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在紐約生活過的人都有一個「遲早要去做」的名單。上面列著些只有在紐約可以體驗,又不太著急的事。比如去吃某家餐廳,逛電影中提到的書店,或是去看自由女神像。
用《春嬌與志明》裡的話說,有些事不用一晚做完,我們又不趕時間。
我的紐約List上有一項是去看《漢密爾頓》音樂劇。這齣戲最火的時候,要花上千刀才能買到較好位置的票。只可惜我的境界還不高,一邊猶豫著就錯過了有Lin‑Manuel Miranda的神仙陣容。
同樣的錯誤不能再犯。於是我把很重要的一項提前了:去聽Woody Allen的現場爵士樂演出。
不愛吹單簧管的演員不是好演員。愛Woody Allen電影的人都知道,爵士樂是他最愛的BGM。他曾經在56街的Michael’s Pub裡業餘演出了25年,直到這家Pub倒閉;接著就轉去76街的Café Carlyle繼續演奏爵士樂。
每年1月到6月的周一晚上,是Woody Allen和他的樂隊固定演出時間。門票有6點半/7點/7點半三種,可以在Café Carlyle裡順便吃個飯;最晚入場時間是8點15,演出正式開始時間是8點45。
整個演出持續一個半小時左右,前半部分是樂隊演出,後半部分(大概半個小時左右吧)是Woody Allen的獨奏。怎麼說呢……摘下光環來說,Woody Allen的演奏水平真的非常一般。估計是年紀大了肺活量不夠,氣急但不至於敗壞。
不過,誰真的在乎呢?
大多數的人就是衝著Woody Allen來的。他最後一個上場,屁股剛坐上椅子就迎來了熱烈的掌聲。樂隊solo的部分,他急促的單簧管樂聲一結束就有人友善鼓掌——都說紐約人又挑剔又刻薄,可對Woody Allen真是好得很,不管吹成什麼樣都滿意。結束後還有人擠著去後臺求合影。
和電影裡絮絮叨叨的樣子不同,Woody Allen真人非常沉默,和我見過很多採訪裡他自稱「害羞」的描述一致。樂隊成員和臺下互動的時候,他就靜靜地抱著單簧管呆坐著,直到人家叫他名字才回過神來。
多年來Woody Allen都是如此。甚至在奧斯卡找他去做嘉賓的時候,他都說自己要吹單簧管所以沒空。只有2002年,Woody Allen才唯一一次缺席了Café Carlyle的演出,因為他要在奧斯卡舞臺上為紐約發聲,讓所有人支持這座遭受了911重擊的城市。
據說Woody Allen的電影都儘量在離家30條街的地方取景,他真應該為自己能生活在紐約燒個高香。從另一個角度說,也不是每個導演都能把紐約拍出他的味道的。Woody Allen的本事就是即使只在一個房間裡取景,他都能讓整個故事又喪又有趣。
用Woody Allen自己的話說,他的電影「既不文藝也不商業」。我的個人感受就是:如果你喜歡莎士比亞或王爾德,喜歡《紅白藍》或《欲望都市》,喜歡Macy Gray或Taylor Swift,你都可能會喜歡Woody Allen的電影。因為它們都在談人性,愛情,伴隨著一個巨大的問號。
以此為主題來挑選兩部最典型的Woody Allen電影,就是《賽末點》和《摩天輪》。
《賽末點》也是Woody Allen本人最喜歡的作品之一,不但有超級性感的斯嘉麗·詹森,還有《The Newsroom》裡的女主Emily Mortimer。為了不破壞觀影體驗就不劇透了,只說一句,決定一個人命運的,可能就是命運本身。
《摩天輪》可以看成《咖啡公社》的升級版,儘管我真不覺得後者除了字面上的「好看」還有什麼(意思就是色調和用光很美,以及一個堪稱尤物的Blake Lively)……《摩天輪》裡的凱特·溫斯萊特從來不苗條,現在也老了,卻非常適合演絕望又有生命力的女人(雖然這個角色的設定和《革命之路》裡非常像)。
更重要的是賈老闆這個男主也極有說服力——真的,要演輕鬆俘獲女人心的渣男就要找這個帥度的啊!!!
這兩部電影,或者說所有Woody Allen電影都是一個套路的:戀愛和婚姻裡的背叛,以及無法掌控的人生。很多元素出現了無數次,比如魔術師(《魔力月光》和《獨家新聞》)和心理醫生(《六場危事》和《丈夫、太太與情人》),可我就是喜歡看這樣的老梗不斷重複,就跟在餐廳反覆點最喜歡的菜一樣——因為永遠都好吃。
當然,最明顯的特色還是神經質的話嘮感。要麼是Woody Allen自己上,要麼就是讓演員說個不停(《藍色茉莉》裡的凱特大魔王)。要知道話多往往是一件令人討厭的事情,除非足夠有意思。
我們意識到科學已經讓我們失望。確實,它徵服了多種疾病,破解了遺傳密碼,甚至把人送上了月球,但是把一個80歲老頭和兩個18歲的雞尾酒女招待放在同一個房間裡,什麼也不會發生,因為真正的問題一直沒變。
——《我對畢業生的演講》
一旦拍攝完成,我再也不想看這些電影一眼,我甚至連一部電影的DVD 都沒有,至於電影到底拍得怎麼樣,我完全不在意。電影我已經拍完了,這就好像一塊吃了一半的披薩,挑來挑去也找不到一塊可下嘴的地方,因為這是昨夜的外賣——雖然昨晚它讓我大飽口福,但我已經吃過了。
——《Woody Allen談話錄》
最後也是我最喜歡的一段,是《Annie Hall》中他說的故事:有個男人去找醫生說自己的弟弟瘋了,覺得自己是一隻母雞。醫生問「那你怎麼不把他帶來?」,他說,「我也想,但我需要雞蛋」。
這也是Woody Allen對兩性關係的看法:不合理,瘋狂且荒謬,可我們還是想經歷這一切,因為大多數人都需要雞蛋。
受#MeToo的影響,很多之前和Woody Allen合作的演員都紛紛表示了譴責和後悔。今年本來要上映的《紐約的一個雨天》(有甜茶、傻臉娜、範寧妹妹和裘德洛這樣的神仙陣容)也命運多舛,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在北美上映。之前還看個新聞,說Woody Allen想出自傳,結果被四個出版社無情拒絕,配圖是老頭子在冷風中蜷縮成一團,白髮被吹得亂七八糟走在街上的照片。
我對於這件事情一直採取鴕鳥政策,就像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一樣:只要好好學習別的事情都不用管(這顯然不對,但我太想看他的電影了……)。
Woody Allen一直說人生是個悲劇,這樣的現狀正好可以滿足他的預設。文藝青年一定能了解這種顧影自憐的感受,很作,很活該,但也是一切創意的來源。
之前發了個問題,希望大家可以告訴我你有什麼會回購的護膚/美妝產品,定義是【買過兩次及以上,且打算繼續用下去的】。目前已經收到很多回復了,我會做個Excel認真統計的!爭取這周就發出來~
歡迎繼續留言(除了產品還記得註明膚質),到時候還會送禮物🎁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