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27日舉行的廣州市政府新聞辦第179場新聞採訪活動上,鍾南山說:「之前有報導說
新冠康復者二次感染,這是很個別的現象,是極少的。希望大家不要用不同的眼光看待新冠肺炎康復者。」
會上,廣醫一院宣布,62歲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老劉康復出院!老劉不僅經歷了新冠肺炎感染,而且使用
體外膜肺(ECMO)輔助支持長達111天、氣管插管呼吸機通氣150天,是
目前全球成功救治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中使用ECMO時間最長的一例。
1月底 ,從武漢探親返粵的老劉因發熱並伴有乏力、咳嗽、胸悶,結合有流行病學史,很快就
被確診為新冠患者,並被轉入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由於老劉病情急轉直下,即使醫生給予積極無創輔助通氣,他的呼吸狀況仍不斷惡化衰竭。 2月3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黎毅敏教授、劉曉青主任應邀對老劉進行會診,考慮到當時他的病情已經發展成為嚴重的ARDS(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建議及時進行氣管插管,並及時
將老劉轉運到鍾南山院士團隊所在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
「當時我們知道這個病人治療上會很難,但沒想到會這麼難。」老劉的主管醫生劉學松說,最讓他們犯愁的是,老劉身高不到1米69,體重卻超過95公斤,BMI33.3(亞洲人正常BMI值為18.5-24.9),已經屬於
病理性肥胖的範疇.
根據以往經驗,病理性肥胖危重症患者救治難度非常大,因呼吸衰竭需要呼吸機通氣的死亡率更是高出其他患者好幾倍,而老劉同時又是一位新冠病毒感染者,
免疫功能低下,可以說是
「難上加難」,任務異常艱巨! 2月9日,ICU科主任劉曉青組織MDT團隊討論後決定:
立即行體外膜肺支持! 因為膿毒症引起的全身炎症反應,當時老劉全身已經出現浮腫,再加上本身就肥胖,給醫生的操作帶來了很大難度。 直到當天晚上11點多,ECMO開始運轉。有了「魔肺」的支持,老劉的外周血氧飽和度首次達到100%。 但誰都沒有料到,更大的兇險還在後面......
兇猛的病毒強烈攻擊老劉的出凝血系統,導致他的鼻腔、口腔、氣道、尿道都在出血,甚至腳跟輕輕碰一下床邊都會出血。 醫生要一邊想方設法給他止血,以防出血增加感染的風險,一邊又要兼顧正在支持他生命運轉的ECMO,如果拼命止血,那邊ECMO上就會形成血栓,膜肺就廢掉了,甚至會危及生命。對於老劉的治療方案,可以說「牽一髮而動全身」,
如何才能尋找到「止血與防血栓」兩者之間的平衡點就成為這場拉鋸戰的關鍵之一。 眼看老劉的氣管插管已經超過兩個月,再加上他的鼻腔非常脆弱,需要考慮為他「更換人工通氣通道」。然而,原本最可靠的氣管切開建立人工通氣通道卻因老劉的持續出血而無法維持,只能選擇經口氣管插管,甚至因為鼻腔黏膜嚴重腫脹,胃管都必須經口建立。為了保住這兩條生命管道,醫護團隊每一項操作都謹小慎微。 治療期間,老劉核酸檢測多次呈陰性,已經是新冠肺炎康復期患者。
本著「應治盡治」原則,在鍾南山院士的親自指導下,醫療團隊不惜一切代價,投入人力物力全力救治老劉。
▲鍾南山院士回憶救治過程的艱辛
挺過了最初「黑暗」的三個月,老劉的病情終於有好轉的跡象。醫生護士每次去查房,都會跟他聊聊天、撫摸一下他的臉、握一握他的手,給他精神上的鼓勵。在醫護人員的「精神療法」輔助下,老劉似乎感覺到了力量,越來越配合醫生的治療。 隨著肌松藥、鎮靜藥的逐漸減量,老劉逐漸恢復了意識,能夠跟醫生護士有眼神的交流,透露出強烈的求生欲望,
ECMO撤機有望了! 醫生將ECMO支持力度一點一點向下微調,讓老劉逐步適應沒有ECMO的狀態。
5月29日,在ECMO支持111天後,老劉終於撤下了「魔肺」。 又經過一個多月的精心治療,到了
7月2日,已經插了150天的氣管插管也被拆除。拔管後,老劉很清晰地說出了自己的名字。
目前,老劉是全球ECMO支持時間最長並成功撤機的新冠肺炎患者。團隊能夠將這塊「硬骨頭」啃下來,劉曉青主任說,在整體救治過程中,
並沒有應用到很多新技術、新手段,更多是考驗平時經驗的積累,關鍵是「三大法寶」:一是要有過硬的技術,這是基礎,二是要有一個齊心協力的團隊,這是保障,三是離不開人文關懷,這是靈魂。 在劉曉青看來,歸根結底就是
「用心」二字,用心不僅體現在救治過程中,還要綜合考慮病人的預後。 從4月初開始,老劉還處於使用肌松藥深度鎮靜狀態,廣醫一院ICU團隊就給他制定了詳細的康復鍛鍊計劃,每天給他至少做兩次康復鍛鍊,松解關節及肌肉,而這些都需要醫生、護士「徒手」開展。為了幫他活動一條腿,需要至少4個醫生加1個護士一起慢慢幫他抬起來、再放下……因為實在是太重了。為了減輕老劉關節僵硬的程度,醫生還要靠手腕的力量去幫他松關節。 正是在這樣精心的護理下,老劉臥床一百多天裡都沒有發生一處壓瘡。
8月27日 ,在醫護人員的歡送下,重獲新生的老劉終於可以平安離院回家了。 對於團隊在這段時間的努力,鍾南山院士感慨萬千:
「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們可以不惜一切代價,這個在這位病人身上是得到了充分體現!」 來源: 南方日報、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掌中廣視
預覽時標籤不可點
閱讀
分享
已同步到看一看
前往看一看
看一看入口已關閉
在「設置」-「通用」-「發現頁管理」打開「看一看」入口
我知道了
已發送
廣州人的生死之交!111天的世界紀錄!
發送中
相關閱讀
更多文章
查看更多相關內容
更多文章
查看更多相關內容
正在加載
以上推薦為優質及原創文章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微信掃一掃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許
取消 允許
微信版本過低
當前微信版本不支持該功能,請升級至最新版本。
我知道了 前往更新
確定刪除回復嗎?
取消 刪除
知道了
長按識別前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