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傳統的手藝活計在慢慢消失著,但是又有著很多人在堅守著,就比如有些傳統的老手藝人。寒風凜冽的天氣中,作者在河南濮陽城郊的一個集市上發現了這樣的一個小攤,攤位上賣的產品都是一些對於年輕人來說已經叫不上名字的物件,讓人瞬間有著穿越感,而這些老物件都出自倆七旬老人之手。
老人手中的這樣器具,估計很多年輕人都叫不上名字吧,作者剛看到的時候也是充滿了好奇和疑問,這樣物品到底是什麼用的?當詢問到攤主大爺的時候,大爺表示這叫做升,是過去的一種計量單位,過去人買米買面的時候都離不開這個物件的,但如今已經很少用到了,更別說認識它的人了。說到這裡大爺也唉聲嘆氣了一番。
看到作者拍攝,大爺很熱情的讓作者多拍些,因為還一個個的向作者介紹著名字和用途,這些都是大爺和鄰居一起手工編織的,說到這裡,大爺很自豪地說自己學到這門手藝幾十年,曾經是養活一家人的活計。
說著大爺向作者介紹起了這些編織品的作用,其實這些都是過去的時候家裡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如今隨著時間的發展,正在被慢慢的取代,如今很多名字都已經被人叫不出來了。
而說著的時候,大爺說這些東西如今做起來其實也是非常的費勁的,但是在家閒了就會做些,積攢後在集市上去賣,不求掙多少錢,只想著這門手藝活兒還能有人認識,這些老物件還能有人記得。
看著這一個個編織的物品,作者看到材質簡單中又帶有著複雜,大爺在一旁表示這東西結實的很,可以放心的使用,而看到大爺這手藝,作者則更多感嘆他們手藝人們智慧。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兩位大爺年紀都將近七十,冬天的寒風中他們行動有些蹣跚,但是把不大的小攤上擺著非常的有條不紊的。倆老人家離這裡有幾十裡路,倆人結伴出攤趕集的。
仔細看看這些編織品,都是老人們手工編織出來的,老人們還透露這編織時用的線都是牛皮線,這可是老手藝方式編的,他們編這些框子之類的東西,需要在專門挖的地窖裡編,不然這些柳條會變硬的。聽到這裡,你可能也就知道這看似普通的物品裡,凝結了手藝人多少心血了吧?不知你能叫出幾樣名字,能說出幾種物品的用途呢?
隨著老人擺完攤子,很多路人都上去看,但是買的人並不是太多,這不少因為老人們賣的東西價格有多高,而是很多人已經不知道這些東西的用途了,作者離開前,看著兩位在那收拾攤的老人,在寒風中的身影,又想著老人話語中對於老手藝的堅守,有些被老人們的執著感動。老手藝越來越少的今天,或許我們看到這些物件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