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掉方所採購總監後,他開垮了三家書店,現在又開了第四家

2021-02-19 Livin廣州

2020年8月9日,天氣陰

厚厚的烏雲正在醞釀一場雨

逵園藝術館隔壁的馬賽克書店裡

我見到了書店老闆奮哥

全廣州最了解書店的人之一

 

奮哥全名鄭奮,知道這名字的人不多。但只要你去過方所書店,就已經或多或少和他產生過聯繫。

 

2011年,剛讀完文藝學碩士的奮哥加入了方所團隊。如今名震四方的方所書店,彼時還在籌備開業中。奮哥在裡面負責的是圖書採購,也可以叫選書師。

簡單地說,就是從浩如煙海的圖書中,挑出符合方所氣質的書。

到2017年從方所離職時,奮哥已從不諳書店深淺的圖書專員,成長為圖書採購部總監,負責統籌和管理方所的選書。

如果說方所極富吸引力的書目更新和布滿巧思的排書邏輯,性感得如同一顆有趣的大腦,那奮哥無疑是這顆大腦最重要的締造者之一。

馬賽克則是奮哥離開方所後和搭檔老李一起開的書店。

算起來,新開在東山口的這家,應該是他們開設的第四家門店。此前的三家,一家結業,一家準備結業,還有一家胎死腹中。

 

我們所在的房間在二樓,大概十平米左右,貼著牆放著幾個或大或小的書架。

這是新店用來陳列舊書的地方,牆上貼著牌「簡體書三摺檯版書五折」。

三樓是新店的主空間,與傳統書店相比更像書房,書少但都是精品。
平日裡奮哥就在這裡辦公,周末時會員們可以在這裡開展各式活動。

三樓兩側各有一個小小的露天花園,植物們鬱鬱蔥蔥。天氣好時可以望見廣州塔。

 

附近的中共三大會議紀念館正在施工,持續地轟轟作響。

奮哥向我確認了噪聲不會影響採訪後,把桌上幾個單價300塊的手工編織袋放到旁邊箱子裡,騰出桌面放上兩瓶水。

我們分別佔據桌子兩邊,採訪開始。

和奮哥面對面聊天,我感覺就如做夢一般。早在兩年多前,我便聽說過奮哥,是從一位每年都要閱讀數百本書的朋友口中得知。

 

在我對她的壯舉表達欽佩之後,她揮揮手,說這真沒什麼。並向我列舉了幾位閱讀量遠超過她的人,稱他們是方所黃金一代,是神話,其中一人便是奮哥。

 

奮哥的發量令人羨慕,說話語速極快,堪比電商賣貨主播。講至激動時身體前傾,手掌快速敲擊桌面。

採訪之前,我足足做了一周準備。但在奮哥不時蹦出的從未聽說過的人名和書名面前,我很快敗下陣來。

 

像一萬本書組成一個巨大手掌,狂甩我腦子耳光的感覺。我痛並快樂著,好幾次差點忍不住為奮哥某個精彩的觀點起立鼓掌,幾乎忘了自己是來採訪的。

 

但我好歹是忍住了,和奮哥聊了聊他對書店的理解,還探討了一些十分尖刻的問題,比如實體書店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

「20年後,如果有閒錢,我還是想親手開個書店,把很多未盡想法,按著理念做出來。」這是奮哥2016年3月發的一條朋友圈。

 

這「20年」過得比想像中快很多,2017年12月22日,奮哥和老李開了第一家書店,馬賽克書店。

 

這個店名費了他們很大心思。現在,馬賽克作為一種圖像處理技術的代名詞而被人們所熟知。

但奮哥他們覺得,組成馬賽克的每個像素方塊,都是一個個體。而閱讀,就是讓方塊重歸鮮活的過程。

他們設想中的馬賽克書店,是對那些熱愛閱讀,渴望拿起一本好書的年輕人的回應。

因此沒有採用傳統的圖書分類,而是別出心裁地設置了四個入口:生活家,路上觀察者,圖像觀看者和智識分子。

但店一開業,來的清一色全是家庭。奮哥他們反應很快,馬上將店改造成針對中產家庭受眾的社區書店。

為父親們準備了商業書、歷史書,為母親們準備了手帳本和好看的餐具,為孩子們準備了經典繪本和科普書。

 

更大的打擊在後面。

為了做一家大店打出自己的品牌,奮哥他們跑到了深圳,打算和一個服裝品牌在那邊的一個一線商場合作開店,打造出另一個方所。

 

但結果很慘烈,整個團隊在那邊呆了整整半年,最後合作沒談成,新店沒開起來。第一家店的應收也往下掉,整個團隊幾乎就要垮掉。

 

但奮哥他們沒放棄,遵從當時資本市場「要下沉」的聲音,跑去佛山一個新開業的商場做了第三家馬賽克門店。

這次是佛山地鐵出了問題,書店開業的前幾個月幾乎一點人流都沒有。

 

「這家店也是非常失敗的一個嘗試。」奮哥坦言。「即使地鐵不出問題,店也很難開下去,因為沒了解好周邊人群的文化消費習慣。」

 

「每天都很焦慮,每天重複一個問題,每天丟掉一個幻覺,再撿起一個新的。」

這是2018年2月奮哥發的朋友圈。

 

接二連三的失利讓奮哥措手不及,2019年,奮哥陷入了精神迷茫期。覺得書店做不下去了,看不到任何方向。

奮哥說,「最大的沮喪感是因為所有的努力都沒用,因為可能大方向完全錯了。」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所有書店都面臨危機。搭檔老李說,「不能就這麼耗著等死,我們試著拉群去做線上秒殺。」

 

通俗點說就是「圖書微商」。

但奮哥發揮了自己擅長選書的優勢,做到了一般書店線上做不到的事情。無論是議題還是選品,都讓內行人眼前一亮。

 

身處馬賽克秒殺群活動現場,你會有一種陌生又熟悉的感覺。


明明每一本都是硬核得要死的人文社科書,可整個群氣氛熱烈得如同雙十一購物節。

像一群人在地攤上搶價值連城的鑽石。

3月份時,奮哥他們做了一場臺版專場秒殺,時間將近2個小時,營業額將近10萬塊。對於賣較為小眾的書來說,這是個很誇張的營業額。

 

會這麼受歡迎,是因為奮哥選書的理念就是「給人以視野」。一個書店的入口即使再小,也能通往恢弘的敘事。

 

以前的書可能更被動,放在書架等待有緣人,而到了線上,則是直接遞到你面前。

 

前方似乎顯現了一片開闊地,但奮哥和搭檔老李都清楚,一個秒殺群還遠遠不夠讓馬賽克活下去。因為書店行業面臨著的是結構性的挑戰。

奮哥一開始的微信名叫螃蟹。

他很喜歡螃蟹,它會光明正大地把所有武器都亮出來,有著堅硬的外殼和柔軟的內裡,象徵著某種自己想要成為的存在。

 

但後來他把微信名改為八爪魚。更柔軟,更頑強,所以更能堅持。

 

在一次和1200書店老闆劉二囍對談中,奮哥提到:


「我不是非開書店不可,我的生活方式像蝸牛一樣,要把殼時刻背在身上。但書店不行,書店是包裹著我的。」

 

如果實體書店消失,城市照樣運轉。奮哥說:「只是書店消失了,不是書消失了,城市還有圖書館。」

 

但奮哥每到一個城市,還是習慣去書店遛一遛。因為在書店裡他感覺安全、自由和舒適,有一種在遊泳的感覺,雖然他不會遊泳。

書店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奮哥的回答很簡潔:「人類的所有可能性都在這了。」

 

也許遊戲以後會取代書本,但奮哥說:「能做出好遊戲的人,也一樣要看書啊!」

 

對於書店的熱愛,奮哥始終保持著一絲理性。如果一家書店真的不行了,靠情懷是救不了的。實體書店想要活下去,最重要的是商業模式。

 

經歷了這麼多後,他想清楚了。書店之所以活著,是因為有熱愛書店的人不想讓它死,熱愛書店的人給了書店存在的邏輯。

 

而他現在想做的商業模式,就是找到足夠多的這樣一群人,讓他們來賦予馬賽克書店存在的意義,同時馬賽克為他們提供交流和上升的空間。

 

書是一扇扇通往世界的門,能賦予人更大的視野,更多的經驗。很多人窮極一生,就在一個有限的經驗裡面打轉,奮哥覺得實在是太可惜了。

 

現在很多年輕人,20多歲時熱愛自由,醉心閱讀,25歲畢業後進入一個大企業,突然就跟變了一個人似的。

可能真是生活所迫,但有時候奮哥會想,這些人之前的20年是不是一直都在偽裝。某種古老的實用主義,在人的身上根深蒂固。

 

他提到自己初中第一次讀《平凡的世界》,將厚厚的一大本看完兩遍後,他擁有了另一個與現實平行的故鄉。

 

在那個故鄉裡,雖然每個人他都素未謀面。

他們是不堪的,但同時是熱烈的,是活生生的。當他在生活中遇到很多沮喪的時候,就可以跳脫進去這個故鄉,感覺自己變得更加自由。

 

他還記得自己看的第一本哲學書,記錄了克爾凱郭爾的很多言論,他幾乎看不懂。

但其中一句話卻如咒語一樣刻在他腦子裡:「我所堅守的哲學,如果不以我的經驗為血肉,我要這樣的哲學何用。」

所以,新的馬賽克門店在東山口開業了。開業那天,很多素未謀面的群友集聚一堂,更像一場大型網友見面會。

 

很多人明明是初次見面,卻像認識了很久一般。我突然理解了奮哥在第一家馬賽克誕生時寫的那句話:

 

你拿起一本書,你就走向同樣熱愛它的人們。


書店是實體的,也是虛擬的,它純粹為一種媒介,通往過去,通往未來,通往你所熱愛的人們,最終也走向你。


撰文:見到偶像的大力

設計:多喝熱飲的郭總

攝影:看畫冊賺了近千塊的santo

相關焦點

  • 像賣時裝一樣開書店——廣州方所
    註:本文為2014年文章,今天,方所已經拓展到成都和重慶。第四家店預計將於年底在青島開業。
  • 方所書店的全新作品,全國首家落戶鄭州!
    在天河商圈太古匯的第一家店,更是在做好一家書店(本分)的前提下,又囊括進了美學生活館、咖啡店、藝廊與服裝等複合業態。在此後相繼開出的第二家(成都太古裡)、第三家(重慶陽光世紀購物中心)、第四家門店(青島萬象城),也都是基於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與創新。由此可見其終極理想,是為所有懂得文化創造生活的人,打造一個內在渴望歸屬的地方。
  • 從服裝設計、開書店到拍電影,方所掌門人毛繼鴻的「開掛」人生
    近日,在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典禮上,方所文化創始人毛繼鴻以出品方的身份登臺,憑藉古典詩詞題材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獲得最佳紀錄片獎。  從書店到電影,這不是毛繼鴻第一次「跨界」。在創辦方所之前,他已深耕時裝行業15年,是國內知名原創設計服裝品牌「例外」的創始人之一。
  • 這對80後夫妻在金色田野間開了家隱世書店,吸引無數偶像劇取景,美過臺灣誠品…
    書店裡新書、二手書各佔一半,老闆說有二手書賣嗎,我來上門收購啦。然後一群人從遠方趕來,只送不賣。書籍的分類也是調皮。「農業」類書籍是「好好吃飯」,重新看待好好吃飯是善待自己的第一步,但你了解吃下的這碗飯、這盤菜之前。農夫是如何用心耕作的嗎?
  • 讀遍大學城的三所大學,他決定把書店開在麓山南
    入眼的是一片草坪後靜立的止間書店。這是止間開的第七個書店。如五年前第一家開在芙蓉路上的止間一樣,麓山南路的止間啟幕也是默然的。拐角紅色高牆上的海報巨幕被風吹起皺紋,可能就是最招搖的宣傳。 和幸福的「90」後、「00」後不同,書對於老笨的童年是奢侈品,喜歡讀書也是惘然,他說他小時候是真的衝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去的,「你們聽了都會笑的吧」。
  • 誠品生活書店開了家「生鮮菜市場」,在書店買菜是一種什麼體驗?
    繼MUJI之後,複合型書店鼻祖誠品生活也打起了「菜市場」生意。 實際上,複合型+跨界經營成為了書店升級的主流之路,言幾又、西西弗、蔦屋書店紛紛試水「咖啡+書+文創產品」模式。開在書店裡的生鮮菜市場 據介紹,「知味市集」佔地百坪(1坪合3.3057平方米)左右,約200家臺灣本土的生鮮蔬果上架,包括臺灣最大的有機農場永齡農場的有機蔬菜、吉品養生無毒蝦、十八養場的紅玉雞肉等。
  • 日本歌舞伎町開了第一家男公關書店
    其實書店的發起人手塚卷是歌舞伎町的「老人」了,他在這片街區工作了20年。如今他已經成為4家男公關 Club 的爸爸桑,還成立了公司「Smappa!Group」,旗下擁有多家酒吧、餐廳、美容院。不同於大部分剛成年就跑來歌舞伎町混日子的不良少年,手塚卷畢業於不錯的高中,隨後進入了中央大學的理工學部。
  • 除了方所,成都還有24小時「誠品」書店
    喚醒打折君的居然是方所~全國第二家方所書店,任性到有4000平,比廣州首店大了3倍,方所創始人評價成都新店,只甩出了兩個字:傳奇最高逼格:方所 + Page one書店歷史和定位Page one和方所都可以將其定義為創意書店,就是除了賣書還開咖啡店,同時賣一些文化創意產品,增加顧客在書店的停留時間的新型書店!當然方所的功能分區相較於Page one 更全,後面進一步揭秘!
  • 聊聊東京的這三家書店
    日本行的第一站是東京,和去所有城市一樣,我一定要去它的書店逛一逛。這兩天的時間裡我去了三家書店,和大家分享一下。
  • 終於有一天:我可以開家書店,順便賺錢!
    但是真正實現這個夢想的人少之又少,而阻擋你夢想的,是否是「開書店不賺錢」的現實?記得大學剛畢業時,工作很難找,有一天我媽對我說:「如果你實在找不到工作的話要不給你開家店吧,你先想好你要做什麼。」我當時不假思索地就說:「我想開家書店。」我媽聽了之後,說了句:「那你還是找工作去吧。」當時的我,一千隻烏鴉在頭頂划過的既視感。
  • 【米蘭巡展】朱志康|成都方所書店「銅化」故事的起承轉合
    在一大批傳統書店紛紛倒下之際,一小撮改變了自我、重新裝扮後的書店正在悄然興起。位於成都的方所書店正是其中之一「所」,由來自中國臺灣的設計師朱志康先生規劃完成。一直以來對書店設計有特別情結的他打造了一個讓人流連忘返又充滿神秘感的的文化空間。  在2016全球未來人居創新大會上,朱志康先生分享了他的案例,並代表中國設計師與來自15個國家的近40位國際設計師同臺競技演講。
  • 臺灣老闆在餓了麼上賣奶茶,半年開三家分店,3年內還要開300家
    馮景民從小在臺灣省桃園縣長大,棕色短髮,黑框眼鏡,皮膚白淨,45歲的他看起來比同齡人要小上許多。來大陸開奶茶店前,馮景民在臺灣已經成功運營著37家連鎖飲品店——「查理國王」。馮景民大學學的是企業管理專業,第一家「查理國王」,是他在26歲,大學畢業,剛服完兵役時開出的。衝動源自一次上街,他發現,「幾乎每家奶茶店都有生意。
  • 賣蔬果還開演唱會,書店將要走向何方?
    臺灣作家、導演侯季然 2014 年開始拍攝的紀錄片《書店裡的影像詩》,兩季一共記錄了 80 家臺灣獨立書店的面貌,以及書店主人們的經營理念。其中有相當數量的書店面臨著經營危機,導演也在完成紀錄片後說:拍完才知開書店是辛苦、一點也不浪漫的行業,也慶幸這些書店為連鎖店滿街的臺灣保留了文化多樣性。
  • 日本第一家「男公關」開的書店!專門「販售」愛情,致力於讓每個女性找到真愛!
    手塚卷是日本頂頂有名的「歌舞伎町一番街」中的一員在這裡風雲沉浮20多年他從一名默默無聞的男公關到現在擁有了四家自己的男公關俱樂26歲時他就開起了自己的第一家俱樂部「Smappa!」希望裡面所寫的話能夠對平時不閱讀的男公關們有所引導一次手塚和出版人朋友草彅路過這間當時正待售的店鋪兩人原本準備盤下來開一間男公關美髮沙龍的
  • 第一家24小時書店要倒閉了,2020以後還會有書店嗎?
    1989年,第一家誠品書店由臺北仁愛路開始,本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理念,定位為人文藝術小型專業書店。仁愛路圓環的第一家誠品書店1995年,誠品敦南店搬遷至現在的國泰敦南大樓內。書店最大的敵人第一人是租金,或者是商業。紐約以前有一家很好的書店叫叫Gotham Book Mart,那個書店本來就在沃爾瑪旁邊,旁邊都是開的珠寶店,猶太人賣珠寶的,租金本來就高,後來就結束了,很可惜。
  • 40家臺灣獨立書店的故事
    沒 有 誰 是 一 座 孤 島 ,每 本 書 都 是 一 個 世 界 。其中有以書換菜換床鋪的,有開書店只是為了保護一棵老樹的,有為了一隻黑貓而開店的,有奔波在大街小巷和廢紙收購站撿書的,還有耄耋之年仍舊收書修書的。感動於老闆們的講述,也感動於一個小島的人文情懷,竟至於如此。所以,迫不及待的想推薦給你們。侯季然說:「拍完才知開書店是辛苦、一點也不浪漫的行業,也慶幸這些書店為連鎖店滿街的臺灣保留了文化多樣性。」
  • 「書評」終於有一天:我可以開家書店,順便賺錢
    相信很多愛書人,都曾在內心中萌生過這樣的小想法:「未來,我想開一家屬於自己書店。」但是真正實現這個夢想的人少之又少,而阻擋你夢想的,是否是「開書店不賺錢」的現實?記得大學剛畢業時,工作很難找,有一天我媽對我說:「如果你實在找不到工作的話要不給你開家店吧,你先想好你要做什麼。」
  • 第一家24小時書店要關門了,2020以後還會有書店嗎?
    仁愛路圓環的第一家誠品書店1995年,誠品敦南店搬遷至現在的國泰敦南大樓內。書店最大的敵人第一人是租金,或者是商業。紐約以前有一家很好的書店叫叫Gotham Book Mart,那個書店本來就在沃爾瑪旁邊,旁邊都是開的珠寶店,猶太人賣珠寶的,租金本來就高,後來就結束了,很可惜。
  • 方所書店如何爆得大名?
    所謂小時代,用李克強總理的話說就是大眾創業的時代,而不是大企業創業的時代。在小時代生存發展,就應該是以打造精品和爆品的策略進行突圍。在零售商業最具特色的一個領域——書店領域內,其實如同電影,總能聚集一批城市裡的文化人。相比零售消費,他們更熱衷的是文化消費。而且消費能力和意願並不差。
  • 廣州5家獨立書店紀實報告
    我喜歡獨立書店,因為它獨立,自信和安靜,就在那,可愛得等待著你的漫步探索。時常下班後,去附近的書店轉悠,看到某些文字欣欣然,看到某位姑娘怦怦然,幾個小時就悄悄然過去了,也正好躲過了下班高峰擁擠的地鐵人群。獨立書店和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的精神靈魂所在。如果沒有,或者過少,則代表著一座城市的精神貧瘠和歷史單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