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古典音樂」)1770年12月16日(一說是17日),偉大的德國作曲家、樂聖路德維希·范·貝多芬出生于波恩一位無名樂師家中。 貝多芬自幼學習音樂,在其父的嚴格訓練下,很早就顯露出了音樂上的才華,八歲便開始登臺演出。
十七歲那年,波恩宮廷大學旁聽哲學,也就是在這時與莫扎特有了短暫接觸。
1792年,定居維也納,經過海頓的指引,藝術上進步飛快,三年後出版第一部作品。
他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九部,歌劇《費黛裡奧》,戲劇《哀格蒙特》、《雅典的廢墟》;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鳴奏曲》等。
(BBC紀錄片《偉大的作曲家》之《貝多芬》)
他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闢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一位頗具創造性的作曲家。是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與海頓、莫扎特一起被後人稱為「維也納三傑」。
他和米開朗基羅、列夫·託爾斯泰的一生一樣都經歷了各種苦難坎坷,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根據他們的人生寫成了《名人傳》。
當貝多芬19歲的時候,法國大革命爆發,給貝多芬帶來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
從1796至1800年,整整4年,貝多芬的耳鳴日夜作響,這是耳聾的前兆。貝多芬26歲時聽力開始減弱,老年耳朵失聰。
他的九部交響曲全都在維也納舉行了首演式。1805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劇創作《費黛裡奧》充滿了激情。他的《第九交響曲》取材於德國詩人席勒的《歡樂頌》,如今家喻戶曉。
貝多芬一生坎坷。因為聽力的問題,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是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闢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博愛」的信念。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
這位雙耳失聰的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一生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其中後32首帶有編號)、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2部彌撒、1部清唱劇與3部康塔塔,另外還有大量室內樂、藝術歌曲、舞曲。他的作品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聖,在世界交響音樂界,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著名作品有交響樂《英雄》(第三交響曲)、 《命運》(第五交響曲)、《田園》(第六交響曲)、《合唱》(第九交響曲,其中著名樂段《歡樂頌》在第四樂章),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弦樂四重奏《大賦格》等。
▲ 科林·戴維斯/倫敦交響樂團
【相關閱讀】
【聖樂賞析】貝多芬《D大調莊嚴彌撒曲》,貝多芬莊嚴彌撒 | 出自心靈,到達心靈
【聖樂賞析】貝多芬《基督在橄欖山上》:點擊「閱讀原文」
貝多芬「悲愴」鋼琴奏鳴曲 | 青春的悸動與詠嘆
貝多芬 | 人類音樂史的最強音,貝多芬 | 桀驁的英雄/悲愴的命運
貝多芬誕辰 | 哪怕生命再痛苦,也要去擁抱快樂
【BBC迷你電視劇】「The Genius of Beethoven」《天才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