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曾解析過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重點在於對「羅生門」和「皰疹」意象的解讀,而後能夠自然而然地看出芥川龍之介在這篇文章中對於人性的思考。而文章的主人公那位不斷徘徊於羅生門的家將其實是在「善惡」、「生死」之間做選擇,表達了芥川先生「醜惡」的事情即使再怎麼經過包裝也無法變更的事實,即使是面對生死,也應該如同孟子所說的「捨生而取義」。
今天將解析的這篇小說同《羅生門》一樣被收錄在同名的短篇小說集中,其名《竹林中》。這篇小說大概講的是:在一片人跡罕至的竹林中,一位武士帶著他的妻子真砂在穿過竹林的時候,不幸遭遇大盜多襄丸。武士被縛,武士的妻子真砂也被大盜凌辱;結果是,武士死去,多襄丸被抓,真砂逃到清水寺。
整個故事便以在公堂上審訊相關證人和犯人為主要線索展開。看來這是一件極為簡單的事情,在審訊相關的證人之時卻發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情況:七個人目睹了事件,卻有著七段不同的供詞。整部作品便是由七個人的審訊證詞構成,互相印證又互相矛盾,從中我們能確定的信息只有武士死了,他的妻子真砂被強盜多襄丸凌辱了。但至於武士究竟是怎麼死的,我們不得而知。
樵夫是第一個發現武士屍體的人,也是第一個在案發之後到現場的人。按理說,他應該是相對客觀的。畢竟他沒有直接參與到這件案子當中,因為他與武士並沒有直接的利害關係。但他說了真話沒有?
並沒有。為什麼呢?
從之後巫婆召喚的武士口中得到真相,他死於一把短刀。但之後捕快們並沒有發現這把短刀,不用多說,樵夫得到了這把短刀,所以他撒了謊。
連一個並沒有太過插入這件事情的樵夫都說了謊,那麼與案件緊密相關的武士、大盜多襄丸、真姬又怎麼可能毫無偏見地看待這件事的呢?
事實上,雖然《竹林中》一共出現了七個人的證詞,但只有前四個人是證人,通過他們的話能夠大概還原案發過程,並且勾勒出之後三位當事人的形象,為下文多襄丸、真砂和武士的出場做好鋪墊。
行腳僧主要表達他作為出家人的悲憫情懷,而且與下文捕手對於弓箭的描述形成印證。
捕手出於職業原因,認為好色並幹過許多壞事的多襄丸一定是兇手,這是不成立的。只是為了變現自己的悲天憫人和正義。
第四位證人——真砂的母親,她介紹了女兒、女婿的基本情況,強調女兒是忠於丈夫的,並認定兇手是多襄丸,這也是憑空猜測。於是,四段證詞都不能還原具有普遍意義的真相。
事實上三位當事人都在自白中承認自己是兇手,並在敘述內容上有出入,這就使真相越來越虛幻縹緲……
多襄丸說他因為對武士妻子見色起意,就把武士綁在樹上,侵犯了他妻子,武士妻子慫恿自己殺害了武士,他和勇猛的武士大戰幾十回合,才把武士殺死,但是武士的妻子因為過於害怕就逃走了。
武士的鬼魂說,自己的妻子被強盜侵犯了以後,竟然答應了強盜要求,背叛並想殺了自己,他痛不欲生要強盜殺了自己,強盜沒有這樣做,於是為了最後的尊嚴他自殺了。
武士妻子真姬說自己被強盜侮辱了,但是自己的丈夫沒有一點同情和原諒她的意思。反而一直露出一副冷冰冰的表情。當她拿出匕首想要自殺時,卻莫名其妙的昏倒,醒來後丈夫就被殺死了。
這也是短篇小說《竹林中》作者芥川龍之介之處理的最好的一段。從三人的說法來看,這三段都不可信。這些描述都是當事人為了將自己的形象顯得更加高大、立體的做法。
事實上,究竟是殺死了武士並沒有那麼的重要,這篇文章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懸疑小說」,而是通過一個故事來敘述自己對人性的思考。他索要闡述的是一種「利己主義」和「懷疑主義」。
多襄丸那怕是直面死亡,也要說武士是他所殺。是因為對於他來說,「名聲」大於「死亡」的威脅。多襄丸的供詞裡處處體現出他是一個光明磊落的漢子行,不在對手無力量的時候殺死對手;不用武器對待女人;棋逢敵手時感到滿足和快樂。無論多襄丸有沒有殺武士,只有承認自己是兇手才能塑造自己光明磊落大丈夫的行為。從側面來說,他成功地將自己塑造為了一個真性情的好男兒。但是,這能夠說明他不是一個強盜嗎?任你如何狡辯,淫人妻女、搶掠錢財如何能夠被看似花團錦簇的話語覆蓋呢?
武士懷疑真姬被強盜所誘惑,所以才背叛了自己。在他的思想中只有將「受辱的妻子」認定為「水性楊花的女人」才對他有利。於是他的證詞是自殺,只有自殺才能在「妻子被賊人凌辱」、「水性楊花的妻子」、「自己身死」的情況下令人佩服、憐憫自己的「悽慘遭遇」。事實上,這個武士並不是什麼好人,他先是因為貪財被強盜輕易欺騙,而後在賊人選擇放開他,讓他殺死自己的妻子時,竟然已經原諒了強盜。他寧願原諒一個強盜也不想面對一位遭遇「劫難」的妻子。
真砂作為一個女人,在遭受強盜凌辱之後,最希望得到的便是自尊,所以她在供詞裡塑造的是柔弱自尊的形象。但是丈夫全程看到自己受辱,又帶著「輕蔑」、「歧視」的眼神,她想要抹除掉看到自己汙點的人——自己的丈夫。供詞中,她說自己曾多次自殺沒有成功,聯想到之前可能殺死丈夫的行為,這點很有可能只是為了襯託出自己的「貞潔」。
從這些片段來說,芥川龍之介所要表達的「利己主義」和「懷疑主義」是極為成功的,因為在看完這篇小說之後,讀者對於故事的人性思考是大於對故事真相的追尋的。這篇小說所表達的正是:世上本就沒有絕對的真相,你所認為的「真相」,不過是你自己願意相信的。
也許《竹林中》的真相在不同人眼中完全不同,但是你的所作所為在自己的心中難道就沒有答案了嗎?
芥川龍之介對於多襄丸、武士、真姬的下場安排不就是答案嗎?
多襄丸終究因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了代價,成為了死刑犯。武士因為對於妻子的不信任和歧視而死。妻子真姬因為自己的行為不敢跑到「竹林外」,因為那是個對於她並不友好的社會,她只能向竹林更深處跑去,去佛前懺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