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mas Eve,聖誕夜。
聖誕夜就聖誕夜,為啥叫平安夜呢?
這事其實跟教義關係不大了。
細說從頭,其實還挺中國特色的。
據說19世紀,德國一位神父寫的一首德國歌。
《Stille Nacht, heilige Nacht》。
——翻成英語,就是Silent night Holy night。
Silent night,這我們都知道,靜夜嘛。
怎麼看,都該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氛圍。
靜夜,寧靜夜,寧謐夜,安靜夜,都行。
這歌詞的中文譯者,把Stille Nacht, heilige Nacht,翻譯成了「平安夜,聖善夜!」
這說法便一直到如今了。
現在華人居住區,到平安夜,有賣蘋果的,諧音求個平安。這就很中國特色。
如果最初,翻譯者翻成「靜謐夜」,會不會現在就流行賣鏡子了?
只能說,中國人確實很喜歡「平安」吧?
您大概發現了:許多節日都是如此。開始是一個意思,後來慢慢的,就本地化了。
所以,不能太較真。
我當學生那會兒,同學喜歡過聖誕節的,倒不是多信教,而是借聖誕卡,寫點自以為浪漫的詞句,給自己中意的學長學弟學姐學妹,所以也算是給表白一個藉口。
您不妨比較一下下面三組表白:
「學妹,聖誕快樂,這是聖誕卡。嗯,其實我喜歡你。」
「學妹,元旦快樂,新年好。這裡是新年卡,嗯,其實我喜歡你。」
「學妹,春節快樂,恭喜發財。嗯,這是我送你的年貨。其實我喜歡你。」
大家都懂,過節,無非是找個藉口樂呵罷了。
不只是聖誕節,其他節,也是。都是過著過著,味道就變了。
傳統上,七夕節原來是乞巧節,被我們過成了中國情人節——其實也無所謂了。
聖瓦倫丁節還被過成了情人節呢,也不知怎麼就和玫瑰巧克力掛鈎了。
臘八節,那是佛教的節日:最早是佛祖得到之日,喝個粥,可是如今非佛教徒也會喝臘八粥吧?
當然,天長日久,大家也無所謂了。
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這當然也都不是傳統節日,不妨礙大家過得高興。大家既然把雙11都當個節過了,還在乎多幾個節日嗎?
到如今這時代,傳統什麼的,大概有個樣子有個意思就行了,實難一一遵守,何況有太多傳統,都是大忽悠發明的。
節日更多的意義,乃是找個藉口,湊個熱鬧,大家開心。
歲末節日多,一者是確實年歲更迭,免不了要紀念,一者便是冬天又冷又長,您總得找些由頭,渲染些氣氛。
年底各類節慶,就是希望給我們一種氛圍:一種暖烘烘的,大家真誠的彼此關懷的,足以讓人感覺周遭過於美好,過於和睦,簡直可以無憂無慮的氛圍。
不喜歡過節的人,自然是厭棄這種沒事扎堆的勁兒,過於儀式化。但儀式化其實是渲染心情的最好方式。
直到出了遠門之後,獨行了、長大的我們,大概才會覺得:
「也挺難得的,在這個日子裡,大家都不好意思生氣,大家都有點理由高興,大家應當無條件的彼此關懷、溫情禮讓,不要太講究細究——因為,過節了呀!」
所以咯,過節湊熱鬧,不一定為附庸風雅,就為了沾點人味兒。
到了每年的某個節點上,大家有一個由頭和藉口,可以重新相信人,願意與人交往,大家保持著這種質樸本真的審美,暫時放下一切,在一片喧騰熱鬧之中,對他人加以問候和祝福。
話說開頭。
把「寧靜夜」翻成「平安夜」的這位譯者,是劉廷芳先生,早期傳教士,浙江永嘉人。據說命運這樣:
——祖父經商,吸鴉片早逝。
——祖母遭宗族欺凌,被逐出家門。
——父親本是眼科醫生,被兵痞打傷逝世。
——劉廷芳先生自己,經歷了這些破事,之後在喬治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耶魯都讀過書。回國後在北大和北師大都工作過。
據說紀伯倫第一本中文譯作,是他翻譯的。據說當日孫中山逝世於協和醫學院,也是他安息禮拜的。
那首德國歌裡,後面有Schlaf in himmlischer Ruh——也就是英語的Sleep in heavenly peace。大概這個意境的確很安寧,所以一開頭,Stille Nacht,寧靜的夜晚,他譯成了平安夜?
大概經歷世艱、命途多舛之後的人,就易如此,渴望平安。
所以我說了,平安夜這個翻譯法,其實真的,很中國了。
這跌宕起伏的一年到了頭,大家應該都覺得出,平安的難得。
所以,趁今天,祝大家平安吧。
跟過不過節沒關係,只是如上所述:
世事已經太過辛苦,大家沒事找點新節日過,也只是找個理由祝福彼此,在這快樂越來越稀缺的世上,找點快樂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