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樹從進入娛樂圈到現在好像沒有參過什麼綜藝節目,也沒有出演過什麼電影,所以也有人感覺他就是娛樂圈的透明人。自從他參加《明日之子》後,被很多人評價為「像一個孩子」,確實,我也感覺像。
比如很多名人在意一個東西叫做「綜藝感」,那就是你拿錢參加別人的節目,就要配合節目組,製造一些噱頭,或者開玩笑或者展示才藝。然而這些在樸樹眼裡都不存在,他錢也拿了,也不「配合」,他所做的就是坐在導師的位置上,欣賞著每個選手們帶來的音樂。
我們知道小孩子的是非觀分明,不是黑就是白。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樸樹也是這樣。他對每個選手的評價標準就是喜歡或者不喜歡他的音樂,至於唱歌這個人的長相或者性格,無關緊要。碰到不喜歡的歌,他會很直接的說,我不喜歡你的歌,所以不想給你票。
有些人總說,樸樹這樣說是不是太傷人?每個朋友都是從孩子是過來的,當他說不喜歡的時候,並不代表他感受不到別人的難過。孩子的心比成年人更加敏感。
所以每當樸樹拒絕了某個選手之後,會親手送上「最甜的糖」:我不喜歡你的音樂,但不是因為你的音樂不好。音樂是好的,只不過每個人欣賞程度不一樣。有人喜歡輕音樂,有人喜歡搖滾,有人喜歡古典,這就是差距。
至於他和別的導師相處…那就更像個孩子了。他完全不會討好或者套近乎,對他來說好像不存在交際這個詞。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節目開始時,他和周震南的對話,完全是一問一答,絲毫沒有交流和聊天的感覺,尬到了一定的境界。
會出現這種情況,有人說是因為他比周震南大太多,所以兩人有隔閡。其實要我說不是,我覺得是他「小」周震南太多,不會婉轉,不會繞圈子,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
所以在總決賽的時候,樸樹直言以後不會再當老師了,因為他還只是個孩子。
聽到這句話時,我一點也不意外。從白樺林開始,我已經接觸了這個人二十年,唱歌時抱著麥克風,不會做動作,這就是他。音樂上的巨人,生活上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