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名片
貴陽市2.5萬畝高標準蔬菜保供基地建設項目是貴陽市重要的民生工程和產業扶貧工程,旨在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打好脫貧攻堅戰,解決貴陽市蔬菜保供季節性缺口和供應結構性不平衡問題。
基地預計投入資金30.27億元,項目圍繞500畝以上壩區建設選址,覆蓋貴陽主要的蔬菜生產區域「三縣一市」和烏當區、花溪區,堅持布局科學化、發展設施化、建設規模化、生產標準化、加工精細化、運營市場化的原則,按照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投入、統一建設、統一組織、統一營銷的模式,推進建設和運營,積極打造生態友好型智慧農業樣板。
現場目擊
仲春時節,貴陽市2.5萬畝高標準蔬菜保供基地的各個園區都搶抓春耕的黃金時間,越發忙碌起來。
有7個基地、總面積達7400畝的清鎮園區每天都有幾百個工人、村民施工、建棚、整地、種菜,好一番「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的繁忙景象。
4月6日早上七點來鍾,清鎮市紅楓湖鎮園區高標準蔬菜大棚的建設工人們便已陸陸續續進場,管理員給每個工人做完體溫檢測,檢查完口罩、安全帽、安全帶、反光背心等穿戴後,便按照慣例在開工前開一場安全晨會。
「安全是第一位的,在施工現場大家必須佩戴口罩、安全帽、安全背心,高空作業必須扣好安全帶……」晨會結束後,300來名建設工人便緊張有序地開展打基礎、搭骨架、蓋薄膜、建遮陽系統等等作業。
「現在正值春耕春種的關鍵時期,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保種植』,為蔬菜種植提供必要的條件。」紅楓湖鎮園區項目經理張正杰介紹說,為了在4月15號之前確保810畝的大棚具備種植條件,園區加大人力投入,臨時從雲南抽調了建設技術骨幹,還調整建設工序,優先完成種植所需的項目建設。
「現在已經完成712畝基礎建設、654畝骨架搭建、629畝薄膜覆蓋、500畝噴灌設施建設,15號一定保證可以全部實現正常種植,之後再繼續完善收尾工程。」張正杰介紹說。
按照「要將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把損失補回來,為全省脫貧攻堅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有力的產業支撐」總體要求,清鎮園區一邊抓緊推進高標準大棚等工程建設,一邊抓緊在條件成熟的田地或建好的大棚裡種植蔬菜,一邊抓緊完善配套附屬設施建設。
在紅楓湖鎮園區熱火朝天地建設蔬菜大棚的同時,石牛基地300多畝的大棚裡已經開始在進行整地和彩椒栽苗了。
從雲南來到貴陽的蔬菜種植師傅羅成紅7點過就來到基地開始一天的工作了。30號剛給30多名在當地招來的村民上完栽菜、澆水、施肥等內容的培訓課,擔心村民還沒熟練掌握技術,他每天都要到棚裡進行指導,並安排第二天的工事。
「這些彩椒5月份就能開花結果,6月中旬彩椒就能上市了。」羅成紅說,蔬菜長得好、結得好是他最開心的事。
「我們所有工作重心都圍繞『菜』來開展,一切圍繞『菜』來轉、一切圍繞『菜』來幹。」清鎮園區建設指揮部負責人張鑑說,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了大棚建設材料的外購、外聘技術工人返崗等,工程建設進度受了不小影響,雖然建設有所停滯,但是生產並沒有停,蔬菜種植、管護一直沒有停過。現在用工和生產都已經全部恢復,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大棚、分揀中心、排水溝等工程建設,把耽誤的時間和進度搶回來。
張鑑介紹,按照2畝地建設1畝大棚的比例,再除開坡度大等不適宜建大棚的土地,清鎮園區可建設3000畝大棚,目前已經種下了300畝的西紅柿、160畝速生菜、100畝黃花菜98畝絲瓜、30畝養心菜等等蔬菜,露天基地也種下了千餘畝的蔥和速生菜,有的大棚也正在整地,即將種下絲瓜和黃花菜。
「雖然現在建設工程和種植工作的時間緊、任務重,但我們將以管事、管人、管物為抓手,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穩步推進整體工作,確保清鎮園區今年上半年全部建成。」張鑑說。
場外連線
「蔬菜基地從去年4月開工以來,我們以生產為目標加快推進基本建設,目前絕大部分基地已經投產,但部分大棚及溝渠、道路等附屬設施還在陸續完善,本來今年初就能全部建成,但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給我們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市農投集團旗下的扶貧公司是蔬菜保供基地的實施主體,扶貧公司總經理程蜀黔介紹說,受疫情影響,建大棚的材料由於省外工廠停工停產、物流運輸不暢等,都運不進來,而且很多外地的建設工人也不能及時到崗。
農時不等人,為了不誤春耕春種的最佳時機,蔬菜基地採取一邊抓建設、一邊抓生產的「兩線作戰」,在大棚具備種植條件的情況下,先把蔬菜種下去,再繼續完善溝渠等配套設施建設。
「目前所有基地都在犁地,耕地近1.12萬畝,栽培作物7683畝,栽培品種包括西紅柿、絲瓜、彩椒、茄子、香蔥、黃花菜等,預計4月中旬2.5萬畝蔬菜基地栽培完畢,六月初第一批西紅柿、彩椒、絲瓜等陸續上市,預計畝產量1.2萬斤每畝,有效緩解我市茄果類蔬菜的供應缺口,部分蔬菜還將遠銷粵港澳大灣區和上海。」程蜀黔介紹,現在正在奮力衝刺,抓緊時間生產和建設,把前面耽誤的時間搶回來,在今年上半年將高標準蔬菜基地全面建成。
來源丨貴陽日報
編輯丨姚自雨
編審丨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