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不忘英雄,時代呼喚英雄。
1月10日,第一屆上海「全民國防教育」知識大賽暨紅色故事會選拔賽正式鳴鑼開賽。來自上海各街鎮的32位選手齊聚一堂,或追憶父輩的崢嶸歲月,或講述自己為國家舍小家的感人經歷。
重走父輩長徵路
鄧玉平講述父親鄧志雲的長徵故事。 本文圖片 主辦方提供
「父親說,他看到天上的星星一閃一閃,就像是他的戰友。他很思念他們,將來一定要去看看他們。」來自浦東新區塘橋街道的紅色故事講述人鄧玉平將她父親鄧志雲的長徵故事娓娓道來。
鄧志雲在12歲時參加了紅軍長徵,徵途中迎接他的是機槍和炮火,風雪和泥沼。「把父親當做弟弟的『蔡局長』拉著父親的手翻過雪山。而在紅軍到達甘肅岷縣時,『蔡局長』卻積勞成疾去世,離勝利會師只差17天。」鄧玉萍飽含熱淚繼續講述,過草地時,父親牽著的馬陷入沼澤,是「秦班長」伸出槍託,硬是把父親從沼澤裡拉出來,「可他自己卻陷了下去......」
「父親一生都在懷念過往救命的戰友!」為了完成父親的心願,鄧玉平背上了行囊,12次重走父輩走過的路,行程達到10萬2千裡。
幾經尋訪,鄧玉平在一本縣誌裡找到了父親找了一輩子的「蔡局長」,「蔡局長」正是時任紅軍總司令部二局局長蔡威。她說,她在寧德蔡威銅像前替父親敬上了軍禮。
而太多的人,把生命留在了那條路上,卻沒有留下名字。為此,鄧玉平登上了海拔4392米的雅克夏雪山埡口,因為那裡有海拔最高的紅軍墓,長眠著12名紅軍戰士;她前往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為長眠的25048位英靈獻上敬意。「我也成為一名信使,從最初替父親看戰友,變成替更多紅軍看戰友。」她說。
「以前我不明白父親為什麼十年如一日地宣講長徵故事,現在我明白了,父親在用自己的行動續寫長徵故事,用星火燎原之勢將長徵精神代代相傳。如今我接過父親的接力棒,繼續講述紅色故事。」鄧玉平在現場動情地說。
與眾不同的「另一半」
「說到另一半,在大家的眼中是什麼?大多數人想到的是身邊的那個她。而我的另一半可不一樣,他是我的滅火救援服。」梁坤一開口便吸引了在場所有觀眾的注意,他說自己是當天的參賽選手,也是一名消防員。
梁坤講述自己火場救人故事。
2019年3月28日上午8時15分,虹口足球場突發大火。梁坤所在消防中隊作為主管中隊,接警到場後,發現火勢已猛烈燃燒,濃煙伴著火舌不停地向外翻騰。此時,玻璃爆裂聲不絕於耳,碎片像雨點般地砸了下來。
爆裂聲夾雜著一位母親撕心裂肺的哭喊,她癱倒在路旁,除了哭喊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語。「來不及再等待,我聽從隊長的安排,佩戴齊重達60斤的裝備,開始順著濃煙往上爬。不斷翻湧的濃煙伴隨著五百度的高溫,在強光燈的照射下能見度不足半米,黑漆漆的一片,什麼都看不到。」梁坤說,他儘量平息自己的呼吸。
終於在搜尋到一個房間的時候,一雙小手突然出現死死拽住他的衣角。「我又驚又喜,心裡一直重複兩個字:救人!救人!救人!」本能使他一把將她抱起向樓下狂奔。
他回憶道,儘管腳下打滑,灌滿水的戰鬥靴像鑄了鐵,但生命的重量讓他每步的挪動都異常艱難和小心。「當我衝出房間將孩子抱到母親顫巍巍的雙手裡的那一刻,我如釋重負。」
梁坤回望自己的救火經歷,滿是感慨。「挪不動的是守護萬家燈火百姓平安的千斤重擔,是不忘初心的忠誠守護。而必須挪動的,是對赴湯蹈火、竭誠為民的誓言踐行,是牢記使命的負重前行。」
本次紅色故事會選拔賽中,共有32位紅色故事講述選手上臺比拼,他們飽含深情地講述了身邊人的紅色故事,一個個鮮活生動、催人淚下的英雄形象豐富立體起來。經過評委們認真討論,最終徐匯區長橋街道、虹口區北外灘街道、浦東新區惠南鎮等17支隊伍晉級複賽。
本次大賽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警備區政治工作局、上海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指導,上海市國防教育協會主辦,同時得到了上海紅色文化研究院、新民晚報社區版、上海市群眾藝術館、澎湃新聞等多家單位的鼎力支持。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