類快綜藝,更多的側重節目的娛樂屬性,但這些綜藝節目大都是「舶來品」,將國外成熟的綜藝節目照搬進來,在大大縮短節目製作周期的同時,也面臨節目同質化嚴重、節目內容水土不服等問題。

而央視綜藝節目從《中國詩詞大會》到《經典詠流傳》,將節目的立足點放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詩詞等優秀文化;在節目製作上,立足於原創,突出節目的文化屬性;在節目形式上,弱化綜藝節目的競技屬性。因此,在這種選擇下,央視呈現給我們的是一檔檔兼具娛樂性和文化性的綜藝節目。

二是明星素人有機結合,專業與通俗兼收並蓄。央視綜藝節目很好地解決了綜藝節目中明星與素人、專業與通俗的關係。當下的綜藝節目,明星的分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節目的成功與否。

因此,拼明星資源成為許多綜藝節目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也有一些綜藝節目曾經試著將素人引入綜藝節目中,但總體效果來看不甚理想。《經典詠流傳》等綜藝節目則很好地處理了明星與素人的關係,比如《經典詠流傳》中,除了邀請明星之外,還邀請素人參加到節目中。

支教老師梁俊帶領山區孩子們演唱《苔》,歌聲質樸無華,卻如天籟之音,唱哭了庾澄慶和曾寶儀,更唱到了億萬觀眾心裡。《國家寶藏》中,國寶守護者不僅有明星還有普通志願者。

另外,作為文化類綜藝節目,處理好專業化與通俗化的關係也很重要,《國家寶藏》中的博物館長、《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中的康震、王黎光等專家學者對作品進行的解讀,很好地處理了專業與通俗之間的關係。

三是差異化立意,創新傳播方式,打破傳播壁壘。文化類綜藝節目一直是綜藝市場上的小眾節目,主打文化類的央視綜藝採取差異化立意重新包裝文化類節目,讓看似沒有生機的文化在綜藝節目活起來。

無論是古詩詞,還是文物中蘊含的古代文明,在當下社會中都屬於小眾的範疇,但《中國詩詞大會》中競技方式的設定,《國家寶藏》中採取真人秀的形式對文物故事的重新演繹,都讓這些看似遙遠的文化充滿了現代性的認知。

傳播方式上,新媒體的運用,年輕人流行文化的引入,打破了文化類節目受眾人群的壁壘,吸引到更多的年輕人。

優勢無法比擬,本土化綜藝發展之路獨樹一幟

央視綜藝的這些特點,成功地吸引了大批的觀眾,這也為近年來在綜藝市場上「棋失先招」的央視扳回一局。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大部分綜藝節目從業者並非沒有看到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價值,也不是缺少製作團隊和資本,但為何央視偏偏能夠這麼做,而且頻頻創造高分奇蹟呢?

一是國家政策鼓勵原創,節目得到國家主流價值觀的支持。央視綜藝在重新煥發生機,這一方面與政策的紅利有關。

這兩年,國家對綜藝節目的管控日益收緊,廣電總局等政府部門大力倡導文化、科技、公益等類型的節目,對節目的原創性有了硬性的要求。而對於央視這個國家電視臺來說,其在這些類型的節目上有比省級衛視更長時間的積累、更多的經驗和更主動的擔當。

因此當這些節目開始「被迫」大量出現面對觀眾時,央視的優勢開始顯露出來。另外,立足於傳統優秀文化,在當前國家大力提倡文化自信,五千年文明歷史的我們的傳統優秀文化便承擔起了增強文化自信的作用。

二是央視所具有的制度優勢是其他電視臺無法比擬的。央視背後是國家的大力支持,可擔負起文化類綜藝節目製作周期長、節目效果見效慢的問題。

同時,作為官方電視臺,央視平臺足夠大,能夠撬動足夠多的明星資源和資本。在製作這些類型節目時,央視能夠獲得很多國家級政府部門和機構的支持,可以藉助國家平臺的光環以不那麼貴的價格請來明星,甚至可以請到花大價錢都請不來的嘉賓。

當這些優勢配上文化、科技、公益等傳遞主流價值的節目類型時,更是如虎添翼。而央視也越來越熟稔地懂得如何去運用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

三是滿足當前觀眾文化需求高漲的現實,綜藝的娛樂屬性轉向文化屬性。當前大批的綜藝節目定位於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上,滿足觀眾的娛樂屬性,這就導致大量同質化的節目出現,但是隨著生活水平、物質文化追求逐漸提升,人們對娛樂活動需求也有了質的飛躍。

觀眾不再滿足於簡單提供刺激感、快感的綜藝節目,而是對具有文化內涵、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的高品質綜藝節目有了更高的追求,綜藝節目製作方和受眾方之間在產品需求上就出現了供求配置的錯位。

因此,像《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綜藝節目在開播後迅速走紅並且好評如潮。

四是「內容為王」仍是綜藝節目安身立命的黃金法則。在當前信息爆炸、內容過剩的時代,優質內容更顯稀缺。近年來,綜藝節目市場的空前繁榮,也帶來了很大程度上的市場泡沫,綜藝節目扎堆、節目質量粗製濫造、內容照搬照抄、同質化嚴重是普遍存在的問題。

從《中國詩詞大會》到《經典詠流傳》立足於傳統文化,深度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這就為節目提供了身後的內容基礎,同時又能夠緊密結合時代發展的新趨勢,從某種程度上說,央視綜藝開創了文化類綜藝節目的一個新時代。

立足於傳統優秀文化,又能與時俱進、創新形式,央視已經探索出了一條兼收並蓄、講究平衡的綜藝創新之路,因此,屢創奇蹟、贏得高分就在情理之中了。

合作微信:13301180572  QQ:350785431  

相關焦點

  • 《經典詠流傳3》《中國詩詞大會5》接連回歸
    信息時報訊(記者 蔡慕嘉)近年來,央視推出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屢屢在觀眾口碑中拿下高分。新春期間,其中兩檔頗具人氣和好評的節目也都迎來新一季的回歸。第三季《經典詠流傳》大年初二首播,而第五季《中國詩詞大會》大年初四也與觀眾見面了。網友紛紛表示,「這個春節,精神食糧有了!」
  • 《經典詠流傳》:歌以詠志,樂以抒懷
    2018年大年初一至初三,由央視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連續三天在綜合頻道播出。這檔「和詩以歌」節目,開播次日以9.3的豆瓣評分創文化節目新高為央視迎來了戊戌年的「開門紅」,並在今年兩會上引發關注。擔任《經典詠流傳》鑑賞團成員之一的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提出「將《經典詠流傳》式的美育教育推廣到基層和全民」的提案。
  • 《經典詠流傳》第三季高分開播
    原標題:《經典詠流傳》第三季高分開播 作為央視打造的高品質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第三季在春節期間與觀眾見面。在前兩季均獲得超過8分高口碑的情況下,第三季節目一開播就衝到了9.2的高分,成為開年首檔9分國產綜藝。
  • 《經典詠流傳》第三季高分開播 戰「疫」詠志激活「經典」
    《經典詠流傳》第三季高分開播戰「疫」詠志激活「經典」讓這檔節目成為開年首部超9分綜藝文以載道,歌以詠志。作為央視打造的高品質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第三季在春節期間與觀眾見面。在前兩季均獲得超過8分高口碑的情況下,第三季節目一開播就衝到了9.2的高分,成為開年首檔9分國產綜藝。第三季《經典詠流傳》繼續由撒貝寧擔任主持人,康震、廖昌永、朱丹擔任鑑賞團成員,節目依舊邀請明星或音樂家「和詩以歌」,將古詩詞和部分近代詩詞配以現代流行音樂,帶領觀眾在一眾唱作歌手的演繹中領略詩詞之美、發現傳統文化深層價值。
  • 【藝術經緯】文化綜藝《經典詠流傳》用流行音符展示文化自信
    其實,除了《經典詠流傳》外,還有不少歌曲的歌詞源於古詩詞,不少觀眾認為,在歌唱中學詩詞、背詩詞,或是經典最合適的傳承方式之一。新一季《中國詩詞大會》 亮點紛呈記者獲悉,第三季《中國詩詞大會》已經錄製完成,即將跟觀眾見面。
  • CCTVboys出道,那英肖戰再合體,《經典詠流傳》贏在何處?
    《經典詠流傳》是一檔央視力作,這個節目的初衷是用「和詩以歌」的方式將傳統詩詞經典與現代流行音樂相融合,自然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來了解、學習、傳播中華詩詞文化。第三季的主持人依然是我們的「芳心縱火犯」撒貝寧,邀請康震、廖昌永、朱丹擔任鑑賞團成員。
  • 《中國詩詞大會3》「悄無聲息」,文化類綜藝的生命力該如何延續?
    《中國詩詞大會》系列於2016年首播,是央視繼《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中國成語大會》後出品的又一檔文化類綜藝節目。據官方介紹,本季聚焦「人生自有詩意」主題,延續了前兩季基本的賽制模式,並加入了新的比拼環節、強化多媒體在線互動等元素。
  • ...再次登錄央視 「川江號子」本周六亮相央視1套《經典詠流傳》
    父輩們的精神不能忘卻,歷史的聲音悠遠迴響,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持續「發光」……繼登錄央視《中國民歌大會》《記住鄉愁》等多檔節目之後,本周六(6月20日)晚上8:00,《印象武隆》將再次登錄央視,亮相CCTV-1《經典詠流傳》節目,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川江號子」傳承人、《印象武隆》主唱楊興勇將與知名歌手譚維維搭檔
  • 打造中國文化的有聲名片 《經典詠流傳》讓文化節目從高原邁向高峰
    央視綜合頻道作為國家電視臺的旗艦頻道,不但是新聞傳播的主陣地,也是先鋒文化、主流文化傳播的主陣地。進入2018年之後,央視文化能量繼續爆發,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和詩以歌,以「當下經典創造未來經典」的新穎形式,展示了創新文化、引領新文化的卓越能力。
  • 星光獎、白玉蘭、亞廣聯,《經典詠流傳》成唯一囊括三項大獎的電視綜藝節目
    至此,《經典詠流傳》成為唯一一檔囊括星光、白玉蘭、亞廣聯三項大獎的電視綜藝節目。第一季,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作為前行方向;第二季,發掘經典的當下價值,讓傳統文化從流傳走向流行;第三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中進行無愧於時代的文藝創造。堅守初心,《經典詠流傳》打造出了一張中國電視文化節目響亮的名片,成為中國原創品牌節目的標杆。
  • 指尖綜藝榜|《經典詠流傳》為文化傳承尋找到新落腳點
    平臺名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指尖綜藝榜:《經典詠流傳》—2018年度最具移動影響力創新綜藝上榜理由:《經典詠流傳》集結音樂文化力量,通過「和詩以歌」的原創形式將傳統詩詞與現代音樂相融合,讓中華文化經典在新時代再度流行,體現出國家電視臺的創新力和引領力。
  • 經典詠流傳歌曲:胡德夫登央視《經典詠流傳》 彈唱《牛背上的小孩·回鄉偶書》
    經典詠流傳歌曲:每天更新,免費關注!弘揚國學,傳遞正能量!讓經典永遠流傳下去。
  • 《經典詠流傳》再摘三獎,2019中國綜藝峰會致敬匠心
    進行「中國綜藝峰會匠心盛典」表彰活動。央視綜合頻道副總監許文廣說:「《經典詠流傳》創作的理念是先要走進我們的內心,才有可能從流傳走向流行。那麼怎麼走向自己的內心?文明如水,潤物無聲,經典也像水一樣,經典要走進我們當下,走到生活當中,重新成為源頭活水,體現出經典的當下價值。」
  • 不愧是央視!不朽的傳奇《經典詠流傳》,五千年歷史,三千年詩韻
    說起國產綜藝,一個尷尬的標籤一直未能擺脫,就是「抄」。眾所周知,國產綜藝之所以迎來黃金時代,與早期那幾檔「抄襲」韓國綜藝的熱門節目分不開關係。即使在國綜逐漸上了軌道之後,依然是「翻拍」和抄襲不斷。不過在綜藝這方面,「國家隊」卻一直很穩,既有自己的創意,也有不錯的口碑,比如《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這些央視出品的綜藝。《經典詠流傳》也是這樣,節目用「和詩以歌」的方式,將我國的經典古詩詞,以現代流行音樂的方式再度詮釋。古代詩歌本就具有一部分音樂作用,而《經典詠流傳》讓詩詞再度回歸音樂,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復古創意」。
  • 康震老師在《詩詞大會》上展示畫技,在《經典詠流傳》展示什麼呢
    喜歡看《中國詩詞大會》的人都知道,康震老師作為點評嘉賓,說起故事來經常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而且跟其他嘉賓不太一樣,就是節目裡的「擂主爭霸賽」前三道題目,全部都是由康震老師現場作畫,然後給關鍵字讓選手猜詩詞的。
  • 《經典詠流傳》康震點評吸粉無數
    作為《中國詩詞大會》和《經典詠流傳》的嘉賓,康震的點評已經成了很多觀眾追節目的重要原因,甚至有不少學生粉絲的「追星方式」,就是立志「考上北師大研究生」,成為他的學生。  給《中國詩詞大會》作畫  登上央視舞臺讓康震火了,他滿溢的才華再也「擋不住」了。《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現場,他作畫助力「看畫猜詩」環節。
  • 那英肖戰炸裂開場《青花郎經典詠流傳》新春巨獻 用經典致敬經典
    1月26日,大年初二,中央電視臺大型文化音樂節目《青花郎經典詠流傳》亮相CCTV-1晚8黃金檔,連續兩晚霸屏央視,為全國觀眾獻上一場中華傳統文化的饕餮盛宴。開播第一期,便火爆全國拿下了2.63%的實時收視率,兩期過後一度躍升至微博熱搜榜第三位,話題閱讀討論量超5億,愛奇藝、優酷、騰訊三大平臺點擊量超千萬,伴全國觀眾徜徉在經典文化的無限魅力之中。據悉,《青花郎經典詠流傳》一共11期,第三期定檔於2月15日,此後將於每周六晚八點在CCTV-1黃金檔播出,節目一直持續到4月份。
  • 《經典詠流傳3》火了,以9分高評上熱門,有多少人從第一季開追
    《經典詠流傳》小編等了太久才看到最新一期,網絡上關於這檔節目的話題不斷,早有超級粉絲持續催更,可見節目有多火。果然眾望所歸,《經典詠流傳3》在前兩季均高口碑的基礎上,本季達到9.2高分,成為開年首檔9分國產綜藝節目。 《經典詠流傳3》撒貝寧任主持人,康震、廖昌永、朱丹出任嘉賓。
  • 經典詠流傳歌曲:《經典詠流傳》9首好聽情歌,總有一首適合你,果斷收藏!
    經典詠流傳歌曲:每天更新,免費關注!弘揚國學,傳遞正能量!讓經典永遠流傳下去。
  • 《青花郎·經典詠流傳》回歸,網友:終於等到你!
    暫停4個月之後,6月25日,中國傳統佳節端午節,《青花郎·經典詠流傳》復播,繼續給觀眾帶來高品質的音樂享受。不少網友感慨:「終於等到你」。作為央視王牌文化類節目,《青花郎·經典詠流傳》以流行形式傳播傳統文化,用「和詩以歌」的方式,將我國的經典古詩詞,以現代流行音樂的方式再度詮釋。藉助這種全新方式,可以更好地提起青年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重視,能更好地傳承我們的古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