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靜遠
編輯 | 謝維平
《沉默的真相》大結局了,豆瓣9.1,一度9.2,今年國產劇最高分。
但直到最後一刻,流量上,它也沒有成為像《隱秘的角落》那樣的全民爆款。
同為紫金陳原著改編,都有強烈的社會話題性,為什麼?
話不多說先放圖。
除了秦昊老師,《隱秘的角落》中的小三隻都火了,為劇做了不少流量貢獻。而《沉默的真相》中,廖凡等老戲骨都過於工具化,能打的只有白宇。
《隱秘的角落》衍生出了「爬山梗」,「小白船」,「時間管理大師朱朝陽」等全民梗。
來,數娛老師來敲一下黑板劃一個知識點:
「梗」,是可以脫離劇情,在劇外生發的獨立話題。比如把嶽父母推下山的「爬山梗」,恐怖的童謠「小白船」,和「時間管理大師朱朝陽」,都是對於大眾來說認知門檻低,有普適性,不需要看過劇情,只需要看一下微博推文或視頻,就能直接獲得共鳴和樂趣的。
《隱秘的角落》有很多這樣的「梗」,《沉默的真相》一個都沒有。
《沉默的真相》和劇情相關的熱搜話題,只是停留在對主角江陽的心疼上。而且再看看這些熱搜的排名,大多數都是在三十四名。
就是,大寫的尷尬。
不過像#我想對檢察官江陽說#這樣,類似於小學生命題作文:我想對警察叔叔說XXX的,熱搜標題,也難怪是只能停在第31位上不去。
只能說,有些事吧,也不能全怪劇情。
當一個劇的輿情糊了的時候,宣發也不是無辜的。
《隱秘的角落》還因為其演員演技及其製作的優良頻上熱搜。
而《沉默的真相》在這個維度上唯一上的熱搜,是因為廣告植入的雷人程度被罵上的熱搜。
而且這還是,除了#沉默的真相#,和#江陽遺言#以外,排名最高的一條熱搜。。。
除了內容和團隊本身的問題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沉默的真相》有45%的受眾是30到50+以上的叔叔。而《隱秘的角落》百度指數男女比:38% :62%。
叔叔們吧,一般不愛,也不會發微博。
講完輿情,再來講一下作品本身。
為什麼說《隱秘的角落》的議題性會比《沉默的真相》更加容易出圈?
《隱秘的角落》
強觀看體驗 弱推理邏輯 發展成謎 議題廣泛
《隱秘的角落》講的是三個小孩無意間拍下了秦昊扮演的張東升將嶽父母推下山的照片,為了給其中一個小孩的弟弟治病,向其敲詐勒索,張東升和三個小孩鬥智鬥勇的故事。
你很難去定義,究竟哪一方是「好人」,誰又是壞人。張東升雖然是殺人犯,但也有其無奈和善良心軟的一面。三個孩子雖然讓人心疼,但又有很多令人倒吸冷氣的惡的跡象。
從父親另娶了美嬌娘生了同父異母的妹妹,跟著被「拋棄」母親生活的朱朝陽;父親在精神病院,從少管所中出逃的嚴良;和父母雙亡的普普這三個孩子身上,本質上是原生家庭,邊緣兒童和社會福利體制,代際關係,二婚/離婚等議題的體現。
而從張東升的殺害嶽父母和妻子中,也能充分的看到中年危機,階級矛盾和現代夫妻關係等社會矛盾。
這些都是極具普世性和共鳴性的議題,再加上演員精湛演技和精良製作的加持,其出圈,其實和懸疑劇這個類型劇本身沒特別大關係。
觸達人性共通處的,無論是什麼類型劇,都會出圈。
雖然是懸疑劇,但和傳統懸疑劇不同的是,並沒有強邏輯的犯罪推理。其受眾並不是傳統意義上喜歡「燒腦」的圈層內推理愛好者,而是享受一個劇作的配樂,演技,人文性和氛圍等集合而成的,劇本身的高度可看性的普通觀眾。
也正因為在大敘事線上沒有強推理邏輯,所以觀眾不那麼容易猜到結局,不那麼容易棄劇。
雖然在案件的主邏輯上沒有強推理線,但是《隱秘的角落》在劇情設計上有留白,在細節處理上給了觀眾很多遐想,分析,再創作的空間。
比如從張東升上課時習慣性扶腰;電梯裡的小孩用水槍射溼張東的褲子後張的惱怒;妻子的公然出軌和兩人面對沒有孩子的問題時的愁眉不展,張東升的禿頭等細節,觀眾認為這都是對於張東升性無能的暗示。
諸如此類的基於細節暗示的,受眾在網上解讀後的「再創作」,也是《隱秘的角落》能從小眾發酵成後來的現象級爆款的重大功臣之一。
除了基於細節的,對事實信息的推演解讀。還有基於角色的情感,心理,和象徵性層面的文學性解讀。
如張東升對普普的喜愛。
劇中張東升和妻子徐靜有過這樣的對話,張東升說我們要個孩子吧,徐靜問他想要男孩還是女孩,張東升說:「女孩吧,最好是眼睛大大的,劉海齊齊的,就像是個洋娃娃。」
這些都是普普的特徵。
張東升帶著普普去買快餐,兒童餐裡贈送玩具熊,普普不知道選擇哪一個,服務員跟張東升說要不然你幫女兒選吧。張東升笑了笑沒有否認,表情幸福。
而之後張東升得知自己遭受三個孩子的背叛時表現出的滔天的震怒,就顯得那麼的因為讓人產生共情而震撼。
這種對人性微妙的捕捉和極度的戲劇張力,讓#張東升幫普普選小熊#的話題一度榮登熱搜榜第3。
《沉默的真相》
弱觀看體驗 強推理邏輯 發展死板 議題單一
而反觀《沉默的真相》。
大敘事結構是個鋼筋水泥般,不複雜,幾乎沒有出乎意料和反轉可能的強邏輯框架——一群正義的人用「製造」一起命案並使其發酵的方式,引導警方去查明真相,和惡勢力做抗戰。
角色也都是非常工具化的非黑即白。只有三類:形成正義聯盟的各公職人員,打輔助查案的警察,負責作惡的惡勢力。
看一會就能猜到結尾的強邏輯框架;工具化的角色;和並不算太出彩的觀看體驗——這都是傳說中的棄劇三要素。
無論是法官法醫檢察官警察之類的公職人員,還是記者和黑惡勢力。都是不接地氣,離大多數人的生活很遠,很難讓觀眾產生直接共鳴和共情的。也很難觸及到更廣泛的社會議題。
而作為其主議題的「程序正義」這四個大字,雖然在情節上貫穿全文,但也是直到最後一集的高潮處,才由張超大聲喊出來,點了題,上了價值。
但對於更廣大的受眾來說,這個概念是極其陌生的,也get不到這個「燃」的點。
從立意上來說,高尚偉岸。本身是絕對沒有錯的,但如果要從一個打造出圈的,全民狂歡的爆款劇的維度來說,這個立意有些「撐」不起來,略微晦澀和單薄,更像是一場精英階層的自嗨。
有些人看到這可能會不服。
「如果真像你說的這樣,為什麼《沉默的真相》的豆瓣評分還比《隱秘的角落》高?」
來,我們再來看個圖。(扶眼鏡)
1,《沉默的真相》雖然最終評分(9.1)要高於《隱秘的角落》(8.9),但是在評分人數上卻差了9萬人。我們都知道,在一部作品完全播完後,評論人數越增加,評論的人越脫離其核心粉絲圈層,分數往往會越低。倘若《沉默的真相》的評分人數是和《隱秘的角落》同樣的32萬,最終分數又會是多少?這是個未知數。
2, 扒完兩部劇所有的好評中評差評後發現: 《隱秘的角落》之所以評分會呈下降趨勢,是因為很多人不接受其大結局的突兀和其違和的正能量。
豆瓣網友表示「學會了美劇的方法論,卻丟了能讓它更堅固的世界觀。給予表演一定的空間,又無法豐富其人物人性,感觀割裂。」
的確,《隱秘的角落》作為一部通篇體現人性之混沌複雜的基調的作品,結尾忽然正能量和單一起來,是會讓人極其不適。不過為什麼結局會是這樣,對吧,都懂。這是什麼國產劇的大結局都逃避不了的命運。
而在同樣的命運下,《沉默的真相》的結局之所以相比之下沒那麼討人厭是因為:
1,《沉默的真相》本身的世界觀就是更加的正向而單一,結尾處稍微有些上價值,也不會有太大的違和感。
2,《沉默的真相》的設置,本就是每一集都是為了結尾在做鋪墊。而從豆瓣具體的評論中也可以得到驗證:大部分後期的好評,是被正義感動了的好評,是被大結局中江陽的遺言和為了正義捐軀的一幕感動了的好評。
所以說,《隱秘的角落》之所以低走,是因為結局呈現的割裂。之所以高開,是因為質量。
而《沉默的真相》之所以高走,是因為結局處的正義,之所以低開,也是因為質量。
-往期推薦-
-END-
運營:翟清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