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編輯 / 頭大的ylx
審核 / 小t
責編 / 馬超穎 楊穎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不可能的事原不會發生,
因而不管表面現象如何,
發生的事必然是可能的。
合上書,眼前儘是那個小老頭.
看完電影,腦海中是那場上帝的審判.
阿婆是愛波洛的,阿婆更愛的是那輛豪華與未知並存的列車.
午夜過後,一場大雪迫使東方快車停了下來。這輛豪華列車整年都處於滿員狀態。但那天早上卻發現少了一名乘客。一個美國人死在了他的包廂裡,他被刺了十二刀,可他包廂的門卻是反鎖著的。
隨著緊張氣氛逐漸增強,偵探赫爾克裡·波洛想出了兩個偵破此案的方法……
在影史上,1974年的電影雖不及1994年那般耀眼,但也足夠為後世銘記。《教父2》橫掃全美、摘下小金人,羅伯特·德尼羅將第一代教父塑造地深刻,而第一版《東方快車謀殺案》更是收穫奧斯卡最佳女配和女王盛裝出席的首映禮。
這一版的東快相較於後面兩版來說,可以算是十分忠於原著的改編,也是幾乎所有阿婆粉認為最為經典的版本。表演舞臺劇起家的阿爾伯特·芬尼應該是在那個時代最貼近波洛的人,他在電影中將波洛的眾多特質表現得惟妙惟肖。
相較於後面幾版,這一版可以說是第一部以雲集了眾多影星的方式拍攝的阿加莎·克裡斯蒂作品,該片為後來的偵探片所模仿。
但在此,還是不得不抱怨一下該版電影的結局處理。雖然原著中並未對波洛作兩種推理時的場景有過多的描述,但其實結局是很無奈的,導演為何要拍成喝香檳放愉快的音樂呢?
1989年年初,英國的ITV出品了一部系列推理探案劇《大偵探波洛》。這部劇在2013年完結,歷時二十四年,共出品了十三季,這在歐美電視劇史上可以說是十分罕見的。
也是ITV,在2010年出了一部迷你劇,就是現在要談的第二版《東方快車謀殺案》。
曾有影迷說:「如果大衛不是個演員那麼他一定可以成為一個好偵探。」是的,大衛·蘇切特完美地將波洛演活了,他就是書中那位比利時偵探,那位有著極度潔癖的小個子老頭,那位高智商又極度自戀的正義宣揚者。
《東方快車謀殺案》是波洛的初期案件,但是這部迷你劇對于波洛形象的塑造總讓人感覺回到了波洛的垂暮之年。幽默、可愛的那個小老頭好像不見了,多的是氣氛沉痛、心事重重和老邁的無力感。這一下就讓人對這版東快裡的波洛感到心疼和無奈。
但是該劇導演獨樹一幟地將切入點從推理轉移到了信仰、正義等問題上,無疑是在略顯壓抑的劇情中,升華了阿婆的作品。為最新一部的東快提供了新的思路。
前幾天看豆瓣上對於三部《東方快車謀殺案》電影的評分,最新的東快也就是2017年在國內上映的竟然還沒到7分。雖然這部肯尼思·布拉納自導自演的作品一直為人詬病,但不得不說它真的被低估了。
相較於前兩版,這版不討喜的原因或許在於所有演員的表演方式讓人感覺在看一出音樂劇或者說舞臺劇,換句話說就是演員的表演過於誇張。但這也不能怪演員,畢竟導演肯尼思·布拉納本身就是從莎翁的戲劇舞臺中出來的。
群星薈萃的電影,肯尼思·布拉納一看就是想打造成商業片,商業片的後果就是電影被影迷詬病成:「仿佛看了一部加長版的《尼羅河上的慘案》的預告片。」
不過,這部電影在最後展開真相時的場景設計,應該可以說是十分精妙且為人讚賞的。原著中,阿婆設計的十二人共同犯案參照的是美國法官審判過程中的陪審團體系,借用十二人陪審團完成對一個法律無法審判之人的審判。
但肯尼思·布拉納是將這十三人加上列車董事布克共十四人設計成達文西《最後的晚餐》中耶穌和他的十二門徒。(話不多說,直接上圖)
法律懲戒不了的事,就交給上帝去審判吧。
同時,這部電影相較於2010那部東快來說,更為討喜之處在於影片放大了波洛的幽默和可愛,以及他對初戀的不忘。肯尼思·布拉納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理性感性兼具的偵探,這使波洛更加真實更加受人喜愛。
年前,小編將《東方快車謀殺案》的英文原版讀完了,又趁著疫情肆虐,在家重溫了上面聊的三部電影。
眾所周知,小說《東方快車謀殺案》是以1932年轟動一時的真實案件「林白之子綁架案」為藍本的。恰巧在這件事之前,當時著名的東方快車號列車因大雪被迫在土耳其停留了六天。於是,兩件事巧妙地結合,成就了這部偉大的小說。
阿婆一直是擅長刻畫人物和描摹人物心理的。原著中十三人默契地近乎完美的證詞,讓人不得不佩服阿婆前後邏輯的連貫。如果沒有那張燒焦的紙條,波洛應該就無法發現十三人的共同審判,無法推理出這完美的謀殺。
在這個汙濁的塵世,在法律照耀不到或者不想照耀的角落,會有一隻無形的手,舉起審判的利劍,完成這上帝的審判。
正義可能會遲到,但絕對不會沒有!