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並不全是陽光和彩虹,這是個十分卑鄙骯髒的地方。
電影《洛奇》自1976年11月在美國首映以來,已經拍了6部。其故事主要講述了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經歷了貧窮、孤獨和冷漠,依然堅持著自己的事業,平淡無奇的過程最終沒有挫敗他,最終走出困境登上了事業的巔峰。
就這樣一部樸素的電影,卻能堪稱勵志電影中的經典。影片的幕後故事也如洛奇般勵志,窮困潦倒的史泰龍拿著自己寫的劇本一炮打響名頭,一舉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最佳原創劇本雙提名。
電影反映出了社會大部分人的生活現狀,並代表了少部分成功人士的經歷。
我不管你有多狠,但只要你允許,他會永久性地把你打得跪在地上起不來。
第十三輪,我已被現實揍得面目全非,依稀中我聽到那些喧囂的嘲笑和偏見高呼著"失敗者」,我咽下了嘴裡的鮮血,選擇站到最後一刻,我的成敗怎麼由得那些人去審判?
如果我輸了那也無所謂,如果我能打滿全場,當鈴聲響起,我還站在場上,我這輩子將第一次明白一件事:我再也不是個蹩腳貨。
你、我、沒有人,能打得比生活還重,但重要的並不是你能打多重,而是你能挨多重,並且堅持向前,你能承受多少並且堅持向前,這樣才叫勝利。要是你知道你自己的價值,就去爭取你的價值,但你要願意去挨打,而不是說他、她或任何人拖累了你。只有懦夫才會這樣做,而你不是懦夫!
人生,很多時候會被生活放到時間上去烤,扔進苦海裡去煮,烤焦了,熬化了,才正真脫胎換骨。
因為我認為人們不想活下去,就會死亡,自然比人類想的還聰明,我們逐漸失去朋友,失去一切,我們不斷地失去,直到我們說,我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
餘華筆下的富貴,從一個富家少爺,變成一個一無所有的窮鬼時,他爹死了,他活著;被抓去當了壯丁,槍林彈雨中,那麼多人死去,而他還活著;終於回到家了之後,娘死了,姑娘啞了聾了,那麼痛心的事,他仍然堅強地活著;兒子為了救老師獻血,被抽沒了血,年紀輕輕的就這麼白白的死了,他抱著兒子的屍身回家,還努力的活著;女兒嫁給了個偏頭的二喜本也相親相愛,可是難產死了,留下了個襁褓中的苦根,他依然拼命的活著;家珍終於承受不住生活的殘酷病魔的折磨死了,他還是不得不活著;姑爺二喜被水泥石板砸碎了全身骨頭,他帶著唯一的親人活著;最後的苦根被豆子撐死之後,他還活著。就這樣活著。
正如餘華說: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電影《肖申克救贖》安迪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生而為人,要麼忙著活,要麼忙著死。
勵志電影是勵志的,可誰也不知道你從他那得到了什麼,他或點燃你,或哄騙你,亦或麻醉了你。
所以,縱使所有人放棄我們時,我們至少還擁有自己。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