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綜藝榜|《經典詠流傳》為文化傳承尋找到新落腳點

2021-02-21 指尖節目榜

2018年12月18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指南》雜誌、傳媒內參聯合舉辦,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指導的「第三屆指尖移動影響力高峰論壇暨指尖綜藝榜·指尖劇集榜·指尖融媒榜發布會」圓滿結束。

 

作為此次「第三屆指尖移動影響力·綜藝榜」高峰論壇的官方微信平臺,未來一段時間,「指尖綜藝榜」將會陸續為大家帶來優秀綜藝案例或專訪內容,以期對整個行業有所增益和啟發。

平臺名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指尖綜藝榜:《經典詠流傳》—2018年度最具移動影響力創新綜藝

上榜理由:《經典詠流傳》集結音樂文化力量,通過「和詩以歌」的原創形式將傳統詩詞與現代音樂相融合,讓中華文化經典在新時代再度流行,體現出國家電視臺的創新力和引領力。

基本信息:《經典詠流傳》邀請經典傳唱人用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重新演唱經典詩詞,帶領觀眾在一眾唱作歌手的演繹中領略詩詞之美。

受採訪人:許文廣(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副總監,《經典詠流傳》總策劃)

 田梅(《經典詠流傳》製片人兼總導演)

「門檻恰恰反過來決定了這檔節目的核心競爭力。」

---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副總監,《經典詠流傳》總策劃許文廣

「只要站在這個舞臺上,你就是文化傳承的表達者。」

---《經典詠流傳》製片人兼總導演田梅

 

文化傳承有「傳」有「承」

詩詞要與當下情感產生共鳴

《電視指南》:《經典詠流傳》有哪幾個環節?哪部分收視曲線最高?原因是什麼?

田梅:節目由6個環節構成,分別是詩詞朗讀、嘉賓上場、嘉賓演唱、訪談環節、鑑賞環節、嘉賓籤字儀式。收視曲線最高的應該是演唱環節、訪談環節和鑑賞環節,這幾個環節既能讓受眾欣賞到震撼人心的音樂,又能讓大家知道創作背後的故事,加上康震老師對於詩詞的深度解讀,可以說是一氣呵成,滿足了受眾的各種需求,其他環節雖然沒有這些環節收視曲線高,但是在我看來也是缺一不可,相輔相承的。

《電視指南》:節目為什麼放棄對抗賽制?

田梅:因為《經典詠流傳》不是一檔簡單的音樂節目,可以用比賽的手段來壓制人性真實的一面。《經典詠流傳》這檔節目不同,我們定位它是一檔文化節目,只要站在這個舞臺上,你就是文化傳承的表達者,所以我們不覺得放棄賽制是一件多麼遺憾的事情,這正是我們所要的。


《電視指南》:《經典詠流傳》第二季會在哪些方面做調整?

 

許文廣:十九大上,習總書記專門提到要體現傳統文化的當下價值,所以《經典詠流傳》在對經典詩詞的選擇和挖掘上不光考慮文學角度,還要看這些詩詞在當下是否依然能夠跟中國人的情感產生共鳴,讓人感受到它的價值和力量感,這是在立意上的變化。

田梅:第一季節目強調詩、歌、人三者統一,今年我們可能會改變順序,強調詩、人、歌,讓大家對詩有基本了解後再去聽歌,會更舒服一些。詩詞範圍上我們也做了一些拓展,以古典詩詞為核心,適當加入近現代、國外的經典詩歌。

門檻決定核心競爭力

文化節目需重視新媒體傳播

《電視指南》:如何看待文化節目叫好不叫座的問題?

許文廣:我覺得文化節目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到獨特的支點,或者是獨特的維度,比如《經典詠流傳》和詩以歌的方式,就是節目的核心競爭點,同時我覺得節目應該有一定的門檻和難度,比如做《經典詠流傳》難度很大,甚至有很多人提醒過節目的門檻很高,但是我們覺得門檻恰恰反過來決定了這檔節目的核心競爭力,因為別人知難而退反而給了我們創作空間。

田梅:因為電視受眾年齡普遍偏大,對他們來說文化類節目確實比較高冷,但《朗讀者》《經典詠流傳》的新媒體號召力可能遠遠大於電視,所以我們建立了龐大的新媒體隊伍,針對不同渠道,做不同的內容進行傳播。

《電視指南》:「以播出為核心」轉向「以傳播為核心」,新一季節目中會如何落實?

許文廣:過去我們所說的全媒體傳播是電視播出以後,把內容加工或者分解成幾種不同的類型,我們去年總結了1+N的方式。

但電視應該是全媒體傳播的一部分,所以今年我們在模式的設計上、電視形態的設計中就要考慮到全媒體的元素,就是讓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成為傳播的一部分。這一點我們還在研發和設計的過程中,未來可能會成為這一季的升級方向。

《電視指南》:製作了《朗讀者》和《經典詠流傳》兩檔現象級文化節目,有什麼經驗可以分享?

田梅:我在電視行業做了二十多年,自己會有一個預判,什麼項目該做,什麼項目不該做,這是一個方面,最主要的是我一直喜歡在一線崗位幹活,這就意味著你必須要了解周邊都在做什麼,所以我覺得自己一直沒有掉隊,不斷學習可能就會成長得好一點。我很敬畏自己在做的事情,一直是小心翼翼地在做,把事情做好才是第一位的。其實,不要為了經驗而經驗,有時候跟別人聊天很反感別人說我曾經做過什麼,我看重未來我想做什麼。


《電視指南》:央視很多文化節目的明星陣容都很強大,你覺得明星是文化節目傳播的必備要素嗎?

許文廣:以第一季《經典詠流傳》中比較有傳播度的個案來說,其實明星知名度的高低和節目的傳播沒有直接最相關的關係,比如陳彼得先生已經沒有他在80年代那麼高的知名度了,但是他現場演唱的《青玉案·元夕》卻是傳播最好的節目之一。所以我覺得嘉賓投入程度的高低、真誠度,以及我們強調的人、詩和歌三者的統一性,才是傳播的最核心賣點。

《電視指南》:你希望央視出品的節目具備哪些特質或者為大家帶來哪些影響?

許文廣:其實節目製作過程中並沒有考慮一定要具備什麼樣的央視屬性,但是我們做節目還是有一種使命感的,就是站在國家平臺上應該做一檔什麼樣的文化節目的使命感。過去我經常跟大家說,我們有時候低估了平臺本身給創作帶來的獨特價值和觀眾對它的期待,當我們創作的節目跟觀眾期待相吻合的時候,就會帶來巨大的傳播效應,這也給我們帶來了強烈的使命感和信心。

相關焦點

  • 【藝術經緯】文化綜藝《經典詠流傳》用流行音符展示文化自信
    觀眾點讚「有效幫助孩子學詩詞背詩詞」《經典詠流傳》播出後,在各大音樂平臺全線霸榜。不僅播放數據表現亮眼,《經典詠流傳》中的歌曲還喚起網友內心的詩意,感受到百千年前詩人的胸中丘壑。許文廣介紹,《經典詠流傳》歷時一年多策劃籌備,是為了尋找央視文化節目新的破局,這種破局不只在於電視節目形式的創新,更重要的是節目立意的新突破。節目中最打動他的詩歌是由一位支教老師和大山裡的孩子們演唱的《苔》,也令現場許多觀眾感動落淚。節目在春節期間播出,當晚可能會有超過1000萬的中國人記住《苔》。
  • 本周國內口碑綜藝榜第一!《經典詠流傳》第三季讓世界愛上中國經典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打造,青花郎獨家冠名的大型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第三季,自開播以來就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豆瓣評分達9.1分。
  • 超越詩樂,《經典詠流傳》美育背後的文化創新與傳承
    深度閱讀指南:主題曲「吟一首詩看千年經典惹人戀,歌一闋詞讓盪氣迴腸詠流傳。」《經典詠流傳》意味著很長時間,當主持人撒貝寧和三名欣賞小組成員在節目第二季結尾再次演唱這首歌時,中國式的審美震撼縈繞在觀眾心中。
  • 《經典詠流傳》:和詩以歌或是傳承經典最合適方式
    其實,除了《經典詠流傳》(配圖為海報)外,還有不少歌曲的歌詞源於古詩詞,不少觀眾認為,在歌唱中學詩詞、背詩詞,或是經典最合適的傳承方式之一。   知多D   記者獲悉,第三季《中國詩詞大會》已經錄製完成,即將跟觀眾見面。   去年,《中國詩詞大會》火爆全國,據統計,首輪播出,央視綜合頻道、科教頻道,兩套節目收看人數累計11.63億人次。
  • 那英肖戰炸裂開場《青花郎經典詠流傳》新春巨獻 用經典致敬經典
    1月26日,大年初二,中央電視臺大型文化音樂節目《青花郎經典詠流傳》亮相CCTV-1晚8黃金檔,連續兩晚霸屏央視,為全國觀眾獻上一場中華傳統文化的饕餮盛宴。開播第一期,便火爆全國拿下了2.63%的實時收視率,兩期過後一度躍升至微博熱搜榜第三位,話題閱讀討論量超5億,愛奇藝、優酷、騰訊三大平臺點擊量超千萬,伴全國觀眾徜徉在經典文化的無限魅力之中。據悉,《青花郎經典詠流傳》一共11期,第三期定檔於2月15日,此後將於每周六晚八點在CCTV-1黃金檔播出,節目一直持續到4月份。
  • 打造中國文化的有聲名片 《經典詠流傳》讓文化節目從高原邁向高峰
    央視綜合頻道作為國家電視臺的旗艦頻道,不但是新聞傳播的主陣地,也是先鋒文化、主流文化傳播的主陣地。進入2018年之後,央視文化能量繼續爆發,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和詩以歌,以「當下經典創造未來經典」的新穎形式,展示了創新文化、引領新文化的卓越能力。
  • 歡樂谷亮相《經典詠流傳》,民族品牌助力中國文化傳承與創新
    近日,華僑城集團攜旗下子品牌「歡樂谷」亮相大型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第三季,該節目正在央視一套熱播。節目中,撒貝寧、那英、莫文蔚、鳳凰傳奇、王源等一眾知名藝人紛紛「登臺獻藝」,以一場場中華傳統文化的饕餮盛宴,為全國觀眾帶去高品質的視聽歡樂享受。
  • 《經典詠流傳》:歌以詠志,樂以抒懷
    2018年大年初一至初三,由央視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連續三天在綜合頻道播出。這檔「和詩以歌」節目,開播次日以9.3的豆瓣評分創文化節目新高為央視迎來了戊戌年的「開門紅」,並在今年兩會上引發關注。擔任《經典詠流傳》鑑賞團成員之一的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提出「將《經典詠流傳》式的美育教育推廣到基層和全民」的提案。
  • 《經典詠流傳》:讓傳統文化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
    這檔節目不是對詩詞文化的淺層沿用,而是通過重訪經典、再造經典,「在創新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深層地喚起了大家發自內心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讓傳統文化煥發光彩。01彰顯使命感、責任感,原創佳作飽蘸文化深情2020年推出的第三季《經典詠流傳》秉持立足當下的創作原則,從《嶽陽樓記》到《和你在一起》,再到《守護》,戰疫一線的「白衣戰士」們借千百年前的經典篇章,唱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唱出「豈曰無衣?
  • 星光獎、白玉蘭、亞廣聯,《經典詠流傳》成唯一囊括三項大獎的電視綜藝節目
    至此,《經典詠流傳》成為唯一一檔囊括星光、白玉蘭、亞廣聯三項大獎的電視綜藝節目。第一季,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作為前行方向;第二季,發掘經典的當下價值,讓傳統文化從流傳走向流行;第三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中進行無愧於時代的文藝創造。堅守初心,《經典詠流傳》打造出了一張中國電視文化節目響亮的名片,成為中國原創品牌節目的標杆。
  • 《經典詠流傳》再摘三獎,2019中國綜藝峰會致敬匠心
    古典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但在這一個飛速發展的快節奏時代,如何讓當代人喜愛和接受傳統詩詞,這是值得所有媒體人和出版人深思和探索的難題。央視綜合頻道副總監許文廣說:「《經典詠流傳》創作的理念是先要走進我們的內心,才有可能從流傳走向流行。那麼怎麼走向自己的內心?文明如水,潤物無聲,經典也像水一樣,經典要走進我們當下,走到生活當中,重新成為源頭活水,體現出經典的當下價值。」
  • 《經典詠流傳》重新開播收視力壓跑男,王源優秀成績被點名表揚
    近日廣電總局公布了近期影視作品的收視排行,中央電視臺自製綜藝《經典詠流傳》以1.120%的好成績奪得冠軍,打敗了浙江衛視好幾年的經典老牌綜藝《奔跑吧》王源演繹《讀山海經》《經典詠流傳》不僅有收視好成績更有好口碑。
  • 乘經典文化之風,破傳播之浪,《經典詠流傳3》打造多樣產品布局
    「相知無遠近,萬裡尚為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從先秦到唐宋再到現代,節目中的經典詩詞貫穿整個中華文化的脈絡,體現著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情感寄託和處世哲學。 文|溫刀留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和央視創造傳媒有限公司聯合製作推出的《經典詠流傳》第三季,於6月25日正式回歸。
  • CCTV綜藝《經典詠流傳》大型文化類音樂盛會節目錄製招觀眾
    《經典詠流傳》傳唱經典,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詩韻。我們的文化從未斷流。
  • 《中國成語大會》到《經典詠流傳》,央視綜藝為何連創高分奇蹟?
    而央視綜藝節目從《中國詩詞大會》到《經典詠流傳》,將節目的立足點放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詩詞等優秀文化;在節目製作上,立足於原創,突出節目的文化屬性;在節目形式上,弱化綜藝節目的競技屬性。因此,在這種選擇下,央視呈現給我們的是一檔檔兼具娛樂性和文化性的綜藝節目。
  • 和詩以歌,讓經典詠流傳
    近日,在《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一首全新創作的《湯顯祖遇見莎士比亞》讓《牡丹亭》和《羅密歐與朱麗葉》兩部經典煥發新生。節目嘉賓、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抑制不住興奮,「這不僅是東西方兩位文學家的相遇,也是漢語世界與英語世界的相遇、中西方文化的相遇」。
  • 不朽的傳奇《經典詠流傳》,五千年歷史,三千年詩韻
    不過在綜藝這方面,「國家隊」卻一直很穩,既有自己的創意,也有不錯的口碑,比如《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這些央視出品的綜藝。《經典詠流傳》也是這樣,節目用「和詩以歌」的方式,將我國的經典古詩詞,以現代流行音樂的方式再度詮釋。古代詩歌本就具有一部分音樂作用,而《經典詠流傳》讓詩詞再度回歸音樂,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復古創意」。
  • 《經典詠流傳》第三季是怎麼做到的?
    曾創造「全民音樂文化盛宴」的大型經典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於1月26日大年初二升級回歸。節目第三季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和央視創造傳媒有限公司聯合製作推出,在秉承前兩季「和詩以歌」的核心基礎上,進一步突破文化傳承與媒體融合的方式,深受年輕觀眾的喜愛。
  • 《經典詠流傳3》《中國詩詞大會5》接連回歸
    信息時報訊(記者 蔡慕嘉)近年來,央視推出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屢屢在觀眾口碑中拿下高分。新春期間,其中兩檔頗具人氣和好評的節目也都迎來新一季的回歸。第三季《經典詠流傳》大年初二首播,而第五季《中國詩詞大會》大年初四也與觀眾見面了。網友紛紛表示,「這個春節,精神食糧有了!」
  • 《經典詠流傳》——致敬英雄:「和詩以歌」擦亮英雄記憶
    《經典詠流傳》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打造的大型文化音樂節目,三季以來始終緊緊圍繞經典詩詞的旋律新編、歌曲演繹進行融合傳播,以現代的文藝呈現方式演繹經典,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遞向上向善的主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