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經典詠流傳》第四季以「致敬英雄」為主題,「浸享」千年經典,重燃百年記憶。這一季節目在表現形態、經典解讀、時代意義等方面實踐得越發深遠,整個節目以上下五千年的傳統經典及千秋英雄氣為經線,以14億中國人的情感共鳴為緯線,塑造了一個跨越時空的「文化立方體」和「精神殿堂」,讓觀眾沉浸其中,「浸享」詩詞,傳唱經典,致敬英雄。
節目播出以來引發了社會多方讚譽,觀眾反響熱烈。「歌聲自然地將傳統文化的美感傳遞出來,意境紛呈,餘音繞梁」「傳唱人將一首首詩詞演繹得淋漓盡致,詩詞之美與音樂之美完美融合,身臨其境,耐人尋味」「這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拓展,讓經典重新煥發出人文精神,並讓人文精神以音樂的方式繼續流傳下去」。
正如《光明日報》副總編輯陸先高表示:當「致敬英雄」成為這一季《經典詠流傳》的主題詞,經典所蘊含的精神內核與人文特質便更加清晰彰顯。那一首首前人懷著民族大義、家國情懷所寫下的經典詩文,經由今人之口深情歌詠,傳遞出不被時間磨滅、不為後世淡忘的雋永力量。
一檔節目做到第四季,必然有其不可取代的文化意義、現實價值以及市場影響力。《經典詠流傳》是唯一囊括星光、白玉蘭、亞廣聯三項大獎的中國文化原創電視綜藝節目。前三季《經典詠流傳》打造了《嶽陽樓記》《青玉案·元夕》《別君嘆》等多首膾炙人口的熱門歌曲,形成全民傳唱經典的文化行為。第四季節目以「英雄和創新」開年,圍繞「獻禮建黨百年,唱響英雄之歌」這一主題,用沉浸式視聽「和詩以歌」,在對經典作品的呈現上,升級了多樣化的表現形態。
一是經典傳唱人的演繹升級。在第一期節目中,譚詠麟演唱的《定風波》引發輿論熱潮。歌曲以蘇軾的詞糅合現代流行元素,並加入粵語歌唱部分,行雲流水般把詩詞裡的曠達從容呈現出來。網友激動地評論,「在短短幾分鐘裡,兩個靈魂穿越千年碰撞在一起,他們身上的精神共通」。蘇軾一生幾經貶謫,但他以不卑不亢的姿態,淡定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譚詠麟在樂壇浮沉多年,歷經歲月依然穩健如初,詞人與歌者在這一刻相交。
二是作品解讀的豐富升級。第二期節目中「央視boys」演唱了《青春》,「背黑暗而向光明,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這其中昂揚的青年鬥志,為國為民的責任與擔當,使現場嘉賓和觀眾熱血沸騰。
節目組找來了105年前的《新青年》雜誌,泛黃的紙張、厚重的鉛字,珍貴的歷史物料烙印著英雄人物的體溫。透過這本舊雜誌,完成了一場橫貫革命年代與現今時代的心靈共振。
這一季第四期節目中,為百姓奉獻一生的焦裕祿同志,生前鮮少與家人團聚,甚至沒有留下一張全家福。在《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節目組通過照片修復、數字合成技術,為焦裕祿家人送上了一張遲到了57年的全家福。節目播出後,話題#遲到了57年的焦裕祿全家福#登上微博熱搜榜單。
此外,還有例如藏在牆縫裡52年的楊開慧家書、抗戰詩人陳輝《為祖國而歌》的手稿修復件等珍貴歷史物料一一幫助大眾「沉浸式」地感受經典氛圍。
三是視效音效的體驗升級。這一季節目聚焦為觀眾打造「浸享詩詞」的3D視聽新體驗。除了詩詞歌曲傳唱之外,節目通過多種藝術形式和技術手段,為觀眾帶來更為豐富立體的沉浸式音樂盛宴。只要戴上耳機,就能置身在詩詞和音樂之中。3D音樂加上豎屏直拍的傳唱人畫面,同時引爆觀眾的視覺和聽覺,全方位提升了體驗。
四是舞臺呈現的氛圍升級。這一季第三期節目中鬱可唯演唱的《鷓鴣天·桂花》,舞臺上以柔紗營造出朦朧的氛圍,嫋嫋歌聲中,似乎飄來幽幽桂花香,全情投入的觀眾聽得如痴如醉,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李清照的情懷而感動。
這一季節目通過層層遞進的演繹、歷史物料的輔助解讀、「浸享詩詞」的3D視聽新體驗、精益求精的舞美設計等全面升級的多元表現形態,不僅僅使其成為視聽上、物理上的沉浸體驗,還成為一次精神上的沉浸體驗,給人以身心沉醉的感受,仿佛穿過遙遠時空與英雄人物近身交流互動。正如中國社科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淞所說:「在《經典詠流傳》第四季節目中,詩歌是表現主體,音樂是再現方式,對話是內涵延展,光影構造沉浸體驗,多層次構建了文化節目的新形態。節目背倚中華文化,踐行文化自覺,以經典作品、經典旋律為抓手,回溯提煉中華千年文化積澱中的民族精神,用高度的文化自覺促成了英雄精神內涵的新時代轉化和升華。」
《經典詠流傳》第四季開播以來,帶領觀眾領略開國領袖、革命先烈的浪漫與情懷,體悟巾幗英雄與邊疆將士的決心與豪邁,讓人意識到英雄雖是多樣貌的,但他們身上一樣都展露出熾熱深沉的家國情懷與赤子之心。
這一季節目引入了更多當代青年榜樣,加強了與時代的關聯。在第二期節目中,張韶涵演唱《但願人長久》之後,節目現場連線一位25歲的青年航天人崔藝晗。她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文昌發射站助理工程師,嫦娥五號發射當天她穿上漢服扮作「嫦娥」,為「探月工程」助力。在這些普普通通的航天人身上,我們看到了當代青年懷抱理想,為祖國航天事業默默奉獻的最美模樣。
這些節目更讓人們感受到歷史英雄與現代中國的深切情意。這一季第三期節目中,經典傳唱人王凱唱起《可愛的中國》:「朋友,我相信,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歡歌將代替了悲嘆,笑臉將代替了哭臉,富裕將代替了貧窮,康健將代替了疾苦,智慧將代替了愚昧,友愛將代替了仇殺,生之快樂將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園將代替了悽涼的荒地!」觀眾不禁為方志敏烈士當年對祖國的暢想而驚嘆,這位先輩以其遠大雄偉的「預言」,用文字描繪了一幅美好的祖國藍圖。
不止如此,節目播出至第四季,《經典詠流傳》的很多歌曲都備受學生們追捧,如《嶽陽樓記》等歌曲,一度成為他們背誦課文的「爆款物料」。這恰恰說明,《經典詠流傳》不僅具有文學性、審美性、藝術性,還具有功能性。精雕細琢的節目,造就了頻頻出圈的文化現象。
節目總策劃、總臺央視綜合頻道負責人許文廣表示:在中華民族數千年從未斷流的文脈中,英雄的浩然正氣從來都是我們最昂揚的底色。2021年,正逢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經典詠流傳》第四季回望百年崢嶸歲月,傳唱千年經典篇章,為時代畫像,向英雄致敬。
在《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傳統文化、歷史英雄、當代青年在此融合,五千年經典篇章與14億中國人在此交匯,共同組成了英雄精神坐標系。如同節目製片人田梅所言:在節目的策劃和籌備過程中,我們接觸到無數不同時代、不同維度、不同內涵的「經典」,除了它們的歷史、美學價值,更重要的是其中蘊含的人文底蘊與精神內涵。
《經典詠流傳》以文、物、人、情共同構造了一個以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為中軸線,以五千年歷史經典為經線,以14億中國人的情感共鳴為緯線的「精神殿堂」,讓人人都愛上經典、自覺傳承經典,並從經典中、英雄故事裡感受傳統文化之美,汲取力量和勇氣,昂揚前行。
監製 ▏楊 華 張利生
編審 ▏徐朝清
主編 ▏班 闖
編輯 ▏張 濤 王 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