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可謂是近幾年來宮鬥大戲的標杆,無論是情節設計、服裝道具、臺詞功底、髮型妝容還是禮儀文化都細緻入微,也正是這每一個細節的精湛,才奠定了《甄嬛傳》z在熒幕中的地位。
很多人看一遍根本不過癮,沒事時還會找出來繼續二刷一遍,當翻過頭再來看時,才會發現很多在一刷時被忽略的細節,而這些細節才是最值得觀眾們深思和推敲的。而有些觀眾甚至已經追到了三刷四刷以上,不得不說,一部好的影視劇值得更經得起觀眾反覆觀看,慢慢推敲。
其實,如果細細留意就會發現,雖然劇中人物與劇情發展多次發生了反轉,但是很多人物最終宿命其實早已在出場時就已經埋下了伏筆。
01
開場時,皇后的溫婉賢淑與華妃的囂張跋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華妃暗諷皇后是陳年老茶,早已沒有味道,連一旁侍奉皇后的宮女都有些聽不下去了,可是皇后依然不溫不怒,這也讓觀眾猜想:這樣的皇后能活幾集?可是當全劇看完後才發現,皇后雖然不能說是最後的贏家,但是也可謂是機關算盡太聰明,而華妃其實才是最悲涼的。
皇后在於華妃商量選秀之事時,華妃的出場氣勢足以碾壓眾人,更是沒把皇后放在眼裡,言語輕蔑、冷眼相加,而皇后依然一副「慈母」的面孔,完全沒有將華妃的囂張放在眼裡。而是在華妃要走的時候,皇后輕描淡寫的說道:「後宮是該添幾個新人為皇上延綿子嗣了。」
就是這句「輕描淡寫」,已經奠定了皇后的深謀詭計與華妃的悲慘悽涼。
看過《甄嬛傳》的觀眾都知道,「子嗣」就是華妃的「死穴」,而皇后這支「箭」也是狠狠的刺向了華妃的「死穴」。全劇中,皇后是最能洞察人心的,總能抓住嬪妃們內心中最脆弱點進行打擊,從而加以利用,利用齊妃是,利用安陵容更是。
華妃在看著後宮一個個妃子有孕在身,更是羨慕嫉妒甚至是恨。要知道在後宮,母憑子貴的嬪妃們比比皆是,如果沒有一兒半女在身邊,單憑自身榮寵又能得意到幾時呢?
雖然華妃得到後宮中其他妃子們加起來都不足以比擬的寵愛,但是華妃更深知,容顏衰老是後宮妃子最大的敵人,三年一次的選秀更是會讓皇上身邊永遠都不會缺少年輕貌美的嬪妃們。
所以,在後宮中沒有子嗣不僅是華妃的「死穴」,更是華妃的卑微,俗話說:一個人越缺少什麼就會越炫耀什麼。沒錯,華妃缺少的就是那份榮耀與驕傲。
其實,華妃的內心比任何一個嬪妃都惶恐不安,表面上受盡榮寵的她卻是後宮中最自卑一個女人,所以不得已強裝自己,欺騙自己,只有讓自己變得更囂張跋扈,才讓自己看起來沒有那麼的「失敗」。
02
最終,華妃的結局可以用的上「慘烈」這個詞。
在得知害的自己小產並且一生都未能再有一兒半女的人不是別人,就是自己枕邊最愛的人。自己一生的明爭暗鬥,卻連「目標」都沒有找對,那個真正的「敵人」正是她最愛的人,一生的錯付就在這一刻土崩瓦解。
這一刻,華妃的驕傲與囂張早已被碾碎丟入塵埃,一句「皇上,你害的世蘭好苦啊」過後,便用撞牆自盡的方式結束了自己悲慘的一生,也許,沒有選擇御賜的方式死去,就是她這一生最後的一點尊嚴。
這時的她再也不是那個囂張跋扈、心狠手辣的華妃了,而是那個愛而不得,錯付一生的年世蘭。
03
華妃用盡一生的驕傲,只為了掩蓋內心那份深深地自卑。
而「華妃」又何嘗不是我們身邊的眾多人呢?
為了掩飾自己的貧窮,借錢貸款買豪車、穿名牌,只為了能讓他人高看自己。
為了掩飾自己的失敗,滔滔不絕的傳授「經驗」、大話張口即出,只為了能讓他人崇拜自己。
為了掩飾自己不幸的婚姻,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秀恩愛」的機會,只為了讓更多人羨慕。
但是,夜深人靜後,只有卸下偽裝的自己才知道,一切不過是為了那點可憐的自尊心而在強顏歡笑。
一個內心無法強大的人,心中永遠都會缺少一份安全感,時刻關注著外界對自己的評價與看法,總是活在別人的「口舌」中。
真正富有的人是內在的富有,更是精神的富有。
他們從不會在乎別人的眼光,只會展現出最真實的的自己,在面對外界的質疑與嘲笑時,依然可以笑對所有,用他們的自信與力量去證明著自己,去回擊著每一個嘲笑與譏諷。
只有真正的擁有了強大的內心,才可以擁有一顆平常心,這份平常心既可以經受得住狂風暴雨的打擊,也可以忍受得了低谷緩流的落寞。
弱者易怒如虎,強者溫如流水。
願所有人都能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
#你還看到了《甄嬛傳》中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關注我,不走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