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字爾·慈智嘉措
譬如水泡生滅不定,誰也不能控制水泡何時生滅的時間。同理,人的生命也是如此,死無定期。如「水泡」內外虛浮無實一樣,人到大限來臨之時,除了佛法,無論是心愛珍寶也好,親朋好友也罷,連一同生就的這個肉體也不得不舍離,其它任何東西都幫不了我們。這種水泡的比喻不僅直接顯示了無常的三根本,而且間接地暗示了九種因相等道理。因此,宗大師的言論確實非同一般,我覺得只能以字字珠璣來形容。
「速疾壞滅當念死」是說,正如以上所說的那樣,生命是無常不定的,而且猶如雲中的閃電一樣速疾壞滅,這並非嚇唬我們,而是真實的自然法則,所以,我們應當念死無常。
有人認為,既然信佛修法、念死無常還是同樣難免一死,那做這些還有什麼用呢?是的,死是自然法則,誰也無法改變,但是一個經常修無常的行者和不修無常的人對接受死亡的態度大不相同,噶瑪巴格西曾說:「現在必須畏死,臨終時則無所恐懼。我等正與此背道而馳,現在無畏,至臨終時則用指抓胸。」
如果我們生前對死無常產生恐懼而好好修法的話,到臨終時則不會手忙腳亂,不知所措,而會非常安詳。
什麼叫死呢?死就是一期生命的終結。但「死」的定義有很多,現代法律與醫學也有各種說法,大抵以「心臟停止跳動說」、「瞳孔擴散說」、「腦波停止說」為主要的定義。在佛教經論上則有通說,所謂「命終」是指三種情況:生命力(壽)斷絕,體溫(暖)變冷,心識(識)喪失。簡而言之,佛家認為「壽、暖、識」三者喪失,是為死亡。
總之,佛教認為隨著無常的流逝,人總有死亡的一天,可是意識的續流不會斷,也就是說死亡並不是整個生命的結束,因為神識還要繼續受生。如果這個理論能夠成立的話,我們要做的功課,並不僅僅是今生的問題,更應該考慮後世的去處如何等這些長遠利益。那麼,體外識有的前生後世之說真的能成立嗎?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佛、菩薩、阿羅漢等聖人能以他們現證的現量智慧來證明,學過因明學的人可以通過無謬的比量正理來證明確有其事。很多科學家也以催眠、前世回憶、瀕死經驗、通靈附身等研究「靈魂存在與否」的問題,有的科學家已經證明有身體以外的神識而承認有來世,但怕文過詞繁,在此不做敘述。
這裡我想談的是,由於這些無謬的真理,我們相信有來世了,下一步該怎麼做的問題,因為對我們來說這很重要。根據佛家經教,我們後世可去的地方只有兩個:要麼是善趣,要麼是惡趣。我們將去哪一趣自己是無法做主的,完全受制於業力。也就是說,今世的生存環境和苦樂遭遇是前世善惡行為的結果,後世的苦樂前程由今世的思想行為決定。
什麼叫業?所謂「業」,梵文Karmar,音譯為羯磨,原意為「造作」的意思,指人的行為、行動、作用、意志所向等身心活動,佛教用「業」的觀念來解釋實際的人生。「業」若與因果關係結合起來,則指由過去行為所延續下來的「力量」;若與善惡苦樂結合起來,則有因果報應的輪迴思想。也就是說為什麼有三界六道眾生?而且為什麼三界六道的生命像水車的翻鬥一樣,忽上忽下不停地轉換著位置呢?是什麼力量推動這所謂輪迴的巨輪呢?佛法告訴我們:這個原動力就是我們自己內在的意識——無明意識和意識支配的善惡業,即業力。首先內心有「無明」(惑),由無明起業(行),由業產生一切苦樂。由此可知認識業的性質是何等的重要了。
《俱舍論釋》卷十<分別業品>中說:「業生世多異」。釋曰:「若世間多種差別,皆從業生。」意思是說,世界森羅萬象,沒有兩件事物完全相同,尤其是芸芸眾生,彼此之間差異很大,這是什麼緣故呢?統統都是因為「業」的不同而造成的。有人說:業因果報的說法,只有在宗教界,尤其是佛教界領域才能說得通,這種迷信思想在處處講求科學論證的現代人的生活中早已成為過去的歷史了,誰還信這個呢?
你確信或者有充分的理由能論證絕對不存在「業力」嗎?如果你不能,那就承認自己的無知吧!因為能承認自己無知也是一種思想的覺悟呀!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說: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道啊!
孔子的學生子張請教孔子如何謀求祿位時,孔子說:「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意思是說:多聽,保留疑問,小心地說出足以自信的部分,可以少招致責怪;多看,保留疑惑,小心地實行足以自信的部分,可以減少後悔。說話少引人責怪,做事很少後悔,官職俸祿就在裡面了。這雖然是對謀求官職俸祿的人說的,但我們學習這些十分高深的道理時,可以借用孔夫子的這段話來對治自己的傲慢無知、自以為是,或者喜歡武斷地下結論的愚蠢之舉。同時應該記住「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古訓。
曾擔任過歐洲三個東方研究團體(英國亞洲學會、巴黎亞洲學會和柏林東方學會)的名譽會員,俄國科學院東方學部通訊院士、二十世紀上半葉西方世界最著名的俄羅斯學者舍爾巴茨基認為:小乘佛教有關道德因果關係(即業的義理)之深刻探討是佛教最精彩的特徵之一。
沈家禎博士說:「物理或化學作用→產生無形不可捉摸的能,即是所謂熱→使H2O分子的活動加速或遲緩→H2O顯出液體、固體、氣體等不同的形態。」又說:「我只要舉幾個物理和化學作用的例子,各位立刻就會明白這些作用便是形成水、蒸氣、雪、冰等各種形態的原因。例如太陽的輻射、生火、讓電流通過金屬線,在水中溶解某種化學物質等,這些大家熟悉的例子,也是產生不同量的熱,最後改變H2O形態的作用。」
根據佛學,在宇宙間經常進行著一種與此類似的自然現象,那就是,一個生命在過去和現在所做的各種行為產生了同等於熱能的一種無形的力量,由於這一種力量使生命從一種生命形態變到另一種生命形態。因此我們才有天人、世人、畜生、餓鬼、以及囚居地獄等不同形態,形成了佛法中所說的輪迴,即繼續不斷生死,生了死,死了又生。
在印度教和佛教中,這些行為有一個共同的名稱——業。這以上就是以科學理論來解釋「業」的方式,與此類似的很多,但是由於時間的關係,不想在此敘述。
我們應該多學習佛法中所講的業因果報的道理,並應該相信「業力」確實是存在的,也應該對黑白業果進行取捨,因為如是因感如是果。如果不想墮地獄受苦,那就不能造惡業;如果希望生於樂趣享福,那就要行善。因為善惡之業,如影隨形,所以,宗大師在這裡說:「死後如影隨於形,黑白業果恆隨逐。」在這裡將每個人所造的黑白業果只有自己嘗受的深刻道理,由淺顯易懂的形影不離的譬喻來闡釋,多麼善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