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沉默的真相》開播了,豆瓣開畫8.8分(現漲到8.9)。
《隱秘的角落》豆瓣開畫9.0,後來一度漲到了9.2分,最終結束直到現在落回到了8.9分。
但它畢竟播完了,而《沉默的真相》還很未知。
不過,有網友認為《沉默的真相》確實輸給了《隱秘的角落》。
那就是這部劇的製作水平(也就是鏡頭語言)
先別罵?
請看下去吧!
《沉默的真相》製作水平確實沒有《隱秘的角落》出彩。
它放到國產劇當中大概就處在1.5檔的樣子。
也就是《摩天大樓》,《唐探網劇》那一檔。
要優於第2檔的《十日遊戲》,《在劫難逃》《非常目擊》等懸疑劇。
《隱秘的角落》製作水平到底好在哪裡?
觀眾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必須是配樂和歌曲烘託出的情緒和氛圍。
其實本劇的光影與鏡頭的調度,同樣非常的講究。
達到一種用鏡頭就能講故事的水平。
我們舉個盒子,《隱秘的角落》第1集開頭3分鐘。
也就是張東升推嶽父母下山那場戲。
開場是一個標準的航拍鏡頭,鏡頭在群山峻岭中掠過。
此時,背景音是兩父老人累了的喘氣聲,還有不停埋怨的聲音。
這個埋怨的對象就是張東升,而張東升在勸在解釋。
鏡頭最終停在山峰位置。
觀眾能看到一個中年男人和兩位老人正在爬山。
然後是張東升給兩位老人照相。
這組鏡頭既交代了環境,又交代了人物關係。
另外,這種航拍空境逐漸往人身上推的盡頭,雖然整個氣氛非常平和,但無意間就給觀眾一巨種強烈的不安感。
接下來,鏡頭用了三種方式來強化這種不安感。
一是張東升在拍照前,不停的回頭四處打量。
我們剛開始不知道他在打量什麼,後來就知道他是看有沒有人。
二是張東升拍照的鏡頭,鏡頭兩次閃過的紅色。
這個現象在照相機裡面,不知道有沒有專業的技術解釋。
但相機裡兩次閃爍的紅色,暗示意味非常的明顯。
三是張東升在給嶽父母擺腳的時候,嘴角微勾,眼神變得狠戾。
他在拍照和面對父母的時候,眼神和態度都非常的平和。
最後,張東升起身後突然將嶽父母推下山。
鏡頭立刻切換到「冷血動物」蜥蜴的身上,再結合突然晌起還不悅耳的配樂。
這個片段立刻呈現出了一種突兀而又驚悚,詭異而又恐怖的感覺。
《隱秘的角落》這個開場非常漂亮,和《白夜追兇》開場長鏡頭一樣,在國產劇當中非常的罕見。
整部劇中,這種鏡頭調度、配樂和剪輯完美融合的鏡頭比比皆是。
不過,普通觀眾對於這些可能感受並不深。
(如同你談影視劇的特效,除了那種一眼能看出是好特效的大特效,那種潤物細無聲的特效,普通觀眾便感覺不到)
但是,我們只要談到《隱秘的角落》的配樂。
整部劇的「陰間配樂」,同時和結尾時長卡點,還和劇情角色呼應的每一首片尾曲。
這給大多數觀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所以,當我們談到《隱秘的角落》的製作水平。
它就是配樂在製作中過於的突出,其它方面反而有些不顯山不露水。
本劇開播過後,有不少網友認為《沉默的真相》製作水平很差?
有人甚至拿出《隱秘的角落》來進行比較,最終得出除了演員的演技,鏡頭語言一無是處的結論。
這個其實是錯誤的,而且對於影視製作沒有任何的觀察。
兩部懸疑網劇只是因為風格不同,在製作上的處理方式也不同罷了。
同樣以第1集開場第一場戲為例。
首先,我們能清楚看到《沉默的真相》美術和濾鏡完全不同。
《隱秘的角落》除了極少數場景的鏡頭(那個水產廠),整部劇都是偏一種明黃色的暖色調當中。
結果故事劇情卻是死亡和懸疑,尤其愛用「陰樂」來烘託氣氛。
它突出的就是一種豔陽下的溫暖海邊,陽光照不到的冰冷角落的反差感。
《沉默的真相》整部劇現在破案這邊,都是這種偏藍的冷色調。
有一種冷峻、慘澹、還有一種冷冰冰的感覺。
開場,一個俯視的中景,寧理老師仰頭把啤酒一飲而盡。
人將啤酒罐捏癟,丟棄在了地上。
接下來,鏡頭多用中景和特寫(人物特寫和物體特寫),用來突出皮箱的沉重,與角色因為物體的狀態。
比如這個一步一步拖上階梯,證明了旅行箱的沉重。
比如這個寧師剛剛站上電梯。
寧理脖子的清楚的血痕,幾顆流下的汗珠與不安的眼神。
隨後的幾組鏡頭,都非常強調這種物體影響了人,人影響了物體的感覺。
比如這個寧理穿行在來來往往人群的狀態。
寧理手緊緊拽著皮箱,拖著皮箱的身體姿勢和神態。
當寧理來到安檢前。
這個時候,之前平緩但不安的配樂背後,晌起一種類似《星際穿越》海浪那段時針走動的滴答聲。
此時鏡頭切到地鐵排著長長的隊伍,安保人員讓每個包都要過安檢的戲。
這場戲裡運鏡,演員表演,配樂烘託的氣氛。
證明後續會發生什麼,可謂再清楚不過了。
寧理在過安檢之前,手緊緊的抓了一把箱子,同時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手持攝影的搖晃鏡頭。
這都是給觀眾呈現一種身臨其境的緊張感。
後面的鏡頭就不詳細分析了,因為都是圍繞著角色而進行的處理。
比如這個寧理被安保發現,開始蠻力衝關。
這個時候,明顯切換了個第一人稱的搖晃鏡頭。
這切到寧理的視角,是在交代了他現在所面對的困境。
《沉默的真相》整部劇多以這種處理方式,證明它的鏡頭語言並不差。
不過,為何有人覺得這部劇除了演員演技好,好像鏡頭語言不行呢?
我們再回頭看看《隱秘的角落》。
這部劇的製作水平強在哪裡?
可能除了特效各方面都很強,鏡頭調度、美術、攝影、剪輯等在國產劇中都是頂級。
不過,因為這部劇的配樂和片尾曲過於突出,這個方面成為獨一檔的存在,哪怕是不懂鏡頭語言的觀眾都看出來了。
所以,觀眾忽略製作的其它方面,對配樂和歌曲留下異常深刻的印象。
《沉默的真相》鏡頭語言並不差,相反還非常的夯實。
不過,本劇沒有其它劇在製作上非常突出的優點,也就是在製作上能夠稱之為「顯而易見」的東西。
我們還可以看看《白夜追兇》,它的黑與白,冷與暖的光影處理。
這部劇的鏡頭語言到底要表達什麼?
根據前面的單獨分析,答案其實非常明顯。
《沉默的真相》的鏡頭語言,基本就是圍繞著角色在服務。
它確實沒有另外三部國產劇製作上的突出,但前後整體性非常的統一。
1、美術、調色和濾鏡非常統一。
這部劇很少有另外三部國產劇,那種異常明顯光影對比。
你看開場的雨天,畫面是種淺色的冷色調。
地鐵站裡同樣是這種冷色調。
白色的天光,與各種燈幾乎沒有什麼大差異。
廖凡飾演的主角出場的江邊;警察局裡面的畫面,兇案現場的屋子。
幾乎都是這種慘澹的冷色調,沒有過於明顯的光影對比。
當然,除了另外一條主線的江陽線。
因為那邊不管什麼場景,調色和美術處理都偏溫馨的暖色調。
它在美術、調色和氛圍處理上,形成了一種十分鮮明的對比。
導演團隊這樣處理的意思,可能是利用冷暖分明的色調,來暗示前後不同時空的真相與罪惡吧。
2、鏡頭基本圍繞著角色進行
如同本劇開場戲的詳細分析。
這部劇不管什麼鏡頭,基本都是人與物,物與人的處理。
而且還很愛用特寫鏡頭,對角色面部和動作的特寫,角色和物體互動的特寫等等。
最終就突出一種冷峻的紀實感,而不是其它劇的電影質感。
由於本劇的演員演技是相當的過硬,最終造成了好看全演員的功勞,鏡頭語言非常一般的錯覺。
那些覺得鏡頭語言不行,全是演員的演技撐著的,反而是弄錯了因果關係。
實際上,《沉默的真相》製作非常的不錯。
只是它沒有另外三部劇突出的優點,所以顯得不那麼的出彩。
我們轉念一想,這部劇製作確實遜色另外三部劇。
原因不正是它沒有特別突出的優點麼?
把它劃到同樣製作過硬,但沒有特別突出的《唐探網劇》《摩天大樓》等國產劇一起。
這難道有什麼問題嗎?
這部劇有種《白日焰火》的犯罪片質感。
導演團隊這樣處理的原因,可能則是原著內核本來就沉重。
它用「愁雲慘霧」的冷色調來強調嚴良線的紀實感,調查真相;用溫馨陽光的暖色調呈現江陽線的夢幻感、真相蒙塵。
這種前後鮮明的對比,與原著內核形成一種呼應。
電視劇只需要照實還原出原著內核,這種衝擊感就已經夠強了。
《沉默的真相》原著主要就是角色非常出彩,最後真相一層層的揭開,情節上呈現出一種巨大的衝擊力。
現在鏡頭語言著重表現角色和情節。
那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不過,唯一擔心的是因為當時《隱秘的角落》大火。
這導致愛奇藝「迷霧劇場」沒有播出的四部懸疑劇,都一定程度的「回爐重造」了。
後來《非常目擊》《在劫難逃》正式開播。都有著非常明顯的刪減,重新配音,導致臺詞和演員完全對不上口型等等問題。
《在劫難逃》的最後兩集,更是改得面目全非了。
所以,現在不管嘲諷這部劇製作不行的觀眾;還是認為製作要為角色劇情服務,鏡頭語言毫不重要的觀眾。
有《非常目擊》《在劫難逃》的「珠玉在前」。
你們還是先祈禱一下。
《沉默的真相》後續會不會也這樣吧。
畢竟,這部劇的鏡頭語言都是為還原原著服務了。
原著最精彩和震撼的,就是有形成強大衝擊力的角色和劇情。
這些如果都給弄沒了,或者關鍵時刻洩氣了。
現在吵來吵去。
還有什麼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