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俊凱、迪麗熱巴領銜主演的《解憂雜貨店》上映啦,兩位現象級流量護駕,千萬數量級的粉絲群體翹首以盼,四天下來票房成績,唉,不到兩億。
《解憂雜貨店》原著小說被各大書評機構評為「在東野圭吾諸多作品中有特殊地位,最細膩最具溫度的作品」。
東野圭吾以精巧細緻的本格推理起家,在寫完《名偵探的守則》之後,一度放棄本格推理,到了《解憂雜貨店》甚至連推理都放棄了。
這部從角色設定到價值觀都不算新鮮的書,僅憑消耗著東野圭吾此前積累的名望而起,卻被評為他「最具溫度的作品」,實在讓人感慨。
無論如何,一部小說,加入了奇幻怪談、都市溫情、多線敘事等元素,又出自東野圭吾之手,好像就很適合影視化,於是中日兩國電影人先後改編此書。
日本電影人端上了一盤寡淡無味的清湯小炒,反響並不是很好。中國電影人總結經驗教訓,直接呈上一盤黑暗料理,片中不光場景昏暗,幾乎每個角色扮相都是灰頭土臉。
《解憂雜貨店》海報
中國版《解憂雜貨店》分為懷才不遇的音樂家、剋死爹媽的藝術家、仙人指路的企業家三部分。
王俊凱、迪麗熱巴、董子健三位老師在片中飾演來自同一個孤兒院的孤兒。
迪麗熱巴和董子健演得挺好。迪麗熱巴飾演的角色沒王俊凱董子健那麼身世坎坷,她本色出演一名愛好歌唱的小女孩,比較容易發揮。
董子健扮演的角色稍微命途多舛一些,但好歹有演技傍身,把控這類設定不算複雜的角色還算得心應手。
王俊凱老師就不太行了,全程飾演一位冷酷的孤兒,臺詞不多,但每句念詞都讓人那麼難受,含糊不清,不能是導演刻意設計的吧,意在呼籲關愛舌系帶粘連兒童。
關於王俊凱臺詞功底薄弱,有網友稱是由於重慶腔所致,我反而覺得口音是演員很珍貴的個人符號,許多角色反而會因為鄉音增色。下部戲建議王俊凱老師不妨試試重慶話,也許用更自在的方式表演會有奇效。
《解憂雜貨店》劇照
影片一開始,三位孤兒砸了一位女富豪的家並綁了她,原因之後會交代,他們隨後逃到一家雜貨店。很久以前,這家雜貨店店主會給寄信到店裡的人回信,為他們答疑解惑。
《解憂雜貨店》的雜貨店店主是個重要角色,日版《解憂雜貨店》店主一角由「日本電影界的門面」西田敏行飾演,中國版由成龍飾演,演的很彆扭。
中國版《解憂雜貨店》的關鍵詞就是彆扭。
成龍按理說是本色出演老人,但他在片中總給人故作虛弱之感,粗糙的妝容也是產生這種感受的重要原因。
有一幕是一群熊孩子在雜貨鋪牆上亂塗亂畫,成龍在一旁規勸,我都擔心成龍會突然撕掉白鬍子,飛起一腳踢爆熊孩子的頭。對比幾乎同時期上映的《至暗時刻》中奧德曼飾演的老邱吉爾,成龍太缺對老年人體態特徵的把握。
《解憂雜貨店》劇照
三位孤兒逃進店的這一天,正碰到雜貨店通靈的日子,這一夜,雜貨店可以收到過去人的來信,也能給他們回信。
第一封信來自一位北漂音樂人,韓傑導演在這一段開篇時試圖像《老炮兒》一樣,用長鏡頭將胡同陋巷的煙火氣息和市井百態一氣呵成的展現,但角色的走位和導演功力有限的運鏡將這段拍的雜亂無章。
北漂音樂人在音樂夢想和家庭壓力中兩難,三個孤兒肯定是勸音樂人堅持夢想,就是這麼俗套。
音樂人在北京堅持夢想期間,來到一所孤兒院做義演,你沒猜錯,這個孤兒院就是片中三個孤兒的成長地。音樂人在此地遇上了日後會大紅大紫的小女孩張維維,並用一首自己的原創歌曲啟蒙了她。
這位扮演張維維的小女孩演的難得的做作,雖然說用成人標準去苛求一個小女孩好像不是很正確,但真的太做作了。
這幾年的國產電影中,我覺得最有靈氣的小演員是《陸垚知馬俐》裡小陸垚和小馬俐的扮演者,可以用渾然天成來形容兩位小演員的表演。
因為小演員受年齡所限,很多表演勢必做不到體驗派的深入,所以如何用方法派的技巧教育小演員,很看導演的能力,文章做的非常出彩,韓傑老師還差點。
總之,音樂人啟蒙了張維維,後來在孤兒院大火中救出了張維維,自己不幸犧牲,這一部分算告一段落。
《解憂雜貨店》劇照
第二部分就很氣人了,一個喜歡麥可傑克遜的富家子弟,父母在外打拼供他有錢揮霍和享受同學的羨豔目光,他卻覺得父母不理解他,還給雜貨店爺爺寫信訴苦。
某天孩子的爹媽遭遇資金危機正在客廳和黑社會債主運籌帷幄,他在樓上把歌放的震天響,勸他安靜點還不聽,我猜他是想用一首《beat it》鼓動爹媽直接和黑社會拔槍對射。
然後老爹破產,只能舉家逃亡,為了輕裝上陣把孩子的麥可傑克遜唱片全賣了,這下孩子不幹了,直接離家出走,間接導致了爹媽後來車禍墜海。
孩子跑走後被一家孤兒院收容,啥孤兒院不談了你懂的。
後來他成了藝術家,專門從事請一堆外國人來裝模作樣冒充上流社會的行為藝術,業餘愛好是和女記者嘮嗑,女記者普遍塗著蠟筆質感、著色不均的劣質口紅。
截取一段訪問內容,記者問道「你最滿意的作品是什麼」,秦昊扮演的藝術家自信微笑「我最滿意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
有一天他故地重遊,問一位酒吧老闆多年前逃亡的富商夫婦下落如何。巧了,酒吧老闆正好將當年夫婦二人墜海的報紙裝裱在酒吧的一面牆上,一眼就能看見。這酒吧也太魔幻了,把人家滅門慘案貼牆上當裝飾物,也不嫌晦氣。
這一部分在悔恨的淚水中又草草結束了。
《解憂雜貨店》劇照
第三部分是一個九十年代迷茫的舞女,受三位孤兒指點,放棄舞女行當投身地產和金融,成為一名女企業家。這位舞女也來自那個你懂的神秘孤兒院,想問問韓傑老師為什麼不乾脆叫解憂孤兒院。
舞女成了企業家之後想要反哺孤兒院,將孩子們遷到更好的地方去,於是就有了影片一開始的誤會,三個孤兒以為女企業家是想破壞他們的孤兒院,所以才同時犯了非法侵入住宅罪和綁架罪。
噢原來是誤會,那就情有可原了。影片在一片祥和和感動中結束了,女粉絲淚眼婆娑的互相攙扶出了影院。
《解憂雜貨店》劇照
看完全片,我覺得這部電影成這樣其實不全怪演員,畢竟它的每一個環節都是敷衍的。
整條藍綠撞色的街道就有夠粗糙了,一進雜貨店發現還能更粗糙,店內布景做舊的逼真程度可能都不如日本川崎一個叫「warehouse九龍電腦城」的遊戲廳。
「warehouse」遊戲廳一角
幾位主角的臺詞設計也很成問題,從外貌上看是不修邊幅的孤兒,從行為上看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法盲,但張口就是「荒僻」「電子商務」「井噴式發展」這類不符合角色定位的書面語。
編劇對九十年代的想像力僅限於「崔健」「四合院」「新白娘子傳奇」等俗套,三位孤兒向過去的人描繪2017年也圍繞在「霧霾」「網紅」「直播」等流於表面的符號,何不提一提今年最鼓舞人心的十九大呢。
通過我對電影劇情的描述也可以看出,整部電影的情節之間幾乎沒有關聯性,幾個故事是強行被文不對題的線索串聯在一起,刪去某一段或某一角色幾乎不對故事的整體性產生影響。
《解憂雜貨店》唯一傾盡全力的地方估計就是在豆瓣刷好評上,自影片12月29號零點上映起,短短五分鐘內,十幾篇五星影評接二連三的湧現,場面蔚為壯觀。
今年一年就有《麻煩家族》《求婚大作戰》《深夜食堂》等多部翻拍日本經典影視作品的好漢們前僕後繼,平均分都不到4分,原因可能是日本和中國的文化語境差異遠比想像中大。
尤其在對「治癒系」的態度上,中國一整代的年輕人可是都經歷了《左耳》《三重門》《悲傷逆流成河》等所謂的青春傷痛文學。
正如謝明宏所說「當下的電影觀眾在現實生活中面對困難的態度和方式已經根本轉變,試圖通過心靈雞湯式的文本表達來獲得觀影認同的做法已經不合時宜,「喪」比「雞湯」來得補人。」
—END—
長按上方指紋即可快速免費關注
【第一電影票房 服務於影視創業者】
2013年5月創立
專業網際網路影視數據平臺
每天發布最權威的國內外票房數據
致力於中國優秀影片的宣傳推廣
幫助影視人獲得更多信息、資源並達成各種合作
5萬+用戶 影視圈全覆蓋
微信:piaofang123
投稿請加QQ:2914166835
商務、項目合作請聯繫 :17701336570 (微信)
☎: 010-85560807
北 京 方 寸 博 宇 文 化 傳 媒 有 限 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