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的貝多芬— 布赫賓德攜手名團演繹全套鋼協概說

2021-02-07 長沙音樂廳


倒計時3天!

鋼琴巨匠布赫賓德攜世界十大交響樂團之

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強勢來襲

全套鋼協概說

看這裡!!


 

魯道夫·布赫賓德(Rudolf Buchbinder)生於1946年12月1日,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優秀鋼琴家與指揮家。


布赫賓德並非出生於音樂世家,他與音樂的結緣竟是一臺老舊的收音機,通過在公寓的鋼琴裡彈奏出他所聽到的音樂,他與音樂的緣分奇妙地發生了……如果說5歲能演奏已經是個不簡單的孩子的話,那麼5歲能進音樂學院深造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了,布赫賓德在5歲那年成為了音樂學院最年輕的學生,更神奇的是當時的他還不認識五線譜。他開始系統地學習音樂,幸運的是,布赫賓德沒有像其他學生一樣學習彈奏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暴風雨奏鳴曲》這些耳熟能詳的名作。



他以一種緩慢而又特別的方式一點點接觸貝多芬。開始是演奏輕快小曲,慢慢的是奏鳴曲、協奏曲……10歲時就在維也納金色大廳初次登臺,演奏貝多芬的協奏曲,後來的許多年間,布赫賓德不停地研究貝多芬協奏曲,致力於找出所有不同的版本,並去比較這些版本,他曾說,這像一場冒險,非常得有趣,這也是為什麼人們會認為布赫賓德的演奏是最接近貝多芬本人的原因吧。


他被認為是當今國際鋼琴界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勃拉姆斯作品的權威演繹者,同時被公認為「維也納學派」碩果僅存的代表。2012年憑藉貝多芬奏鳴曲全集錄音,一舉問鼎德國「回聲音樂大獎」年度最佳鋼琴家大獎,同時亦是少數錄製超過100張專輯的現役鋼琴名家。


布赫賓德演奏貝多芬《第29「錘子」鋼琴奏鳴曲》


許多貝多芬的研究者們認為,一定要十分正確地演奏每一個小小的加速以及每一個細膩的減緩動作。布赫賓德也是這樣做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布赫賓德從未停止過研究貝多芬的腳步,他對比研究了32種版本,與無數的鋼琴家、學者探討,與樂團合作彈奏出目前最還原貝多芬風格的鋼琴協奏曲全集。



在我們無數人所瀏覽的資料中,貝多芬鋼琴協奏曲第一,二號是明顯繼承莫扎特與海頓的傳統,而布赫賓德卻認為這是真正的貝多芬的音樂。在第一號第76小節的地方,突然急速強音<subito fortissimo>之後跟隨的是極弱<pianissimo>音符,就已經展現出這種極度的強弱法,這是貝多芬早期的作品,作品15號跟他後來失聰這件事還沒完全沒有關係,貝多芬的音樂處理不是單一的繼承古典樂派,而是一種新的極具影響力的感情處理,這極強與極弱的對比給我們帶來了新的音樂理念,這或許就是布赫賓德認為的最正宗的貝多芬味道。



布赫賓德曾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同臺獻演

《貝多芬第一鋼琴協奏曲》


人們總是說,第三協奏曲是『偉大的鋼琴協奏曲』,但布赫賓德認為第一號至少跟第三號享有同等地位。有一點神奇而又驚人的地方,第一到三號這三首協奏曲的第一樂章都有相同的速度符號,都是標記輕快板<allegro conbrio>,這是可以給快板所做的最快標記了。第四鋼琴協奏曲突然變成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這是最慢的快板<Moderato>,所要指示的不是速度,而是性格,它在速度快板中要求一種緩慢的音樂性格。除了鋼琴家運用巧妙的觸鍵結合踏板的運用,整個樂隊成員都要把每一個音的力度把握好,這是極大的考驗。鋼琴家與樂隊的配合要求極為嚴格,以確保平衡的美感,讓聽眾達到一種靈魂的歸屬與共鳴。


鋼琴大師 魯道夫·布赫賓德-自彈自指


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反映出貝多芬的創作正從他所繼承的音樂語彙轉化為具有強烈個人色彩和巨大能量的音樂語言。第二樂章,音樂在一種深邃而略帶傷感的氛圍中娓娓道出,讓人很容易聯想到奧爾菲斯。美國音樂學家歐文·詹德曾提出一個頗具說服力的論點:在協奏曲醞釀初期,音樂往往與那些經常上演於維也納街頭巷尾的神話故事相匹配。除樂曲高潮,貝多芬一般在從弱(p)到強(f)的音樂段落標示出琴槌的敲擊由二弦到三弦;而在由強(f)到弱(p)的音樂段落則會標示音槌的敲擊由二弦變為一弦。


在今天的鋼琴上演奏與貝多芬要求相一致的音樂--正像今天的唱片錄製--是一項異常嚴格的工作。經過一個長長的華彩樂段,當音樂停留在那個帶有某種神秘色彩的"#F"上(b小調屬音),樂隊迸發出一個重複曲調,在此之上是一個富有成效的轉位屬七和弦,其"解決"將音樂引向結束,但獨奏家的表演並未就此止住,他需在終止之前作一番自由婉轉的"獨白"。有時,這個終止片斷的反覆可達5次之多。貝多芬音樂最實質的特徵在於某個樂思的最終解決,常常折射出它從開始朝氣蓬勃的向上到最後充滿幻想的迷茫。


這正如一個欣喜若狂的極樂表象,只有回歸到理智的冷靜狀態中,才可能得到最終的解脫。末樂章音樂從一個"錯誤"和弦--C大調主三和弦上展開。這恰是一記妙語!它在貝多芬另外一首作品--《拉蘇莫夫斯基四重奏》(OP·59之2 ,e小調)中也有體現。借用這個"錯誤"和弦,作曲家得以順暢轉調,從而使音樂在整個樂章間展開,並最終循環回歸主題。一個最初呈示的、深具潛力的樂思,在樂隊全奏與演奏家獨奏的輪迴中,爆發出內在潛藏的張力,給人以極大的精神享受。第二主題,貝多芬最大程度地發揮了那個時期鋼琴的持續踏板,使有限的音樂素材與整個樂隊織體產生共鳴,將外在的熱烈與內在的熱情恰到好處地融為一體。在彈奏連續跑動的音階時布赫賓德運用了顫音踏板,讓聽眾可以清晰地聽到旋律的流動。

  


貝多芬的這首降E大調鋼琴協奏曲(《第五鋼琴協奏曲》)是於1809年完成的,當時由於拿破崙率領法軍佔領了維也納,使得本曲遲遲不能上演。而貝多芬那時也失聰了,再也無法演奏鋼琴,這部作品於1811年11月28日在德國首演,擔任鋼琴獨奏的是斯納德,3個月後,1812年2月在維也納首演時,彈奏鋼琴聲部的是貝多芬的青年學生車爾尼,但貝多芬對車爾尼在演奏時隨意進行技巧性的裝飾並不滿意。


但是,這一作品確實是劃時代的偉大作品,獨奏鋼琴技巧艱難,靈鮮竅活,時而川流奔瀉,時而沉思,時而昂揚,時而振奮,協奏威容堂皇,整體結構紮實,曲風雄渾,既具備外觀的華麗,又兼備藝術的深度內涵,據說當時聽眾中有一位深受樂曲感動的法國軍官歡呼說,這部作品是"協奏曲中的皇帝",於是這一鋼琴協奏曲就有了」皇帝「的稱號。這首鋼琴協奏曲同樣包含了3個樂章:    第一樂章:快板,<Allegro>。在全樂隊演奏的一個氣勢恢弘的和弦開始,鋼琴緊接著一長段氣勢磅礴的華彩,它所掀起的浪潮遍及鋼琴鍵盤的整個音域,其豪邁雄壯的音調直接導入樂章的基本主題;再接著樂隊還有兩次表達,每次表達後都是鋼琴類似狂歡的爆發,沒有一個樂章像這樣震撼人心。


 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第一樂章 片段


關於第二樂章,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在德國法西斯希特勒佔領法國期間撰寫的論貝多芬的最後一部著作中曾有這樣一段記述:「……在遭受考驗的日子裡,貝多芬永遠都在我們身旁……當絡繹不絕的撤退的人流在我故鄉高原的縱橫交錯的道路上奔逃,而敵人進襲的喧囂聲在以太中跟蹤而來的時候,你可知道,誰是我的同伴?在敵人臨近的當兒,在我的腦海中浮現出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中的一首美麗的歌曲(第二樂章的主題)。在那3天3夜之間,我一直聽到這美妙的歌聲,它就象活在我心裡一樣。這首歌曲純潔而明淨,它駕凌在這世界的廢墟之上。它照亮了理智,有如在烏雲空隙的藍天一般……。」開頭的兩個小節組成一個樂句,這就意味著,我們不可分開小節線來斷開這個完整的樂句,並且是要讓人們在聽到這個樂句後感到有一個呼吸,這個呼吸的存在是生命,而並非死亡。


 第三樂章:迴旋曲快板,<Allegro>。第二樂章的末尾,在法國號的持續音背景下,鋼琴已經精神飽滿地奏出最後樂章的主題了。這兩個樂章之間的不間斷過渡,使人不得不凝神靜聽。最後樂章的基本主題非常活躍有力;不久,鋼琴又奏出了樂章的第二主題;第三樂章是一首氣勢雄偉的迴旋曲,貝多芬揭示出鋼琴這一獨奏樂器的全部光輝,使鋼琴和樂隊完美地匯合起來,共同體現出音樂的宏偉構思。在金色大廳與維也納愛樂合作版開頭的部分,布赫賓德運用了斷連奏,配合踏板的運用,還原最有原始味道的貝多芬,想必將於長沙音樂廳如法炮製。貝多芬當年的自彈自指被布赫賓德所延用,也是世界上目前極少鋼琴家能做到的。

 

左/2013年布赫賓德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貝多芬鋼琴協奏曲集;右/2006年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集,並獲2012年德國回聲獎器樂獨奏大獎


 布赫賓德在5歲時夢想成為一個鋼琴家,在他8-9歲的時候夢想成為一個指揮家,這小小的夢想推使他成為了歷史上少有的雙料大師。在自彈自指中,與樂隊緊密配合,呈現出絕美樂章,布赫賓德曾說樂隊不是鋼琴的伴奏,而是夥伴,只有所有的樂隊成員與鋼琴家指揮家同心一致,才會給聽眾帶來最完美的呈現。


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是德國資格最老的,也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交響樂團,它比德勒斯登愛樂管弦樂團創建早300多年。樂團所演奏的德奧古典音樂格調高雅,音響飽滿,具有美妙的德國古老傳統色彩。布赫賓德攜手該團,一定會為我們帶來最純正的德奧之音,讓我們一起期待這兩場空前壯舉。

(撰稿:李佳鑫  審稿:胡偉)


          

路線二:乘2路、357路、111路至北辰時代廣場站

         


長沙音樂廳特惠票:為每場演出最低票價(數量有限,售完即止);

觀眾需持有效證件(老年證、軍官證、學生證、教師證、殘疾人證等)至景觀塔售票中心,以最低票價購買長沙音樂廳特惠票,每人限購1張,不得轉讓/售賣,觀演時需出示本人有效證件 人證合一方可入場。

特惠票不得代購、不提供在線購票、不提供電話購票及預訂服務,不與其他任何優惠同享。


相關焦點

  • 布赫賓德演繹貝多芬,一葉知秋
    他在C大調第一鋼協的明亮,青春在第一樂章的綻放,絲毫不圈囿於所謂的「古典風格」:「當我和指揮大師薩瓦利施、哈農庫特提到有觀點認為這首作品有莫扎特的影子,技術與藝術均不如其他幾首協奏曲時,兩位大師幾乎拍案而起,他們的觀點是『貝多芬就是貝多芬,和莫扎特沒有一點關係』,五首協奏曲只有個性差異,而沒有水準的高低」。
  • 布赫賓德《我的貝多芬》中譯本出版:我的人生始終與貝多芬相伴
    「作為演奏者,我的人生始終與貝多芬相伴。從我音樂生涯初始,他的音樂始終令我著迷——這意味著我全部的生活。」布赫賓德以詮釋海頓、貝多芬和勃拉姆斯而聞名,其對貝多芬三十二部奏鳴曲的演奏最為經典,被《德國法蘭克福日報》冠以「當今最重要、最具洞悉力的貝多芬作品演繹大師之一」的美譽。如今,布赫賓德已經在世界各大音樂廳演繹了貝多芬全集。
  • 來看看魔都的觀眾怎麼評價布赫賓德和德勒斯登——
    @碧落滄波: 布赫賓德這莫扎特也太快了……第二十七鋼協還可以,後面的二十一和二十就像趕火車一樣。肯定是我有生以來聽到的最快的莫扎特鋼協! 布赫賓德在我印象裡是貝多芬專家,不過去年我收了一套PROFIL唱片出品的他和維也納交響樂團(注意,不是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的莫扎特鋼協準全集,聽了非常喜歡。而這次布赫賓德和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上演的曲目就是莫扎特鋼協裡最最好聽的三首20,21,27,這自然令我心動不已。
  • 「鋼琴巨匠」布赫賓德:雖不能至,以書代之
    他被譽為「當今世上最傳奇的鋼琴家之一」、「權威貝多芬、莫扎特、海頓作品詮釋者」,原本要為中國觀眾演繹貝多芬32首全套鋼琴奏鳴曲以及迪亞貝利變奏曲。儘管如此,但布赫賓德與中國觀眾的「貝多芬年之約」,從來沒被放棄過。吳氏策劃攜手「生活 · 讀書 · 新知三聯書店」,推出布赫賓德先生著作《我的貝多芬:與大師相伴的生活》(中文譯本)。以另外一種方式,前來赴約!
  • 布赫賓德:禪念中的蛻變
    如果對布赫賓德在不同時期留下的貝多芬奏鳴曲錄音版本做一些比較的話,就會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貝多芬作品中聲部層次感的探究也越發深入。比如著名的「月光」奏鳴曲的末樂章,在他近年來的演奏中,他略微突出了低音聲部的樂句線條,給予了這個看似簡單的反覆音型結構新的生命。
  • 【鋼琴家】 布赫賓德(Rudolf Buchbinder)
    布赫賓德自幼天才橫溢,五歲時被維也納音樂學院取錄;成為該校有史以來最年輕入讀的學生,並展開其輝煌的室內樂演奏家生涯。他亦以獨奏家身份與全球頂尖的樂團及指揮家登臺獻藝;經常在歐洲、美國、澳洲、日本、南非等地演出,並受邀出席世界各個重要的音樂節。布赫賓德的保留曲目,選材廣泛,從古典的巴赫、海頓到現代作品。
  • 星訪談|布赫賓德:我越老,越自由
    「全集式」  演奏模式,是一種現象,既返璞歸真,又具有顛覆性,貫穿其中的是鋼琴家口中 「自由」 二字,這是關於音樂跨界的自由,關於演繹風格的自由,關於思考的自由。© Marco Borggreve貝多芬的鋼琴協奏曲、奏鳴曲全套曲目,您演過數百次,讓您如此專注的原因是什麼?
  • 新書預告 | 魯道夫·布赫賓德《我的貝多芬:與大師相伴的生活》
    今天是貝多芬誕辰250周年,三聯書店特此推出鋼琴大師布赫賓德的音樂札記《我的貝多芬》。布赫賓德可謂貝多芬的異代知音,他不僅熱愛和演奏貝多芬,而且研究和詮釋貝多芬,他把貝多芬的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看作貝多芬人生路上的一個個節點和坐標,由此串聯起貝多芬偉大的音樂生涯。
  • 薦書|貝多芬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
    我一直是貝多芬作品的詮釋者,在我的演奏生涯中,曾在世界各地演奏了60次貝多芬的全套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書中對貝多芬每部鋼琴奏鳴曲的描述並不是為了進行科學分析,而是從詮釋者的角度,把每部奏鳴曲看作貝多芬人生路上的節點,從而演繹這些偉大的作品。
  • 貝多芬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
    我一直是貝多芬作品的詮釋者,在我的演奏生涯中,曾在世界各地演奏了60次貝多芬的全套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書中對貝多芬每部鋼琴奏鳴曲的描述並不是為了進行科學分析,而是從詮釋者的角度,把每部奏鳴曲看作貝多芬人生路上的節點,從而演繹這些偉大的作品。
  • 貝多芬250 | 貝多芬鋼琴協奏曲全收藏
    貝多芬第二、三鋼琴協奏曲布赫賓德/維也納愛樂樂團默裡·佩拉西亞Murray Perahia 1947-美國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伯納德·海丁克廠牌:Sony Classical擁有快速第一樂章的《第一鋼琴協奏曲》演繹得尤為出色,貝多芬於1800年起草的華彩樂段尾聲部分,有著貼切而令人愉快的內涵。如果說佩拉西亞在什麼地方的演繹水平略低於一般水平,大概要數《第五「皇帝」鋼琴協奏曲》。他的詮釋使我們對這部作品有了一個自發產生的認識,風格並非散漫但也許有時缺乏一個博大的願景和目標。
  • 浙江交響樂團攜手著名指揮家羅大衛演繹貝多芬經典
    12月20日晚,樂團攜手著名指揮家羅大衛先生在浙江音樂廳獻上了兩首貝多芬經典樂曲,致敬偉大的音樂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感受大師震撼人心的音樂傳奇。 上半場,樂團深情演繹了貝多芬《D大調第二交響曲》,為觀眾們呈現了貝多芬的跌宕人生。樂曲充滿著寧靜幻想的詩情,歌唱般的情調。
  • 樂記|諏訪內晶子演繹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全集
    上周,廣州大劇院2018女性藝術節系列之「諏訪內晶子演繹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全集」如期上演,作為當今小提琴界的顏值擔當日本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諏訪內晶子攜手日本鋼琴家金子陽子在三天的時間內成功演繹了貝多芬的全套小提琴奏鳴曲,這次音樂家在國內的演出僅此一站,因此吸引了大批的觀眾,三場音樂會的門票全部售罄,小編幸運地搶到了第二場的演出門票,當天晚上的演出曲目分別是貝多芬第一、第二和第九(克魯採)小提琴奏鳴曲。
  • 《文藝熱搜榜》:張昊辰挑戰貝多芬全部鋼協,電臺主播書寫老中青三...
    導演蔡東鏵把崑曲《牡丹亭》中杜麗娘的唱段與鋼琴三重奏演繹的貝多芬作品做了一個融合與創編,保留了崑曲的唱腔旋律和咬字,但以西洋室內樂形式進行重新編配。蔡東鏵《牡丹亭·音樂傳奇》系列現場劇照近年來,越來越多音樂家和作曲家在中西結合的道路上作出了創新。
  • 奧斯卡影片中的貝多芬皇帝
    貝多芬的作品為整部影片增色了不少,特別是國王喬治六世演講時,背景音樂是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令人震撼不已。而影片的結尾部分,喬治六世的演講獲得了圓滿成功,當他走出演播室,接受大臣們和工作人員的祝賀。
  • 董俊傑執棒陝西交響樂團演繹貝多芬經典
    12月16日晚,由天津交響樂團團長、指揮家董俊傑執棒,陝西交響樂團演出的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系列音樂會(二)在西安曲江音樂廳奏響。小提琴演奏家,中國音樂學院管弦系主任黃濱;大提琴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管弦系大提琴教授、博士生導師、大提琴教研室主任馬雯;旅美鋼琴演奏家,中國人民大學藝術教育中心副主任、音樂系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張放與陝西交響樂團攜手,在「樂聖」貝多芬生日當天邀請古城樂迷一起跨越時空,重溫經典。
  • 基辛 | 貝多芬鋼琴協奏曲全集收藏
    基辛演奏曲目廣泛,長期以來一直以詮釋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特別是蕭邦、拉赫瑪尼諾夫、李斯特的作品見長。 但是有一點,這些年來已經比較明確,那就是基辛是極富特質、卓爾不群的貝多芬作品演奏者,他是繼埃米爾·吉列爾斯以後,出生於俄國的貝多芬最佳演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