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武漢人,這裡集合!

2020-12-27 騰訊網

今年4月,我們曾經寫過一家疫情中的小店。

當時,整個北京餐飲處於殘血狀態,這家位於東大橋的湖北小館,也在遭受著不一樣的困擾。

如今半年過去了,他家的生意是否恢復了舊觀?味道有沒有變化?重要的是,汪婆婆一家人還好嗎?

這次,飽弟帶你再去一趟!

其實,「變化」就是汪婆婆家的特色——

要做正宗湖北菜,原料全部來自當地,就要遵從時令,菜品四時輪轉,不時不食。

一道菜錯過了,就要等一年,於是,順著大眾點評來的食客,往往會遭遇如下情景:

「來一份花雕小龍蝦吧~」

「啊不好意思,最近小龍蝦最好吃的日子已經過啦,暫時沒有,要不要試試花雕蟹?最近蟹也很好吃的!」

「emmm不了不了。」

每到這個時候,汪婆婆的兒子,本店掌勺大廚兼第一梗王小汪師傅,就有點尷尬。

▲東大橋廖凡本凡了

「我感覺有點被這個招牌坑了。」

「滷菜·蝦烤」四個字作為招牌,看起來是人氣菜式,實際上對他家的定位,是個不小的局限。

小龍蝦只賣青蝦現燒,不賣死蝦過季蝦,所以時常沒有;相反,一大堆辛苦復刻的正宗湖北菜沒人吃,奈何?

所以,來汪婆婆家,適應了這種四時輪轉,才容易得到莫大的快樂。

比如這個時候,你可以試到更棒的秋冬新菜:

家燒大白刁,就是近來新上的時令魚鮮,趕上了日子,一定要來一份。

▲大白刁,學名翹嘴鮊,得名於永遠撅著的魚嘴

加青辣椒與年糕同燒,口感細密鮮嫩,作為一條河魚,它的鮮有些超綱。

▲此魚多刺,然而吃起來痛快

一家不賣大白刁的湖北館子,似乎是不完整的——在武漢魚界,它的流量僅次於武昌魚。

但在汪婆婆看來,武漢人愛它遠比武昌魚更深。

既然有著完整復刻武漢味道的野心,泥蒿和紅菜苔,也是必不可少的。

這兩種秋令蔬菜,北方人乍一看,沒什麼大驚小怪:泥蒿活像蒿子杆兒,紅菜苔,不就是個菜心嗎?

▲平平無奇如古天樂的泥蒿

但愛吃蒿子杆的人,絕不會拒絕泥蒿:

那股「蒿」的清氣,遠比蒿子杆的衝勁要溫潤和煦,這一來,就讓人上癮了。

▲聽了一位上海廚師的建議,小汪師傅加一點韭菜清炒,非常提鮮

初來他家的人,一點紅菜苔,很可能會觸發與汪婆婆的對話:「有沒有老鄉?」

老太太知道,只有在當地生活過的人,才明白霜降後紅菜苔的好。

點一盤酸辣紅菜苔,幹辣椒和醋一襯,趁著鍋氣,才更顯紅菜苔的肥甜脆嫩。

一盤青菜能吃出「肥甜」感,一定是道當時當令的好菜。

▲酸辣紅菜苔

牛三鮮鍋,湖北公安的老吃法,牛肉牛筋牛肚加牛油,口重人士最愛。

滷到極入味,牛油一煮亮閃閃,三五碗白飯也下得去。

排骨藕湯,都快成了湖北的另一大刻板印象——一層浮油,看起來很家常。

可在汪婆婆看來,這算一種奢侈品。

▲排骨藕湯

藕湯冬天才有,洪湖運來的好藕,口感和香氣像紅苕,更好的,會有慄子感——

丈夫汪爹爹是挑藕高手,九眼、十二眼的才是面藕,經他過手的藕,無一不香。

藕的另一種好吃法,在他家的滷菜裡。

來汪婆婆家點滷味下酒的,入門標配,是「經典雙拼」,滷藕拼香乾。

看起來平平無奇,口感卻跌宕起伏:藕片含入口,前調是滷香,入口一瞬後,辣味爆發出來,緊接著,才是香辣結合的美妙。

香乾柔和很多,沒有一味厚重,細嫩才是最大的特性。

不同於超市裡的「武漢滷味」總有一股川味的甜膩,武漢菜並不尚甜,「顧客吃出甜來,是要掀桌子的。」小汪師傅說。

一寫武漢小吃,不可能不寫熱乾麵——放在汪婆婆家,這成了個讓人困擾的問題。

武漢過早太有名,無數食客都以為他家是個賣熱乾麵的。

原本不愛吃熱乾麵的小汪師傅,只好拿出自己熱乾麵十好幾級學者的身份,復刻出了各種版本的熱乾麵。

雖然他自己更堅持白芝麻醬版,然而,由於他做的各個版本都不難吃,導致這一份堅持偶爾在顧客面前失去說服力。

▲白芝麻醬拌勻,麵條閃耀著一種奇異的光澤

武漢人不願被熱乾麵代表,是有原因的——過早江湖裡,熱乾麵的地位,就那樣。

往上,還有牛肉麵和豆皮,真正的太上尊者,是魚糊粉才對。

從前武漢人打魚,有極小的魚兒不忍扔掉,於是搗碎熬成糊,加大量胡椒來煮細粉。小汪師傅說,小時候要表現很好,爸媽帶著去走親戚時,才會故意路過一下魚糊粉鋪子,給小孩解饞。

而在婆婆看來,魚糊粉是武漢女孩子的減肥食品:

吃完飯還覺不足,來一小碗,魚肉和米粉熱量相對小,味道卻足,身為零食小吃,滿足感巨大。

▲蘸油條是更普遍的吃法

這一桌,還只是汪婆婆家菜單的一小部分——

「吃不盡的汪婆婆」,有時也讓汪婆婆一家頭大。

別家小館,有三四道招牌菜就夠,好菜太多,顧客吃不過來,可怎麼辦?

一說到這,小汪師傅的話就多了。

要聊汪婆婆,還是得先聊汪婆婆的兒子,小汪師傅

作為本店官方發言人,他的吐槽天賦之強,往往讓客人會記住這一餐——畢竟去哪吃個熱乾麵還帶送大廚現場講座的。

於是他的狀態,與店的狀況形成了一種出奇的一致。

一個被廚藝耽誤的話癆,在一家被快餐店氣質耽誤的私廚店裡,掛了一面被「滷菜·蝦烤」耽誤的招牌。

一般來講,話癆都要有相對良好的自我感覺。然而,在這種整體的「錯位」狀態面前,小汪師傅也不免撓頭。

他首先要面對的,是疫情過後,依舊不見漲的上座率。

雖然上回飽妹那篇《小店生死錄》吸引了一批小夥伴來支持,然而勢頭總有下落時,如今的午晚高峰,小店依舊安靜得很。

「人們對新事物總是容易抗拒。」小汪師傅說,湖北菜對很多人來講,還很陌生:食材拼不過粵菜,精細比不上淮揚,拿什麼吸引人?

▲店裡經常很幽靜

在小汪師傅眼裡,武漢最輝煌的時代,明末漢口鎮興起的老故事,已經一去不返。

現在要打起精神應對的,是餐飲界新的紛繁。

首先要應對的是一個個改不過來的刻板印象,比如武漢美食=熱乾麵,還是黑芝麻醬的。

一次,有位在店裡吃熱乾麵的顧客,面對碗裡的白芝麻醬,發出了抗議:

「我在武漢吃了三次熱乾麵,就沒有一次是白芝麻醬的!」

好!就讓吃了三十年熱乾麵的本座給你看看。

小汪師傅決定逆風飛翔,推出了史上最離經叛道的「鴛鴦醬熱乾麵」,你不是要黑芝麻醬嗎?來,一半黑一半白,試試看。

結果這面衝上了大眾點評店內推薦菜第一,他不知道說啥了。

「流量是爺爺,誰跟爺爺過不去。」

於是,店裡現在有了黑芝麻醬熱乾麵、紅油牛肉熱乾麵、90年代款鹼水熱乾麵,滿足大家各路「不正宗」的美好回憶。

然而,堅持也好,不堅持也罷,還是有一些人力無法改變的東西。

一家人開店的初衷,就是讓熱愛這些味道的人,歡聚一堂,熱愛日料和酒的小汪師傅,也願意打造一家溫馨的深夜酒館,啤酒買一送一。

熱心小夥伴苦笑一聲:哥,這是個偽命題啊。

下班以後,沒有人願意待在建國門。「我們工作完就很壓抑,就想回到家裡,在樓下吃一點,喝大了也不怕,溜溜達達就回家了。」

小汪師傅趕緊問:你們住哪兒?一聽,東四環、北五環,沒轍了。

如今為了一口好味道,跨越十站地鐵的距離,在北京顯得過於奢侈。

人們更願生活在自己的社區裡,當他們帶著味道前往下一個社區,往往不再回頭,或者意味著離開北京。口口相傳的味道,最終沒有留下。

小汪師傅說,他也想要流量,可流量是需要不斷刺激的。

汪婆婆家能給予的變化,只是順應自然。夏有蝦秋有蟹,這種四時輪轉,偏偏不符合多變的北京唯一需要的恆定。

然而,汪婆婆的臉上,似乎從來見不到擔心,見了誰,依然是笑呵呵的。她似乎喜歡看人聚在一起。

當年兒子離家來北京工作,老兩口退休,汪爹爹愛撿鐵條擰成小自行車,汪婆婆則賣起了滷菜。

滷菜的緣分,也跟「聚」有關:1976年初八,一家人難得一聚,趕上武漢暖冬蓮藕便宜,父親做了一盤當時見不到的滷藕,味道她一直記得。

不過在北京,聚也奢侈。在京的湖北老鄉本來就少,如今又一個一個的走。

她曾經記得,有一個常客在某天晚上突然說,自己離職了,要離開北京,走之前要再來吃一頓。她明白,這句話意味著難有相見之日。

對此,一家之長汪爹爹,有著武漢男人特有的心寬和安定。

也許是做老師的,對每個人的畢業都看慣,他依舊每天下午陪汪婆婆一起擇菜,店裡人少時偷閒打個盹兒。

作為挑菜聖手和武漢「賢外助」,菜市場才是像講臺一樣讓他容光煥發的地方。

但是,不愛說話的老爺爺也有倔的時候,尤其在吃上。

工作時一到寒暑假,學校組織老師去旅遊,汪老師就變得特別難搞,說什麼也不去——

最大的原因,是除了家裡的菜,別的一概吃不慣!

所以,當飽弟問起他家來北京,菜的味道有無變化時,聽到老爺子一句斬釘截鐵的「沒有!」,就放寬了心。

幾十年只吃一種菜的人,對盤中味道的變化,判斷一定是準的。

也許,對小汪師傅來說,他正需要適應的變化,是如何讓顧客適應變化;他正在探索的狀況外,是讓顧客逐漸接受狀況外。

如今,他也開始努力在外賣平臺上打主意——

現在打開他家的美團外賣界面,是這樣一番景象:

凡以武漢「湖」為主題的,都是熱乾麵套餐,以武漢老城門命名的,都是飯類套餐。

這點小心思,大概只有熟悉武漢的人才能看到——

「哎呀就是想弄得有文化一點嘛,不過應該也沒什麼人在乎這些。」小汪師傅繼續著他的自黑畫風。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套餐的畫風普遍厚實、管飽,初學「外賣經濟學」「外賣心理學」的小汪師傅,開始越來越適應這個時代的打工人需求了。

正在我們聊天時,不斷有美團小哥進店取餐,把這些加量減價的美味,送到一個個嗷嗷待哺的你我手中。

汪婆婆家的變與不變,就在這一次次傳遞之中發生著——那些我們嚮往的味道,就在越來越貼近我們的路途上,變得溫暖。

汪婆婆滷菜·武漢蝦蟹燒烤鍋仔酒館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東大橋路8號尚都SOHO西塔一層1128號(可從西門入口進入)

電話:010-56422096

營業時間:周一至周四11:30-22:00;周五至周六11:30-23:00

人均:¥84

推薦:家燒大白刁、酸辣紅菜苔、清炒泥蒿、魚糊粉、排骨藕湯、熱乾麵、滷味(菜單隨時變化,建議提前致電諮詢)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福桃九分飽(futaojiufenbao),關注公眾號第一時間閱讀福桃的推送。

在公眾號後臺回復【關鍵詞】,可以查看更多美食:

1.【鈣奶餅乾】——沒吃過鈣奶餅乾,算什麼山東人

2.【北京】——老北京真的沒有好吃的嗎?

3.【烤鴨】——北京烤鴨鄙視鏈

4.【麻辣拌】——拯救東三省,全靠麻辣拌

5.【自熱火鍋】——自熱火鍋哪家強?我們幫你試了試

6.【牛奶】——什麼樣的牛奶才更健康更好喝?全國各地有哪些好牛奶?

相關焦點

  • 99.999999%的武漢人,都渴望去到這裡!
    請相信潮妹以上展示的僅僅只是冰山一角這裡已然成為武漢一張全新的城市名片11月2日光谷K11已經開幕啦!即便如此,依然不可否認她的音樂才華,歌曲裡有一種魔力,讓人聽了會上癮。坐標:B1這裡小食非常多集合了眾多新鮮有機主題宇治茶鋪、大開沙界
  • 北京到武漢高鐵有哪些
    疫情已基本控制,很多人需要返回武漢,想要搭乘高鐵去,比較快,那麼北京到武漢高鐵有哪些呢?簡要回答北京到武漢的高鐵車次還是比較多的,大多情況下,一般是14個車次,不同車次時間會有所不同,特殊時期可能會增開或縮減車次。
  • 武漢最狠的辣椒,都在這裡了
    武漢人吃辣在全國是個啥水平? 調料批發市場在巡司河街,白沙洲高架後邊,這裡曾是武漢大型城中村之一。 整條街上擠滿舊到掉漆的平房,有的瓦片都已破碎。
  • 來自武漢的聲音日記:武漢「星星」、北京「月亮」和「太陽」媽媽
    對用心守護的病人又有著怎樣的真情……點擊收聽來自武漢的聲音日記第六期。今天講述這樣的一家人。哥哥叫劉繼星,是北京胸科醫院援武漢醫療隊成員,妹妹叫劉繼月,奮戰在北京地壇醫院ICU病房。而他們的媽媽也曾是醫務人員,退休前就職於北京地壇醫院順義院區,參加過抗擊非典疫情。一起來聽他們的故事。
  • 如果城市被擬人化,北京玩世不恭,洛陽妖豔,看到武漢,心酸
    北京作為帝都,有著悠久的歷史。特有的文化也給北京人注入了獨一無二的性格。「不是上等好玩意兒,還真入不了小爺的眼。」玩世不恭的北京,可嗎? 洛陽,一座悠久的古城。
  • 論武漢與成都的發展格局:分別對標的是上海與北京
    其中武漢對標的是上海,而成都對標的是北京。我們首先來看下上海與武漢,這兩城有極其深厚的歷史淵源。很多人都知道,上海與武漢是國內唯一以「大」著稱的兩座城市,大上海、大武漢從過去一直流傳到現在,但是由於武漢被上海拉開了很大差距,目前已經沒有可比性。
  • 鄧紫棋跨年晚會驚豔演唱《北京北京》音樂小宇宙即將武漢爆發
    《北京北京》是G.E.M.鄧紫棋在湖南衛視2016跨年晚會(今年在北京舉辦的哦)開唱並於新年之際發布錄音室單曲版本。大家都知道的吼~這首歌是頭條汪原唱、作詞、作曲的喲~「我在這裡祈禱我在這裡迷惘我在這裡尋找也在這裡失去」「曾經在這裡歡笑、哭泣、尋找和失去的,是北京」,鄧紫棋在2016年跨年時分將這首汪峰的經典歌曲《北京北京》進行了重新演繹,在不同的時代用不同的聲音唱著同樣的旋律、同樣的渴望
  • 這裡是武漢 你我的武漢—— 一覽新版星堡黃鶴樓
    昨天,武漢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可喜可賀。回看,或不忍回看,這兩個多月,武漢挺過來了。
  • 早安武漢|把武漢拍給全世界看的日本導演又來了:發現武漢人有了些變化
    「好久不見,武漢。我是竹內亮,我回來了。」6月,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刷屏,日本導演竹內亮曾承諾「要來武漢開觀眾見面會」。12月5日,他重回武漢,與來自北京、上海、新疆以及武漢各處的200餘人共同見證這裡的全新生活。
  • 90%的武漢人沒有吃過的頂級日本料理在這裡
    今天周末,斑馬君閒來給大家推薦幾個90%的武漢人都沒有吃過的日本料理餐廳,喜歡日料的朋友看過來!本平臺新增評論功能,有你覺得不錯的日料也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去過鹿沼臺的食客對於這裡刺身新鮮度是非常肯定的,優質的原材料才能吸引要求較高的食客以及在武漢的日本人前往。
  • 不散觀影團|《武漢日夜》北京+武漢+廣州·提前觀影
    ——【不散觀影團】第 106 期——《武漢日夜》北京+武漢+廣州·超前免費觀影— Ⅰ.影片看點 — 國內首部戰疫紀錄電影 用光影真誠記錄「英雄之城」武漢在戰疫鬥爭中經歷的76個日夜 珍貴素材記錄了緊張的搶救、焦急的等待、飽含著不舍的告別和充滿希望的新生 電影化方式捕捉感人瞬間,有質感,更有真情實感 沒有一句畫外音,沒有煽情和說教,只有對人性的關照和撫慰 幕後團隊對1000小時海量素材細緻挑選,不錯過任何有價值的畫面
  • 北京、武漢緊急闢謠!
    近日,針對網上出現所謂 " 北京市委市政府緊急通知 " 和 " 武漢一公司數千人發熱 " 的傳言,北京、湖北兩地發布緊急闢謠。北京進入戰時狀態、返京隔離 21 天?別信!12 月 25 日,網上有傳言稱:經向北京防控辦核實,此為謠言。提醒廣大市民朋友,從權威渠道獲取信息,不信謠、不傳謠。
  • 很多人對武漢熱乾麵有誤解,但多少武漢人為一碗熱乾麵魂牽夢縈
    接下來重慶也必須要提,火鍋啊,還有武漢,外地人很多不以為然,但多少武漢人為一碗熱乾麵魂牽夢縈。武漢熱乾麵,很多人有誤解,有部分人可能覺得很乾,印象不好。我覺得部分原因是沒當場吃,導致麵條放久了,自然幹了(參考打包回家的沙縣拌麵和當場吃等我拌麵)。還有吃之前一定要多拌幾下,直到麵條都上色,湯汁收的差不多的時候吃。還有,蘿蔔丁和酸豆角是靈魂。
  • 日本導演:武漢人更樂觀了
    今年6月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刷屏日本導演竹內亮曾承諾「要來武漢開觀眾見面會」12月5日 他重回武漢 與來自北京、上海、新疆以及武漢的200餘人共同見證這裡的全新生活>2015年開始拍攝系列紀錄片《我住在這裡的理由》後竹內亮每年都會在南京等地舉行觀眾見面會這是第一次來武漢舉辦他回憶道:6月我們來這裡體驗到武漢很不容易就想帶很多粉絲來武漢
  •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醫護團隊馳援武漢
    1月27日,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醫護團隊共計11人從京出發,馳援武漢!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在不到24小時的時間裡,來自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感染性疾病科、重症醫學科、急診科、普內科等科室的3名醫師、8名護理人員,迅速集結在一起,加入北京醫療支援隊,為武漢抗擊疫情貢獻力量。11名隊員中,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周華經驗豐富,接到指示時,她沒有任何猶豫,「我將牢記醫生的職責,努力工作,完成任務。」周華說。
  • 北京醫療隊出發!137人將援助武漢最前線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快訊(記者 戴軒)記者從北京市醫管中心了解到,今天,北京市屬醫院援武漢醫療隊將出發前往武漢,隊員來自北京各市屬醫院
  • 從北京大使館到武漢西餐廳,型男主廚上演武漢版《好先生》
    羅銀一露面讓人眼前一亮,棕色豆豆鞋搭配九分黑色長褲,淺色襯衣袖口挽起,髮型一絲不苟,型男範十足。不管是中餐還是西餐,羅銀認為好吃是衡量產品的唯一標準,每個地方的人都有自己喜歡的味道,這種味道多是自己熟悉的。回到武漢,就要做武漢人喜歡吃的西餐。
  • 環球人像攝影·這裡是北京(37期)
    【投稿說明】《這裡是北京》攝影交流平臺,為攝影愛好者和老師、模特們提供一個交流平臺的展示
  • 《朗讀者》第三季直播活動在北京、武漢、廈門同步開展 「一平方米...
    與此同時,武漢漢口江灘邊的三陽廣場上,已有十數位朗讀者叩開朗讀亭的玻璃門,在一平方米的小屋中,借著古今中外經典的詩詞歌賦,講述自己的故事,表達對家人、朋友和祖國的祝福。八角形的朗讀亭位於一棟玻璃木屋中間,木屋呈V字形,像一本攤開的書。
  • 百變武漢自由行---我的武漢我做主 880元/人起
    3、產品提供高鐵+酒店+電影樂園的組合,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由搭配,或延長天數,或延伸行程,或升級標準。「漢秀」在2014年末的盛大上演勢必成為中國和世界文化產業新的裡程碑。第二天:自由活動早餐後,您可以乘坐地鐵四號線,在楚河漢街站下,步行前往萬達電影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