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8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指南》雜誌、傳媒內參聯合舉辦,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指導的「第三屆指尖移動影響力高峰論壇暨指尖綜藝榜·指尖劇集榜·指尖融媒榜發布會」圓滿結束。
作為此次「第三屆指尖移動影響力·綜藝榜」高峰論壇的官方微信平臺,未來一段時間,「指尖綜藝榜」將會陸續為大家帶來優秀綜藝案例或專訪內容,以期對整個行業有所增益和啟發。
平臺名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指尖綜藝榜:《經典詠流傳》—2018年度最具移動影響力創新綜藝
上榜理由:《經典詠流傳》集結音樂文化力量,通過「和詩以歌」的原創形式將傳統詩詞與現代音樂相融合,讓中華文化經典在新時代再度流行,體現出國家電視臺的創新力和引領力。
基本信息:《經典詠流傳》邀請經典傳唱人用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重新演唱經典詩詞,帶領觀眾在一眾唱作歌手的演繹中領略詩詞之美。
受採訪人:許文廣(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副總監,《經典詠流傳》總策劃)
田梅(《經典詠流傳》製片人兼總導演)
「門檻恰恰反過來決定了這檔節目的核心競爭力。」
---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副總監,《經典詠流傳》總策劃許文廣
「只要站在這個舞臺上,你就是文化傳承的表達者。」
---《經典詠流傳》製片人兼總導演田梅
文化傳承有「傳」有「承」
詩詞要與當下情感產生共鳴
《電視指南》:《經典詠流傳》有哪幾個環節?哪部分收視曲線最高?原因是什麼?
田梅:節目由6個環節構成,分別是詩詞朗讀、嘉賓上場、嘉賓演唱、訪談環節、鑑賞環節、嘉賓籤字儀式。收視曲線最高的應該是演唱環節、訪談環節和鑑賞環節,這幾個環節既能讓受眾欣賞到震撼人心的音樂,又能讓大家知道創作背後的故事,加上康震老師對於詩詞的深度解讀,可以說是一氣呵成,滿足了受眾的各種需求,其他環節雖然沒有這些環節收視曲線高,但是在我看來也是缺一不可,相輔相承的。
《電視指南》:節目為什麼放棄對抗賽制?
田梅:因為《經典詠流傳》不是一檔簡單的音樂節目,可以用比賽的手段來壓制人性真實的一面。《經典詠流傳》這檔節目不同,我們定位它是一檔文化節目,只要站在這個舞臺上,你就是文化傳承的表達者,所以我們不覺得放棄賽制是一件多麼遺憾的事情,這正是我們所要的。
《電視指南》:《經典詠流傳》第二季會在哪些方面做調整?
許文廣:十九大上,習總書記專門提到要體現傳統文化的當下價值,所以《經典詠流傳》在對經典詩詞的選擇和挖掘上不光考慮文學角度,還要看這些詩詞在當下是否依然能夠跟中國人的情感產生共鳴,讓人感受到它的價值和力量感,這是在立意上的變化。
田梅:第一季節目強調詩、歌、人三者統一,今年我們可能會改變順序,強調詩、人、歌,讓大家對詩有基本了解後再去聽歌,會更舒服一些。詩詞範圍上我們也做了一些拓展,以古典詩詞為核心,適當加入近現代、國外的經典詩歌。
門檻決定核心競爭力
文化節目需重視新媒體傳播
《電視指南》:如何看待文化節目叫好不叫座的問題?
許文廣:我覺得文化節目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到獨特的支點,或者是獨特的維度,比如《經典詠流傳》和詩以歌的方式,就是節目的核心競爭點,同時我覺得節目應該有一定的門檻和難度,比如做《經典詠流傳》難度很大,甚至有很多人提醒過節目的門檻很高,但是我們覺得門檻恰恰反過來決定了這檔節目的核心競爭力,因為別人知難而退反而給了我們創作空間。
田梅:因為電視受眾年齡普遍偏大,對他們來說文化類節目確實比較高冷,但《朗讀者》《經典詠流傳》的新媒體號召力可能遠遠大於電視,所以我們建立了龐大的新媒體隊伍,針對不同渠道,做不同的內容進行傳播。
《電視指南》:「以播出為核心」轉向「以傳播為核心」,新一季節目中會如何落實?
許文廣:過去我們所說的全媒體傳播是電視播出以後,把內容加工或者分解成幾種不同的類型,我們去年總結了1+N的方式。
但電視應該是全媒體傳播的一部分,所以今年我們在模式的設計上、電視形態的設計中就要考慮到全媒體的元素,就是讓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成為傳播的一部分。這一點我們還在研發和設計的過程中,未來可能會成為這一季的升級方向。
《電視指南》:製作了《朗讀者》和《經典詠流傳》兩檔現象級文化節目,有什麼經驗可以分享?
田梅:我在電視行業做了二十多年,自己會有一個預判,什麼項目該做,什麼項目不該做,這是一個方面,最主要的是我一直喜歡在一線崗位幹活,這就意味著你必須要了解周邊都在做什麼,所以我覺得自己一直沒有掉隊,不斷學習可能就會成長得好一點。我很敬畏自己在做的事情,一直是小心翼翼地在做,把事情做好才是第一位的。其實,不要為了經驗而經驗,有時候跟別人聊天很反感別人說我曾經做過什麼,我看重未來我想做什麼。
《電視指南》:央視很多文化節目的明星陣容都很強大,你覺得明星是文化節目傳播的必備要素嗎?
許文廣:以第一季《經典詠流傳》中比較有傳播度的個案來說,其實明星知名度的高低和節目的傳播沒有直接最相關的關係,比如陳彼得先生已經沒有他在80年代那麼高的知名度了,但是他現場演唱的《青玉案·元夕》卻是傳播最好的節目之一。所以我覺得嘉賓投入程度的高低、真誠度,以及我們強調的人、詩和歌三者的統一性,才是傳播的最核心賣點。
《電視指南》:你希望央視出品的節目具備哪些特質或者為大家帶來哪些影響?
許文廣:其實節目製作過程中並沒有考慮一定要具備什麼樣的央視屬性,但是我們做節目還是有一種使命感的,就是站在國家平臺上應該做一檔什麼樣的文化節目的使命感。過去我經常跟大家說,我們有時候低估了平臺本身給創作帶來的獨特價值和觀眾對它的期待,當我們創作的節目跟觀眾期待相吻合的時候,就會帶來巨大的傳播效應,這也給我們帶來了強烈的使命感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