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預告 | 魯道夫·布赫賓德《我的貝多芬:與大師相伴的生活》

2021-02-07 三聯學術通訊

今天是貝多芬誕辰250周年,三聯書店特此推出鋼琴大師布赫賓德的音樂札記《我的貝多芬》。布赫賓德可謂貝多芬的異代知音,他不僅熱愛和演奏貝多芬,而且研究和詮釋貝多芬,他把貝多芬的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看作貝多芬人生路上的一個個節點和坐標,由此串聯起貝多芬偉大的音樂生涯。

魯道夫•布赫賓德(Rudolf Buchbinder),享譽世界的鋼琴家,以詮釋海頓、貝多芬和勃拉姆斯最為知名,尤以對貝多芬三十二部奏鳴曲的演奏最為經典。

1946年布赫賓德生於捷克,幼年隨父母移居維也納。從小天才橫溢,五歲即被維也納音樂學院錄取,成為該院最年輕的學生,之後展開其輝煌的室內樂演奏家生涯。他也以獨奏家身份與全球頂尖的古典樂團及指揮家同臺演出,包括由安德裡斯•尼爾森斯指揮的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由裡卡多•穆蒂指揮的維也納愛樂樂團,由馬利斯•楊松斯指揮的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由瓦萊裡•捷傑耶夫(Valery Gergiev)指揮的慕尼黑愛樂樂團等。


極富傳奇色彩的鋼琴大師魯道夫•布赫賓德,不僅是貝多芬作品的演繹者,也是貝多芬的研究者,在這本音樂札記中,布赫賓德通過貝多芬的書信、同時代的相關記載和報導,以及最重要的——樂譜手稿的研究,梳理貝多芬的人生經歷和音樂生涯,可謂是「大師闡釋大師」的典範性作品。


初來維也納

「第1號作品」

裡希諾夫斯基家的「宿客」

「命運中的小提琴家」

「大提琴君王」

兩首奏鳴曲(Op.2)

與約瑟夫·海頓

帝王之曲,戰爭警笛

獻給女王的「簡易」奏鳴曲

穿睡袍的大師

「一位天才」

三首奏鳴曲(Op. 10)

貝多芬,駿馬的主人

貝多芬與流行的曲調

鋼琴競技與二重奏

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 (《悲愴》)(Op.13)

兩首奏鳴曲(Op. 14)

鋼琴與管樂五重奏(Op.16)

第一?或第二?

貝多芬與他的出版商

貝多芬的工作方式

「音樂伯爵」

波恩的後來者

不朽的愛人

聽不見的音樂

海利根施塔特遺囑

「非900古爾登不可」

降B大調第十一奏鳴曲 (Op.22 )

「不懂談判與算術之人」

二重奏

降A大調第十二鋼琴奏鳴曲(Op. 26)

「幻想曲般的」兩首奏鳴曲  (Op. 27)

D大調第十五鋼琴奏鳴曲(《田園》) (Op. 28)

三首奏鳴曲(Op. 31)

《普羅米修斯》變奏曲

 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 (Op. 37)

C大調第二十一奏鳴曲(《華爾斯坦》) (Op. 53)

F大調第二十二鋼琴奏鳴曲 (Op. 54)

劇院作曲家

f小調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熱情》) (Op. 57)

安能「摧眉折腰」

維也納的演奏會生活

臣服海頓

升F大調第二十四鋼琴奏鳴曲(Op. 78)

G大調第二十五鋼琴奏鳴曲(Op. 79)

降E大調第二十六號鋼琴奏鳴曲 (「告別-缺席-重逢」) (Op. 81a)

《皇帝》協奏曲

戰爭與愛情的糾葛

情書

家庭戰爭

孤獨之人

聽不見的音樂家

多蘿西婭·厄特曼

鋼琴製造商友人

紙媒與「家人」

生為傳奇

《迪亞貝利變奏曲》

「死亡可能隨時不期而至」

苦難之路

自1981年1月9日我首次來華演出至今已將近四十年了。當時我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行了一場鋼琴獨奏音樂會,第一首曲目是路德維希•範•貝多芬的《第三鋼琴奏鳴曲》,作品第2號。自那時起,我一直定期到中國進行大規模的巡演,在過去十年間更是每年都會到訪中國。這些年來,我目睹了中國的音樂生活如何不斷變得豐富多彩,見證了中國在古典音樂界的迅速崛起:無數新建音樂廳那令人驚嘆的建築造型、特殊的聲學效果、優異的樂器保養,以及一切與演出有關的完美組織呈現。


2019年布赫賓德來華演出,攜手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演繹貝多芬鋼琴協奏曲全集  ©吳氏策劃

然而,從第一刻起最令我著迷的,是中國求知若渴、熱情洋溢、跨越所有年齡層的觀眾。在舞臺上,我感到聽眾正在與音樂建立起特殊的聯繫——也許是因為許多聽眾自己都會演奏樂器。我不止一次地觀察到,有些觀眾在我演出的過程中同時翻閱著作品的樂譜。


因此,我非常期待看到本書中文版的面世。我在書中撰寫的是貝多芬的生平和他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與大師相伴的人生」這個副標題準確地描寫了我寫作的角度。我一直是貝多芬作品的詮釋者,在我的演奏生涯中,曾在世界各地演奏了60次貝多芬的全套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這當然也包括中國。


儘管如此,我每次處理貝多芬鋼琴作品的時候仍會感到驚訝。接二連三地,在準備登臺演奏的過程中,總有令人驚訝的新發現躍入我的眼帘。也正因如此,我開始記錄關於貝多芬的種種發現。書中對貝多芬每部鋼琴奏鳴曲的描述並不是為了進行科學分析,而是從詮釋者的角度,把每部奏鳴曲看作貝多芬人生路上的節點,從而演繹這些偉大的作品。


令我十分著迷的是,這位居住在維也納的德國作曲家在出生250年後能夠在中國吸引廣大樂迷的關注。譚盾的最近一部作品充分說明了貝多芬作品在中國的流行程度:我請譚盾與其他十位來自世界各地的作曲家一道,在我的最新項目《迪亞貝利2020》中通過作曲的方式與貝多芬進行對話。


貝多芬的天才之處仍活在許多中國人的腦海和心中。願本書能對此有所貢獻。



生活 · 讀書 · 新知三聯書店

===竭誠為讀者服務===


相關焦點

  • 【今日鋼琴家】魯道夫·布赫賓德
    但布赫賓德就是這樣一位神童,他五歲時被維也納音樂學院錄取,成為該院史上最年輕的學生。他九歲舉辦了自己的第一場公開音樂會,十二歲就進入了布魯諾·賽德霍夫(Bruno Seidlhofer)的大師班,當時班裡的同學中還有弗裡德裡希·古爾達。二十歲時,他在貝多芬與範·克萊本鋼琴比賽上過關斬將,得到了兩個第一的桂冠。他也喜歡室內樂,合作者包括小提琴家約瑟夫·蘇克和大提琴家亞諾斯·斯塔克。
  • 布赫賓德《我的貝多芬》中譯本出版:我的人生始終與貝多芬相伴
    「當人們將貝多芬飽受打擊、坎坷多舛的一生與他同時期的作品一同思考時,理解也自會不同。更多時候,我們將看到一個親切、極具幽默感並非常善於傾聽的人。他擁有如讚美詩般的奮進感,如戰鬥般的音樂表達力。貝多芬從未僅從生活中選取片段,他將一切都寫入音樂。」奧地利鋼琴家魯道夫·布赫賓德(Rudolf Buchbinder)撰寫《我的貝多芬——與大師相伴的生活》一書,徐徐展開這位大師的人生之路與藝術發展。
  • 魯道夫·布赫賓德丨三個「貝多芬」——天才作曲家,第一流鋼琴演奏家,職業音樂人(內含珍貴手稿)
    2021年1月三聯書店和吳氏策劃合作推出貝多芬權威詮釋者、鋼琴大師魯道夫·布赫賓德的音樂札記《我的貝多芬——與大師相伴的生活》,我們從中摘取了三段故事,試圖還原一個最真實的貝多芬。當時的威斯伐倫國王(König von Westfalen)、法國皇帝最小的弟弟熱羅姆·波拿巴(Jérôme Bonaparte)向這位大師提出了一個誘人的提議:來卡塞爾當宮廷作曲家。奧古斯特·博爾克曼繪製的「貝多芬與拉蘇莫夫斯基四重奏」——一幅展示貴族音樂文化的畫作。實際上,維也納上流社會的宮殿是貝多芬的工作場所,也是城市的音樂舞臺。
  • 布赫賓德演繹貝多芬,一葉知秋
    魯道夫·布赫賓德的貝多芬作品音樂會,是現象級的音樂事件,因為他喜歡演繹「全集」的傾向,也因為他將每一部作品放在「全集」的角度進行構思。
  • 薦書|貝多芬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我的貝多芬 與大師相伴的生活
  • 貝多芬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
    > 微信ID:sanlianshutong『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我的貝多芬與大師相伴的生活我一直是貝多芬作品的詮釋者,在我的演奏生涯中,曾在世界各地演奏了60次貝多芬的全套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書中對貝多芬每部鋼琴奏鳴曲的描述並不是為了進行科學分析,而是從詮釋者的角度,把每部奏鳴曲看作貝多芬人生路上的節點,從而演繹這些偉大的作品。
  • 復活的貝多芬— 布赫賓德攜手名團演繹全套鋼協概說
    魯道夫·布赫賓德(Rudolf Buchbinder)生於1946年12月1日,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優秀鋼琴家與指揮家。鋼琴大師 魯道夫·布赫賓德-自彈自指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反映出貝多芬的創作正從他所繼承的音樂語彙轉化為具有強烈個人色彩和巨大能量的音樂語言。
  • 槌子鍵鋼琴奏鳴曲 | 貝多芬英雄主義的壯美情懷
    傅雷評說,作品一開始使用了三個粗野的和弦,展開這首慘痛絕望的詩歌。而我更多的認為是首雄渾豪壯的進攻之歌,以雙重「粗暴」的強奏作輝煌的開端,這和弦時不時地反覆,是進攻的號召,是憧憬的希望。威廉·金德曼在《貝多芬》中說,這每一次和弦強奏的節奏型都顯示著「萬歲,萬歲,魯道夫」(Vivat vivat Rudolphus),以此表達貝多芬對魯道夫大公的敬意。
  • 2020,貝多芬作品大全集,廣州見!
    2020 年是古典音樂巨匠貝多芬誕辰250 周年的紀念年,「貝多芬」浪潮將席捲全球!世界各地都在舉辦慶祝「貝多芬年」的盛大演出活動,廣州將亮出規模宏大的陣容——力邀全球500名藝術家演繹80部貝多芬作品,分別在星海音樂廳和廣州大劇院,打造「貝多芬作品大全集」!
  • 貝多芬:從海頓手中,接過莫扎特的靈魂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極富傳奇色彩的鋼琴大師魯道夫 布赫賓德,尤以貝多芬的演繹最為著名,代表作是被譽為鋼琴錄音典範的貝多芬三十二部奏鳴曲。
  • 關於音樂大師貝多芬和羅西尼的故事,兩代音樂家跨時代的相逢
    今年是路德維希·范·貝多芬誕辰250周年。《戲曲軼事新書》的摘錄描述了1822年4月貝多芬與喬奧基諾·羅西尼的唯一會面。這兩位偉大的音樂家,神交已久,一個是世俗的,常規的古典主義音樂大師,一位是將交響樂從古典帶到浪漫主義時代的開拓者,他們的相逢又怎樣的故事呢羅西尼在維也納,被譽為義大利音樂之王,儘管他只想見到貝多芬。考慮道羅西尼帶領歌劇超越基魯比尼進入一種有時是極好的戲劇性滲透的藝術。羅西尼的音樂是世俗的,在社會上很受歡迎。
  • 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奏鳴曲全集,重奏作品!
    這位具傳奇色彩的阿根廷人,在2020貝多芬誕辰250年之際,用音樂,獻上了自己對貝多芬這位古典音樂巨匠最真誠的敬意!這一年,他錄製的貝多芬作品大到交響曲,小到鋼琴獨奏,幾乎涵蓋了貝多芬所有重要作品。世界上最偉大交響曲的締造,被譽為「樂聖」的貝多芬,其一生中所創作的九大交響曲,「無人能望其項背」。其中有三首被世界納入世界音樂史最偉大的十首交響曲之中,其餘六首也在世界交響曲排名中名列前茅。正如比才所說:「像你一樣,我把貝多芬交響曲置於最偉大之上,最富盛名。帶合唱的交響樂對我來說是藝術的巔峰,無論是誰都無權和貝多芬爭奪『巨人泰坦』的桂冠。」這九首交響曲是貝多芬的勝利,完全無人能與之匹敵。
  • 《海邊的卡夫卡》裡,村上春樹埋了一個貝多芬彩蛋
    作為皇室成員,魯道夫大公接受了非常好的教育,當然也包括音樂,他在15歲或16歲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一位優秀的鋼琴家,而在1804年成為貝多芬的鋼琴學生,之後還跟貝多芬學習作曲,在貝多芬的指導下,一共完成25首作品。 雖然魯道夫並沒有成為卓越的作曲家,但他可說是貝多芬唯一一位重要的作曲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