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整個《甄嬛傳》,它最厲害的地方就在於:看第一遍的時候會有很多的疑惑,或者只會覺得,真是一部好看的劇。但是你會想看第二遍,就會有新的發現,劇情有很多細思極恐很難發現的細節,這都是導演反覆推敲經得起考驗的。這些隱藏的劇情,不仔細看是很難讓我們發現。華妃一直以為自己小產是端妃送的那碗滑胎藥。為了報復端妃,緊接著給端妃灌下紅花,令端妃終身都不能生育。還對端妃百般折辱。
第一:但是劇中也提到,端妃也是將門之女,皇帝忌憚華妃哥哥年羹堯的軍工赫赫,早早就開始防範華妃了。皇上同時也有可能忌憚端妃家族勢力,所以皇上把端妃當槍使,結果兩個妃子都不能生育了。這樣皇上就不必擔憂端妃和華妃家族勢力會影響到自己的皇權了。這真是一出「一石二鳥」之計,心思之深,心思之毒,讓人膽寒!
第二:果郡王喜歡綠色青色,浣碧與葉瀾依喜歡穿綠色青色的衣服,而甄嬛喜歡妃色,溫實初覺得鐵鏽紅大氣好看,眉莊後來也穿了鐵鏽紅的衣服,這就是不被愛的人才投其所好吧。
第三:皇上臨終之前,最後的一個願望,也只是聽甄嬛再喚他一聲「四郎」而已,因為喚他四郎的那個甄嬛,是全心全意為他著想,會說出:皇上要做明君,嬛嬛要做賢妃,可晚上卻睡不著,輕吟湘妃怨的那個滿心滿眼都是皇帝的甄嬛。
第四:皇上最後死的時候死不瞑目,表面上看來是怒氣所致,實則還有更深一層:他雖恨嬪妃出軌,但甄嬛說孫答應的事時也並無太過激的反應,只是大罵:賤人,立刻五馬分屍。
第五:說到沈眉莊的事的時候,已經說不出話來,當時的心理則是真正的感受到自己被玩弄的屈辱和怒氣,壓垮他最後一絲稻草的話,則是甄嬛說的那句:自從回宮之後,每一次的和你接觸,都讓我覺得無比噁心!瞬間擊垮了他。
不得不說那句話:能傷害到你的人都是你在乎的人。甄嬛以為皇帝不愛他,以為果郡王對她才是真愛,殊不知,皇帝對她的愛何嘗少過果郡王的呢。
如真不愛,何苦調查,何苦遇事反覆求證。皇上只是想聽他想聽到的那個答案而已。如果皇上一開始就只是一個王爺,未必不如果郡王多情。所以甄嬛最後一句話算是說對了:那年杏花微雨,你自稱是果郡王。或許從一開始,一切便都是錯的。
第六:還有,甄嬛並非純元替身。「 縱得菀菀類卿,除卻巫山非雲也」。皇帝這句話,意思並非當甄嬛是替代品,而是兩者感情上的那種區別,是除卻巫山不是雲了。
說是皇帝懷念純元,莫不如說他是懷念那種感情。純元萬事以皇帝為重,不像甄嬛,是萬事都要以自己的意願為主的。而且即使在甄嬛出宮後,皇帝也是百般惦記甄嬛,甚至夢中喚著的名字都是嬛嬛而不是純元,這一點就可以證明。
甄嬛出宮後,皇帝也沒主動的去找她回來,大概是想相見不如懷念,與其相愛相殺,還是放彼此一條生路吧。皇上的無奈,我是完全可以體會的!蘇培盛為什麼背棄跟了那麼多年的皇上,忠心甄嬛?《甄嬛傳》最讓人心涼的是蘇培盛最後對皇帝的背叛。 甄嬛回宮之後,正是熹妃,瓜爾佳氏被皇上滅門抄家的時候,天下大雨,祺貴人穿著粗布衣裳跪在養心殿門口求皇上放過瓜爾佳氏一族,皇上和甄嬛在養心殿裡面寫聖旨流放瓜爾佳氏。
皇上告訴祺貴人:可以免她死罪,只貶為庶人,然而蘇培盛卻告訴小太監們把她處理掉,扔到亂葬崗,並且朝被太監毆打的祺貴人方向吐了一口痰。 祺貴人被打死。後知後覺的才知道蘇公公那麼厭惡祺貴人~一開始只是覺得應該是因為當年莞嬪因為瓜爾佳氏的原因被廢並在凌雲峰受盡折磨,而槿汐也跟著受了不少苦,而現在看來蘇公公在那時候就已經決心站甄嬛那邊而非聽命皇上了。
最後皇帝身體日漸衰弱,蘇培盛捧著一堆摺子向甄嬛請示,甄嬛冷冷的說讓把這些摺子送到皇上跟前,他掛心國事,必定會看。這等於是故意想要加重皇帝的病情,而蘇培盛二話不說,連一絲詫異都沒有就照做。
蘇培盛在宮中已活成人精,想必早就已經知道雙生子的秘密,早就已看出甄嬛對皇上居心叵測,卻選擇隱瞞皇上,故意爆出血滴子的秘密,正式投靠甄嬛,背叛皇上。
這又是為什麼呢?其一:還記得當時皇后娘娘揭發蘇培盛與槿汐對食被關慎刑司事件,皇上最開始是不打算饒恕蘇公公和槿汐的,是甄嬛找到端妃說服皇上饒恕蘇培盛和槿汐的,說明蘇培盛後半輩子的命是甄嬛救的。
其二:皇上這輩子負盡了天下所有人。而甄嬛和槿汐只不過是主僕關係。甄嬛卻拼命要把槿汐救出來,這一趟慎刑司足以讓蘇培盛看到了甄嬛的能力和對他的人情。於是蘇培盛領悟到甄嬛定能坐穩鳳位,尤其是皇帝百年之後主掌後宮的人極有可能就是這位熹貴妃,於是轉變效忠的方向,投靠了甄嬛!
幾乎很少有人,能逃過「記不住」的苦:
好不容易看了100本書,一問啥也沒記住,就像沒看過一樣;
勤勤懇懇聽課、做筆記,一到考試全部忘光,就像沒學過一樣;
辛辛苦苦積累了幾十個客戶,一見面,剛張嘴就把人名字忘了,就像沒認識過一樣;
……
甚至,年紀越大,記憶越差,學習新事物的效率越來越低……在生活和工作中,往往還會錯失很多機會。
提升記憶是有方法的。這次為大家推薦經過萬人驗證的記憶法,教你養成後天學霸的高效記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