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缺乏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的個體,是沒有靈魂的。將對孩子進行的道德教育寓於美育之中,以美引善,使他們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潛移默化的薰陶,是當下中國美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年春節期間,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錄製播出了大型詩詞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和廣泛好評。
擔任《經典詠流傳》鑑賞團成員之一的中國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院長王黎光也是參加今年兩會的全國政協委員。
近日,文化十分的記者對他進行了專訪。
▲《經典詠流傳》第一期歌曲《苔》
1將美育和國學教育推廣到基層和全民
對於央視這個文化類音樂節目的走紅,王黎光並不覺得意外。他一直致力於推動中國基層的美育教育。
▲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王黎光
在節目中貴州山區支教梁俊帶領孩子們演繹的《苔》,孩子們一開口純淨清澈的嗓音立刻徵服了在場的每一個人和電視機前的觀眾。
王黎光認為:「平凡而卓越是教育的本質,是藝術的根本方向。」
我認為,文化藝術絕不是膚淺的「吹拉彈唱」,而是淨化心靈,開啟心智,塑造平凡而卓越人格。
文化素質的提升僅有高等藝術教育是不足以完成的,需要全國各地基層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作為今年的政協委員,王黎光特別提出「將《經典詠流傳》式的美育教育推廣到基層和全民」的提案。
他在很早的時候就想把唐詩宋詞編成歌謠放進中小學教材。關於今年的這個提案,王黎光說:「我們既要培養具有專業水平的藝術人才,更多的是培養文化傳承人。要在學校裡把音教和實教結合在一起,我們不僅只培養音樂中吹拉彈唱的技巧,更要全面進行美育教育、國學教育。」
我是準備五年就做這一件事,把全國的中小學和文化館站全部覆蓋。文化部的有關領導都非常支持。
我們學梁俊,別搞應景的、高大上的,就從基層開始,這個是中華民族應該關注和擔當的事。」
在受邀參與《經典詠流傳》這個節目之初,王黎光對這個節目並不是很了解。後來欄目組把資料發給他,他看了資料之後覺得眼前一亮,認為這個節目的立意表現得非常好。
尤其是把唐詩宋詞進入到中小學課堂裡面,作為一種文化傳播全新的方式,以現代人的一種思維方式重新詮釋。王黎光非常認同這個節目創作的初心,立刻答應參加節目組的錄製。
《經典詠流傳》讓沉澱了很久的文化重新浮出水面,讓廣大人民群眾去喜愛,作為我們自己的文化接受起來就是很適應的,也是我們血脈當中流淌著的。
它的創新之處在於以音樂這樣的一個方式呈現,變得更輕鬆,讓教育意義更加有內涵。
參與節目錄製以後我覺得這個節目一定會受到關注,果然在節目的播出受到了廣泛的好評。」
▲《經典詠流傳》第一期節目(資料圖片)
在小詩《苔》這一期節目錄製之後,很多現場的嘉賓和觀眾回去之後查這首詩發現,讀過這首詩的人並不多,百度百科上的閱讀量只有幾千。
王黎光當時就希望等到節目播出的那一天,這樣一首小詩的傳播範圍能超過這首詩在300年來的一個總量。
在節目播出當晚這個願景真的實現了,光是微信端閱讀量超過了300萬,同時在新媒體,短視頻播放量也超過了4000萬。
▲微博網友對《經典詠流傳》的評論
我們有一個小小的願景,我們做的不是一檔電視節目,我們做的是一個全民去參與、傳唱經典的文化行為。
我們在傳唱經典的同時,讓我們這些經典不光形成當下的流行。比如說《苔》在一夜之間讓全中國知曉,但是不希望它只是一個短暫的行為,我希望它真的能夠在更長的時間、更廣的範圍之內繼續地流傳下去。」
對於這個提案的具體落實,王黎光也有自己的規劃,他想從北京做起,因為他工作在北京,想從身邊開始進行推動。
通過在北京的工作吸收經驗、掌握資料數據。利用假期,通過政協工作的調研,以首都文化中心為根,放射到各個省市區,以這樣的方式同時帶動全國這個平臺。
儘管我有這樣的想法,但是作為個人的力量也是非常渺小的,所以我想建議動員更多的政協委員,尤其是文化藝術界的和教育界的政協委員來關注這個事情。
我們每年採風,一年走幾個省,我想這樣做的話五年下來這個工作一定會有推動。」
2美育是關乎心靈的教育
《苔》的經典傳唱人、支教老師梁俊這樣說:「我是從山裡出來的,不是最帥的那一個,也不是成績最好的那一個,就像潮溼的角落裡那些青苔,人們看不見,但是它們如果被顯微鏡放大出來,也像一朵一朵的花,很美。」
「找到一些生命的價值,比我們的外表重要」,這種解讀就是對原詩的一種升華。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清·袁枚
300年前的袁枚,觀察到苔雖然生長在陽光所不及的地方,渺小又不起眼,卻兀自開放。
它仍然那麼執著認真地把自己最美的瞬間,毫無保留地綻放給了這個世界。
300年後,梁俊老師去貴州支教,他帶著一把吉他,把古詩詞做成曲子教給孩子們。
演唱前,他問小女孩:
還記得老師為什麼教你唱《苔》嗎?
小女孩說,記得,因為要讓我們像牡丹一樣勇敢地開放。
梁俊老師希望以此鼓勵自己的學生,要自信、樂觀。梁老師用唱歌的形式,教會孩子們一首首古詩詞,總共有一百多曲。
最主要的是,還教會孩子們這些詩詞背後的情感。
▲《經典詠流傳》第一期節目(資料圖片)
所以我覺得這就是符合了我們這個節目最早緣起,我們的創作文化真的是一個巨大的寶庫,裡面有那麼多像《苔》一樣美麗的珍珠在那個地方等著我們去發掘,讓它再次去打動我們當下中國人的心靈。」
王黎光提案的核心就是讓我們的美育教育更多地響應時代的要求,跟基層的文化活動結合在一起。
王黎光說:「全國大概有2864個縣,每個縣至少有十到二十個鄉鎮,這些文化平臺的主持者和管理者們,他們有多少人像梁俊老師這樣,青春恰似來。有很多是白日不到處,默默地工作。要使這些平臺上的教育工作者都能夠經過我們的高等教育,塑造千千萬萬個梁俊,使我們的傳播一瞬間從上到下串起來,形成一個非常暢通的文化傳播的渠道。」
所以我想通過政協的提案,通過我們的各個渠道把這個工作做起來。我想這五年我把一個提案進行到底,一定要把一個提案落實好。
這對我們今後的文化傳承一定會起作用,非常難得的是參加這個節目給原來就有這種想法的我更有動力去做文化的傳承者。」
▲《經典詠流傳》第一期節目(資料圖片)
這個提案也給《經典詠流傳》的創作團隊極大的激勵和肯定,正如王黎光所說:我們做的不僅僅是一檔電視節目,更是一個文化行為。
3中國傳統詩歌的魅力
自古以來詩都是可以吟唱的,音樂往往和詩詞相伴而生,它是在人們的勞動、歌舞中漸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但由於詩詞吟唱的曲譜多有散佚,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會吟唱了。
而詩歌真正的「魂」,其實是故事和精神。就像袁枚的小詩《苔》一樣,我們需要創作和欣賞這樣的作品,是因為我們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吟唱出我們自己的內心。
▲《經典詠流傳》詩詞版海報
古人在書房讀書的時候,就是採用吟誦的方式,這樣就很容易記住詩歌。而詩人在創作詩歌和修改詩歌的時候,也是用的「吟誦」的辦法,讓詩歌更合乎格律。
後來的《詩經》更是和樂的關係密切,詩三百皆有曲調。正所謂」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墨子·公孟》,意思就是說《詩經》裡的每一首詩都可以用樂器演奏、歌唱和跳舞。
詩歌是思想與感情的表達,不能沒有情境,不能沒有生活,它必須時時觀照人的內心。有所鬱積而發洩,有所感而生情,有所見聞而心動,這才是詩。
而《經典詠流傳》這個節目的出現,讓人們用更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方式體會到中國傳統詩歌的魅力。
世間俯拾即是的美,必要經過心靈的創造與發現。很多人身處其中而不自知,審美不是知識的學習,而是心靈的感悟。
正如王黎光和《經典詠流傳》節目組所希望的那樣:我們要把這些經典傳承下去。每一首歌、詩的背後都是人生,當下的每一個人都能在我們的古詩詞當中找到一種情感的寄託。
我們用最通俗的方式把詩詞唱出來,讓它們走進民間,走進中小學,通過我們的美學教育一代代傳承下去。
流行的未必經典,但經典的一定流行。
缺乏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的個體,是沒有靈魂的。將對孩子進行的道德教育寓於美育之中,以美引善,使他們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潛移默化的薰陶,是當下中國美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