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nitama之殤,看動漫自媒體創作者們的痛

2020-12-25 動漫小站

Anitama,是(公司)成立於2015年的國內少有的,硬核向的動畫解說自媒體,擁有自己的公司,擁有自己的網站,在國內科普、硬核向的動畫自媒體裡擁有很高的專業性和很高的內容素質,不過2月底,傳出Anitama因為運營遇到問題而可能面臨解散的傳聞,讓很多動漫迷唏噓不已。

這兩天,Anitma的創始人之一的NBHT,也是動畫解說的主講人,著名UP主,最近也發布了自己一個視頻,在其中談了談自己對自媒體的看法,很是悲觀。

NBHT在視頻裡直言,「做動畫媒體就是死路一條」,視頻中闡述了他對目前國內自媒體行業的心得,認為其他的自媒體,例如遊戲自媒體、電影自媒體,都可以以「娛樂」為主題,做一些輕鬆的內容來博得流量,或者像電影自媒體,即便做專業的電影評析,也能夠「恰飯」,但是動漫本身就靠動畫賺不了錢,想靠幫動畫打廣告來賺動畫的錢,那更是天方夜譚。

其實NBHT對行業的分析,很到位……也很準確,目前就是這麼個環境,你只做內容,不營銷,不添加娛樂的內容「吸引流量」,那你想靠內容活下去,那是不可能的……這就是為什麼有這麼多所謂的「動漫營銷號」,又或者為什麼有這麼多標題黨,原因很簡單,說到底,還是要吃飯的啊,如果我做動漫自媒體,我能靠動漫自媒體活下來了,那就可能想告別自己原先的職業,一心一意來做動漫自媒體。問題是你發現你想靠做動漫自媒體活下來,那就得去運營,而不是兼職的時候那樣,想更新了就更新,心情不好了就不更新,不可能這麼「興趣使然」了,而且你會順著平臺的風向來運營,不能看著自己的心情去運營,不然就會遇到Anitama遇到的問題——沒有流量,活不下去。

朋友們,不是什麼事情,都能靠用愛來發電的。

但是,我對他的結論並不做完全肯定的評價。並不是做硬核的內容,做小眾中的小眾,就沒法做好,就沒法吸引流量。

之前的文章舉過例子,同樣是B站的UP,寫專欄的,有一篇叫《超還原!「吹響!上低音號」聖地巡禮》的文章,這個UP才發了沒 幾篇文章,就在這個比較小眾的動畫內容中,獲得了30萬+的閱覽量,因為這篇內容的質量,雖然只面對極少數的核心粉絲,就去用實拍照片,還原動畫裡的鏡頭,但是效果實在做的太棒了,太戳中了那部分極少數的核心粉絲的心聲,發自內心的想為這個內容點讚,這也引發了我對創作者創作的初衷的反思……我們到底是為什麼來做UP的,是為了吸引更多人關注嗎?不,是想把自己創作的更美好的內容,分享給更多人……其中有些人是為了獲得更多人的認可,有些人從中找到滿足,至少,不是一開始,就是想發內容,賺錢。

還有一個科技號,叫《老師好我叫何同學》,他用了非常有趣的畫面用水波展現了5G技術傳播的方式,並且用自己的話語說出了自己對5G應用的前景的展望,在很短的時間內,播放破百萬,粉絲也是指數竄到了百萬級別。其實啊,我覺得他科普的5G的內容,也是比較枯燥的,但他卻能做得很有趣,想讓人看下去,他也和絕大多數做數碼產品評測的自媒體一樣,有著自己的測評節目,但是因為精工細作的前期準備和後期製作,最後他的節目就是鶴立雞群,與眾不同的。

看到這裡,你會想,是不是何同學,和那位做「京吹」巡禮的朋友,讓創作者們,又找到了創作內容的初衷和熱情?但,當你真的成為一個需要靠內容來吃飯的人,情況,又不一樣了……

就和剛才說的,當你發現你能靠做動漫自媒體來養活自己的時候,你就不得不去順應這個環境,而不是盡你所能的去創作自己想創作的內容, 你甚至無法完善你的作品,因為你得確保產能。何同學在視頻裡說,他做一個視頻最多花了一個月,你覺得專職的自媒體,會不惜一切,用一個月的時間來完善一個視頻嗎?不現實。

所以,做少量精品的號,是很少的,能靠高質少產內容活下來的號是很少的。

那你要問了,為什麼和同學的節目能夠做到與眾不同?因為他花時間了啊,他不是專職,沒有「養活自己」的壓力,他可以不考慮回報去完善他做的內容,用堆積的時間去積累他最優秀的內容,這也是何同學為什麼是何同學?因為他是學生。學生相對全職的創作者來說,沒有生活上的擔憂,也有足夠多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學生時代才是黃金的自媒體時間,所以才有了他精益求精的節目內容。

那我們回來再看Anitama吧,Anitama的節目專業性,毋庸置疑,對日本動畫研究極為透徹,也對日本動畫市場的問題分析得很到位,但這節目好看嗎?不好看,我想除了我這種真心喜歡動畫,研究動畫,並且從中獲得樂趣的人喜歡看外,絕大多數人都不會喜歡的,絕大多數人會更喜歡LEX的那種吐槽和有趣的視頻。

為什麼?原因很簡單——沒有這麼多人愛動畫。

我在知乎專欄上寫的,贊同數最多的一篇文章,標題就是《一個不愛動畫的國度,憑什麼做出精彩的動畫片》,標題非常刻薄,但是說的也是現實,這個標題送給Anitama也是一樣的,《一個不愛動畫的國度,憑什麼有靠硬核動畫科普吃飯的自媒體》。

當然,不是說Anitama的內容也一點沒有問題……他們的內容很專業,但是缺乏一種普適性的取向,像是NBHT的動畫講解,他就是「硬解」,節目本身就樹立很高的門檻,他甚至會告訴你,「如果還普遍存在XX的錯誤觀點的話,可以直接關視頻了」,這就是在勸退那些,本身可能對動畫真的感興趣,但是又因為高門檻的原因的那些潛在粉絲……

一個做專業動畫媒體的自媒體,不應該突出節目的專業性,而完全忽略了內容受眾,其實吧,你說NBHT他個人出一個頻道,做這些內容,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畢竟有些粉絲,他們就是只想看更多的解說更多的乾貨,而不是一些有噱頭的內容,但是Anitama是開公司的,公司就需要養活自己養活自己旗下的人,這就不能不考慮大環境了……所以啊,Anitama啊,還是運營的方向,發生了問題。你NBHT以個人粉絲,個人內容作為最大的賣點的話,就很難支撐團隊的運營。一個團隊的匠人化,是很可怕的。

Anitama會遇到運營上的窘境,還是和他過度專注專業向的內容很有關係,而且結合上面說的,你如果有本事把硬核的內容用非常通俗易懂的形式來講,那也可以獲得更多的流量,那靠流量來變現,也是一個渠道,問題是……專職的自媒體,它沒時間啊……他節目得更新吧,他得跟隨熱點吧……最終他的節目也只能在一個範疇內做到完善,比如,有專業性,就缺乏了娛樂性,門檻太高,註定沒法引發「爆款」,吸引不到足夠的流量……這就是專職自媒體和「何同學」的本質區別,不是能不能把節目和內容做好,而是能不能靠節目來養活自己,注重營銷性,節目的內容就會妥協,注重內容素質或者專業性,營銷性就可能受到影響,如何權衡這些利弊,我覺得也是作為一個成功的自媒體人,迴避不了的問題。

動漫自媒體,不考慮內容和普適性的結合,只以為突出專業性,在國內的這個大環境下,是難以持久的,且行且珍惜吧。

相關焦點

  • 「動漫之家野」自媒體動漫領域排名,自媒體新手該怎麼入門?
    動漫之家野是當前百家號中的普通號,目前帳號百家號權重為2,綜合排名位列375681名,動漫分類排名位列8085名,領先了66.2%的百家號。   動漫之家野的簡介為動漫是熱血,動漫是青春,所以我喜歡動漫!,是一家主旨明確、領域專注的自媒體作者,截止目前為止他們已經在百家號上發布了超過45篇的遊戲內容,最近該作者創作的文章中暫無熱點詞。
  • 上海少女援交:當事人之痛 社會之殤
    [核心提示]一群未滿18歲的花季少女為追捧奢侈品賣淫是當事人之痛,也是社會之殤,為避免更多的花季少女誤入歧途,除了加強未成年監護之外,最好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重新構建家庭、社會以及學校三方面的倫理道德教育,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
  • 不要小視番茄小說的打卡設計,他可能是自媒體創作者的成功法寶
    不要小視番茄小說的打卡設計,他可能是自媒體創作者的成功法寶。為什麼這樣說呢?今天傍晚,走在家鄉的小路上,一下子好似回到了那個青澀的豆蔻年華。上學的路,每日都要走上兩趟,那個時候,每天放學後完不成的作業,是影響我們玩樂的天敵。
  • 紀錄片《南京之殤》:獲「日間艾美獎」,在西方主流媒體播出
    80多年後,紀錄片《南京之殤》回顧他們的人生遭遇,講述他們與大屠殺之間的故事,解讀他們的心路歷程。同時,他們也為人們再次審視那場人類文明史上慘絕人寰的浩劫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引起人們對戰爭與和平的深層次思考。大型紀錄片《南京之殤》由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集團)全額投資,與美國A+E電視網絡合作拍攝。
  • 過去的一年裡,自媒體創作者的日子到底過得如何?看看作者怎麼說
    所以說,這些年來自媒體創作者的日子並不怎麼好過,因為做的人實在太多,競爭實在太激烈,今天我們就拿出來一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旅遊領域的創作者,來看看過去一年裡,自媒體創作者的日子過得到底如何。  這說明了,自媒體創作者的日子也不是有些人想的那麼容易,日子也不是太好過,要知道,大海在旅行的粉絲量在單個平臺就有54萬多呢,在全網過百萬了,絕大多數的自媒體創作者是達不到這個級別的,而且人家還是平臺的優質作者。
  • 騰訊動漫要幫創作者「脫貧致富」,背後是戰略思路的改變
    這裡固然有自黑的玩笑成分,《狐妖小紅娘》的主角白月初身上T恤便前胸印著「脫貧」,後背印著「致富」——這是騰訊動漫平臺上最成功的作品,2015年改編成動畫上線,騰訊動漫為其投入了前所未有的資源。然而,在這些頭部作品和作者之外,行業總體的生計依然窘迫。騰訊動漫將三百多位漫畫作者請到杭州,正是想告訴他們,這邊將如何解決生計問題。
  • 頭部自媒體大V齊聚鷺島 共話廈門自媒體創新創業發展
    近日,廈門的文化類頭部自媒體平臺十點讀書在廈門國際會議中心海峽廳舉辦了預見2021吳曉波年終秀暨第二屆十點知識生活節「勇敢者,見視界」視頻號創作者峰會。活動吸引將近1500名普通創作者、自媒體從業者以及有志於投身短視頻行業的觀眾。
  • 自媒體視頻創作者福利!一款視頻軟體已經破解!需要上車!
    眾所周知,身為一個自媒體視頻創作者,一個好的剪輯視頻軟體必不可少!現如今市場上出現一些視頻剪輯APP。例如:剪映,必剪等。
  • 止戰之殤---
    《止戰之殤》是一首周杰倫以反戰為主題立意的,具有高度藝術性和人文關懷的經典作品。
  • 圖文自媒體創作之我見
    話說前兩年搞自媒體月入過萬的傳聞,甚囂塵上。於是我也跟風趕潮流,開通公眾號、百家號、企鵝號等等。搞著搞著,就歇菜了。 為什麼幹不下去呢?因為凡事都有個先來後到的問題。誰搶佔高峰,誰就能風光無限,然後天下景物盡收眼底。追隨者只能擠進半山腰,山上的事物,他是看不到的。
  • 讓在下重新介紹自己:不才兼劣生,是一個原創動漫內容自媒體人
    裡程碑!在下相信接下來其他媒體平臺的原創認證也會迅速通過,能夠給在下的自媒體內容事業更多的資金援助和動力。而在下到底是為什麼會進行這項特殊的自由職業項目,也為什麼會選擇布袋戲這樣動漫類別裡的「邊緣分支」內容作為主體來拓展,在下也會一一解答。
  • 《無界之殤》舉行記者會
    《無界之殤》舉行記者會 時間:2020.02.27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Serko 分享到:
  • 自媒體時代 粉絲經濟被玩壞了?
    當然了,隨著自媒體人作用的放大,很多網際網路公司也開始構建自己的自媒體平臺,如當下的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百度百家、百家號、騰訊企鵝號、UC訂閱號等等,在巨頭公司不斷大力扶持自媒體內容生產者的同時,自媒體人的拓展空間也在進一步放大,這也就是說,單純的微信、微博等只能算是自媒體的一種呈現平臺,而不能涵蓋整個自媒體行業。
  • 二次元少女徐嬌本色出演,青春片會痛的十七歲,看完後值得深思
    《會痛的十七歲》不得不說青春片都放不過十七歲,我覺得是因為十七歲是進入成人世界的最後一道門,這部電影它有很大的二次元元素,關於二次元用一個詞來概括的話應該是『制幻』同時我個人也認為作為一部優秀的青春片,真實永遠都是排在第一位的《會痛的十七歲》中二次元少女徐嬌本色出演,因為演員徐嬌之前在我們的印象中是星爺電影
  • 真題範文 | 完美之殤
    2001年電影「最終幻想——靈魂深處」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無一例外的完美,但卻遭受了評論與市場的雙重失敗,是一場完美之殤。完美過於死板,唯有不完美方可成就別樣精彩。生活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也正是如此造就了許多別樣的精彩與美麗。愛國主義詩人杜甫,將在仕途上的抑鬱不得志,與自己的文學才華相結合,留給我們大量的千古絕句,更成就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 傑奎琳·杜普蕾與《傑奎琳之淚》和《殤》是什麼關係?
    不知國外哪位好事者莫名其妙地將它杜撰成了由「傑奎琳·杜普蕾演奏的《傑奎琳之淚》」,這就更讓一些不明真相的國內「杜粉」們趨之若鶩,在網上瘋炒。近幾年,一些不知情的樂友也向我「推薦」過這首《傑奎琳之淚》,我都一一告訴他們,這不是杜普蕾演奏的,而是大提琴家維爾納·託馬斯-米富內演奏的。儘管這位大提琴家名氣並不大,然而這首《傑奎琳之淚》他確實演奏得無與倫比。
  • 吞噬星空動漫改編,被媒體粉絲痛批為偽科幻,毀原著
    吞噬星空是作家我吃西紅柿的著名IP作品,玄機官方在去年年底將吞噬星空改編為動漫作品。
  • 「小腫腫」自媒體收益排行榜,自媒體有哪些平臺必須做
    「小腫腫」自媒體收益排行榜,自媒體有哪些平臺必須做 備註:本文數據來自站長之家移動傳媒平臺,文章涉及的數據依託平臺大數據計算所得,非百度官方數據,僅供參考。
  • 傷感,是成熟之人,才會有的大愛之殤(情感散文)
    情所歸處,即是歲月,歲月累積,便成情殤,殤滿而溢,便是傷感!孩提之時,遇有不如意,只會大哭。簡單地,只為一個小目的,或好吃的,或好玩的,或為一個什麼,連自己都不知道!年輕時候,總是只懂得自己的傷痛,為了一個幼稚的決定,盪氣迴腸地傷心,義無反顧地沉淪,就連作踐自己都勢如破竹。
  • 錯在家長們的帶節奏,困在社會的精神焦慮,看後浪天才的翻車之殤
    因為在孩子日記中記錄了弄不懂基因是什麼,還需要在網上搜,4天後孩子就學會了相關內容的研,學習能力之強,我輩望塵莫及!直到後來越炒越大,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出來澄清,該學生是他系中研究員之子,曾發表過C10orf67基因研究的相關論文。發表者正是該學生的父親,相當於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送一點給了兒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