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詩樂,《經典詠流傳》美育背後的文化創新與傳承

2020-12-27 楊好幾歲啊

深度閱讀指南:

主題曲「吟一首詩看千年經典惹人戀,歌一闋詞讓盪氣迴腸詠流傳。」《經典詠流傳》意味著很長時間,當主持人撒貝寧和三名欣賞小組成員在節目第二季結尾再次演唱這首歌時,中國式的審美震撼縈繞在觀眾心中。

經過一堂生動的詩歌音樂美育課,觀眾們突然發現中國文學的美已經把我們培養成了感性的、胸襟開闊的頂天立地人,「走在古城朱雀的小街,聽見太白唱醉的明月,這是杜甫贊過的春雨,王維的空山就在心裡。」詩歌故事、歷史故事和中國人故事早已相互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說,「任何一個時代的文藝,只有同國家和民族緊緊維繫、休戚與共,才能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如何保持密切聯繫?創新是關鍵。

《經典詠流傳》第二季不僅在模式和溝通上追求創新,還在理念上尋求突破,他屬於中國的美學,從宏大的視角和微觀的故事走向現代的普通人,從而挖掘和呈現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

浪漫主義詩歌的音樂表現了中華的情感美

當臺灣民歌胡德夫的父親在舞臺上彈鋼琴、演唱《回鄉偶書》時,觀眾不僅可以看到老先生11歲離開家鄉,後回到家鄉的故事;他還寫下了賀知章離家半生、86歲回家的故事。在「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背後,有離別的感覺、團圓的感覺和喜悅。

長期以來,「家」和「落葉歸根」對中華民族具有深遠的意義。只有家庭和睦,我們才能擁有萬事興;有了家庭和睦,治國才能安寧。詩人用樸素的或華麗來表達他們對家的依戀,就像現代人使用各種實時通訊軟體來與遠方的家人保持交流一樣,雖然我們的表情變了,但美麗的情感卻從未缺席。

當方錦龍琵琶和孫楠粗獷奔放的歌唱交織在一起時,只有《大風歌》和《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三句話合為一體,顯示了劉邦的英雄氣概。

劉邦是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先驅之一,為漢族的發展和中國的統一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知道打江山很難,而保持江山就更難了,這首詩留給我們的是先驅者在安全時刻的警覺,也揭示了中華民族、願景基因中為祖國統一與發展而進行的英勇鬥爭。

或者我們可以把目光轉向更近的時代,李叔同於寫的《送別》已經成為驪歌中的經典之作。當廈門六中合唱團學生再次演唱作品時,長亭,古道,草地,晚風,楊柳,長笛,夕陽,遠山將在觀眾面前展現告別的場景,直接到達觀眾最柔軟的部分。

浪漫的詩歌和悠揚的音樂讓觀眾再次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節奏美。《經典詠流傳》採用多種主題、朗誦、演唱、表演等多種表現形式,展現了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的個人情感和民族情感,他還描述了情感的美,意境的美,以及紮根於中國人血液中的深邃的家鄉和國家的感情。

傳統美學是以全媒體的形式跨時空傳承的

《經典詠流傳》通過使用頂級舞美和最新的媒體技術,不僅為觀眾創造了獨特的美的視覺體驗,而且將「和詩以歌」的節目形式發揮到極致,使古典美與現代美的相互交織、融為一體,讓觀眾重新認識屬於中國人的中國文化古典詩歌。

當「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穿著綠色衣服站在舞臺中央,反覆念叨著這些詼諧的句子時,她的眉毛和眼睛顯示出一種女孩般的快感。誰會想到,這位歌唱家對一百年前的詩人有如此狂熱的熱愛,從作品風格到待人處事方式都與李清照相提並論滔滔不絕。

時光隧道的開通似乎真的讓兩人在時空間進行了一次對話。作為一個女性,蔡琴太明白李清照感覺到這些詞,並試圖用自己的方式解釋新時期,這使得才華無拘無束。

藉助全息投影技術,鄧麗君跨越時光站在《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與11歲的小姑娘劉潤潼表演《但願人長久》。

在1983、鄧麗君發行了《淡淡幽情》專輯,他將流行音樂和中華古典詩歌結合起來,產生了「中華民族的聲音」演唱世界。當時,把古詩詞作為一個完整的記錄幾乎是史無前例的。這張專輯賣出了高達500萬張,在日本中被稱為「最夢幻的大碟」。

4歲移民到加拿大的劉潤潼雖然遠離祖國,但從鄧麗君的歌聲中仍能看到感受到的魅力。他們跨越時空的合唱,不僅實現了鄧麗君希冀傳播經典的願望,而且體現了中華兒女對中華詩歌的依戀,每一位會員都能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一點貢獻。

除了畫面上的視覺體驗,《經典詠流傳》延續了第一季和媒體跨屏互動的「1+N」傳播模式,推出了微博主題互動、在線活動發布、原創作品徵集、短視頻傳遞等一系列新媒體產品。同時,「讀詩成曲」在線互動小工具為觀眾提供隨時隨地體驗和演唱經典的機會,每首歌的跨屏互動人數不少於1000萬。

最吸引人的內容在最高效的平臺間傳播,實現超級文化節目的媒體整合創新。嘉賓和節目形式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鮮明的時代內涵和鮮明的時代色彩,也使古老文化充滿了活力。

無國界文學的相互學習與發展

源遠流長的中國詩歌不僅體現了中國人的精神內核,而且是文明相互學習的重要載體。中國優秀傳統文學的美正在以一種新的形式和新的敘述方式走出去,被世界上更多膚色、更多種族的人們所歌頌。

在節目的第一期中,可愛的兩姐妹幸福羅傑斯和小蜜蜂·羅傑斯將《聲律啟蒙》帶給中國觀眾。他們從小就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學,他們把中國文化視為源泉自己的精神力量,在古典文學中找到共同的情感。他們的父親、國際投資者和金融科學家吉姆羅傑斯認為21世紀屬於中國,我要求孩子們學習中文事實上我想給他們一把通往未來的鑰匙。

正如欣賞小組成員康震嘆息的那樣:「中國經典的魅力,絕不僅僅局限於它能帶給中國人『美』的享受,價值的傳承,它更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學和美學財富,是全人類共同情感的凝聚和升華。」

在第二期節目中,觀眾迎來了ChristineWelch(克麗絲叮),這位出生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西方女歌手有一顆中國的心。對她來說,學習中文不僅是一種興趣,也是意識和中文之間的聯繫。

當克麗絲叮帶著學習中文和嚮往對東方文化的熱情相繼前往北京和臺灣學習,她對中國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走上了中文流行歌曲之路。她在節目中的《夢蝶·一百萬個可能》表達了她對中國哲學中浪漫意境的理解和轉化。

《經典詠流傳》證明了文學美和精神美沒有語言,沒有國界。節目以廣泛的創作模式呈現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弘揚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生動詮釋。

無論是古代的《三字經》《遊子吟》還是當代的《你是人間四月天》《黃河大合唱》,《經典詠流傳》都以豐富的素材和多樣的形式創造了世界級的美的體驗,培養了觀眾對美的的追求和認同,讓每一位觀眾深刻認識到中國文化的重要性。

中華文明的悠久遺產是中國道路的深刻歷史和現實基礎。。幾千年來,中華文化的精神品格和價值追求支撐著中華民族的產生和傳承,他是並將成為我們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力量。事實上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一個很小的行動做到這一點,這也是我們目前應該做的努力。

努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發展,提煉和展示具有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是一項具有歷史使命和世界責任的宏偉任務。中央廣播電視臺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積極承擔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以培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初衷,打造中國式審美模式新時代,推動深度文化傳承與融合傳播相結合,以新穎的文化傳播方式改進中國軟實力。這樣一個成功的實踐值得觀眾呼籲《經典詠流傳》第二季。

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主流媒體宣傳年。多檔節目的成功實踐證明,作為國家平臺旗艦頻道和中國電視「第一頻道」頻道,正以民族氣質為核心,緊跟時代脈搏,為新時代樹立標杆,為守正創新書寫新註腳。

相關焦點

  • 《經典詠流傳》:歌以詠志,樂以抒懷
    2018年大年初一至初三,由央視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連續三天在綜合頻道播出。這檔「和詩以歌」節目,開播次日以9.3的豆瓣評分創文化節目新高為央視迎來了戊戌年的「開門紅」,並在今年兩會上引發關注。擔任《經典詠流傳》鑑賞團成員之一的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提出「將《經典詠流傳》式的美育教育推廣到基層和全民」的提案。
  • 兩會專訪 | 王黎光:推廣《經典詠流傳》式美學教育
    將對孩子進行的道德教育寓於美育之中,以美引善,使他們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潛移默化的薰陶,是當下中國美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年春節期間,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錄製播出了大型詩詞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和廣泛好評。擔任《經典詠流傳》鑑賞團成員之一的中國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院長王黎光也是參加今年兩會的全國政協委員。
  • 指尖綜藝榜|《經典詠流傳》為文化傳承尋找到新落腳點
    平臺名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指尖綜藝榜:《經典詠流傳》—2018年度最具移動影響力創新綜藝上榜理由:《經典詠流傳》集結音樂文化力量,通過「和詩以歌」的原創形式將傳統詩詞與現代音樂相融合,讓中華文化經典在新時代再度流行,體現出國家電視臺的創新力和引領力。
  • 《經典詠流傳》展現了每個時代每個人的詩樂不朽
    廈門六中合唱團第三次登上《經典詠流傳》,《魚戲蓮葉間》以阿卡貝拉形式呈現,在孩子們的天籟之音中,展示出一副秀美的江南風景畫卷。清朗的聲音,唯美的畫面,漢樂府經典詩詞的韻律之美被表現的淋漓盡致。許魏洲演繹的《沁園春·雪》在編曲上同樣進行了大膽創新,他先是以舒緩輕柔的聲音,將詩詞上闕中,對於祖國大好河山的逶迤多姿展現的淋漓盡致。
  • 歡樂谷亮相《經典詠流傳》,民族品牌助力中國文化傳承與創新
    近日,華僑城集團攜旗下子品牌「歡樂谷」亮相大型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第三季,該節目正在央視一套熱播。節目中,撒貝寧、那英、莫文蔚、鳳凰傳奇、王源等一眾知名藝人紛紛「登臺獻藝」,以一場場中華傳統文化的饕餮盛宴,為全國觀眾帶去高品質的視聽歡樂享受。
  • 《經典詠流傳》:和詩以歌或是傳承經典最合適方式
    撒貝寧(左)和王俊凱   最近,一檔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和詩以歌演繹經典名篇,廣受好評。其實,除了《經典詠流傳》(配圖為海報)外,還有不少歌曲的歌詞源於古詩詞,不少觀眾認為,在歌唱中學詩詞、背詩詞,或是經典最合適的傳承方式之一。   知多D   記者獲悉,第三季《中國詩詞大會》已經錄製完成,即將跟觀眾見面。   去年,《中國詩詞大會》火爆全國,據統計,首輪播出,央視綜合頻道、科教頻道,兩套節目收看人數累計11.63億人次。
  • 【藝術經緯】文化綜藝《經典詠流傳》用流行音符展示文化自信
    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不僅在做一檔電視節目,還在號召、動員和參與一個全民互動傳唱經典的文化行為。節目製片人、總導演王寧說,央視綜合頻道與央視創造傳媒共同組建的這支電視綜藝節目國家隊,從《挑戰不可能》《加油向未來》《歡樂中國人》到《經典詠流傳》,一直致力以最高標準和創新手段打造國民節目,傳播中國文化,傳遞中國價值。
  • 打造中國文化的有聲名片 《經典詠流傳》讓文化節目從高原邁向高峰
    央視綜合頻道作為國家電視臺的旗艦頻道,不但是新聞傳播的主陣地,也是先鋒文化、主流文化傳播的主陣地。進入2018年之後,央視文化能量繼續爆發,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和詩以歌,以「當下經典創造未來經典」的新穎形式,展示了創新文化、引領新文化的卓越能力。
  • 口碑再創新高!《經典詠流傳》第三季是怎麼做到的?
    曾創造「全民音樂文化盛宴」的大型經典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於1月26日大年初二升級回歸。節目第三季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和央視創造傳媒有限公司聯合製作推出,在秉承前兩季「和詩以歌」的核心基礎上,進一步突破文化傳承與媒體融合的方式,深受年輕觀眾的喜愛。
  • 《經典詠流傳》再摘三獎,2019中國綜藝峰會致敬匠心
    ,真正做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胡智鋒在參加節目研討會時說:「『做經典』和『做流傳』這兩件事都很難,《經典詠流傳》要做的,是將過去曾經流傳、現在不那麼流傳的文化精品,再度讓它流傳起來,這個工作難上加難——因為表達方式變了,語言習慣變了,時代背景變了,把過去的東西轉變成當下的、時尚的、能被年輕人所喜歡的東西,非常考驗創造力。」
  • 《經典詠流傳》回歸,詩情聚海內知己,合奏多彩文化的「萬裡夢同心」
    端午當天,《經典詠流傳》時隔4個月終於在央視綜合頻道回歸,繼續帶給觀眾高品質的音樂享受。 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創新打造的王牌文化節目,它用「和詩以歌」的方式將傳統詩詞經典與現代流行音樂相融合,在千迴百轉的吟唱中,穿越江河湖海與陰晴圓缺,一次又一次撥動歲月的琴弦。
  • 星光獎、白玉蘭、亞廣聯,《經典詠流傳》成唯一囊括三項大獎的電視綜藝節目
    第一季,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作為前行方向;第二季,發掘經典的當下價值,讓傳統文化從流傳走向流行;第三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中進行無愧於時代的文藝創造。堅守初心,《經典詠流傳》打造出了一張中國電視文化節目響亮的名片,成為中國原創品牌節目的標杆。
  • 《經典詠流傳》:讓傳統文化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
    中國文化傳媒網記者李琤跨越五千年文化長河,品味文人墨客的百味人生;穿梭三千年經典歲月,體會詩詞歌賦的萬種風韻……由央視綜合頻道和央視創造傳媒聯合製作推出的文化類節目《經典詠流傳》,通過詩詞和音樂的有機結合,找到了讓傳統文化穿越時間、歷久彌新、直抵心靈的輕盈載體,在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群體中產生了深遠影響。
  • 乘經典文化之風,破傳播之浪,《經典詠流傳3》打造多樣產品布局
    截至目前,主話題#經典詠流傳#閱讀量達44.4億,討論量達1098萬,相對於第五期閱讀量增長了近8億。亮點數據的背後,是節目在新媒體產品布局和傳播思維方面的創新和升級。本季《經典詠流傳》在國家級5G新媒體平臺——央視頻上進行全新布局,開發了 「雲上音享會」等直播產品,以及「豎屏看經典」、《經典冷知識》等短視頻產品,並多樣化挖掘節目素材,推出「撒貝寧詩詞開場合集」「精彩未播花絮」等碎片化傳播物料。產品與傳播的雙向升級,體現了節目在傳承經典文化的同時,也在不斷探索文化表達的更多方式。
  • 《經典詠流傳》第四季今晚開播
    《經典詠流傳》第四季今晚開播羊城晚報•羊城派  作者:王莉  2021-01-02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王莉圖/節目組提供1月2日晚,《經典詠流傳》第四季將如約而至,登陸央視綜合頻道。
  • 和詩以歌,讓經典詠流傳
    近日,在《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一首全新創作的《湯顯祖遇見莎士比亞》讓《牡丹亭》和《羅密歐與朱麗葉》兩部經典煥發新生。節目嘉賓、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抑制不住興奮,「這不僅是東西方兩位文學家的相遇,也是漢語世界與英語世界的相遇、中西方文化的相遇」。
  • 《經典詠流傳》——致敬英雄:「和詩以歌」擦亮英雄記憶
    《經典詠流傳》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打造的大型文化音樂節目,三季以來始終緊緊圍繞經典詩詞的旋律新編、歌曲演繹進行融合傳播,以現代的文藝呈現方式演繹經典,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遞向上向善的主流價值。
  • 《經典詠流傳》第二季優雅謝幕:交融喚醒經典,經典成就交融
    《經典詠流傳》第二季採用了「1+5」的融媒體傳播策略。電視螢屏配合H5互動、微信公眾號文章、節目短視頻、音頻、海報五種新媒體手段,在節目播出時,根據不同終端特性分發內容,從而實現裂變式傳播,引爆話題。 而在全媒體時代大趨勢下,節目更希望推動文化傳承與融合傳播深度結合,讓觀眾不再只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在欣賞經典的同時,能平等地參與到經典傳唱行列,反向輸出自己對於經典的「再造更新」。以「讀詩成曲傳唱經典」這一全新概念和融媒體互動方式為例,這一引入歌聲合成、語音識別等 AI 技術的互動玩法,讓更多的人可以成為名副其實的經典傳唱人。
  • 經典詠流傳歌曲:《經典詠流傳》第二季第十一期與您一起傳唱經典!期待中!
    想聽更多經典詠流傳歌曲,看更多經典詠流傳視頻,記得關注我們,每天更新!經典詠流傳背景介紹經典詠流傳是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和央視創造傳媒有限公司聯合製作推出的文化音樂節目,由撒貝寧擔當主持人。節目分為《經典詠流傳第一季》、《經典詠流傳第二季》。《經典詠流傳第一季》於2018年2月16日起每晚八點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首播,於2018年4月21日收官  。
  • 溫暖人、感染人、鼓舞人《經典詠流傳》傳遞力量
    正如撒貝寧在《經典詠流傳》第三季最後一期所說,「和詩以歌」沒有終點,節目一直以來傳遞的詩詞力量,將繼續溫暖人、感染人、鼓舞人。在今年這場眾志成城的全民戰「疫」中,節目湧現出一批有溫度的詩詞歌曲,以強大的凝聚力和穿透力,撫慰了眾多國人的心。90位經典傳唱人唱響67首經典作品,在「直播+直拍+衍生欄目」的創新傳播下,讓傳世之作得以入耳又入心,在廣大觀眾群體中引發共鳴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